标签:
杂谈 |
分类: 随感 |
作为一个所谓的影评人,我经常想所谓的影评是怎么回事,以及媒体上的影评应该是什么样的。
影评人和观众是什么关系?为什么影评人经常和观众看法不一样?他们是不同或者对立的吗?
这里面肯定存在着很难的哲学问题,不过可以绕开它,就像绕开源头,在宽阔的水面漂漂吧。
我的看法是这样的:
电影可以分成两类:完全类型化的和不可以类型化的。
对于前者,我认为合格的影评人和观众是不矛盾的。合格的影评人会用类型电影目标观众的眼光看这类片子。所不同的是,影评人比一般观众更具观影经验,也更富想像力,他们通常看过一部影片之后能想像到这部影片可以做得更好,更加强烈地满足目标观众的需要。如果他们认为这部影片比较接近他们心目中的理想标准,他们就会给它比较高的分数;反之就会对它冷嘲热讽。
可是观众并不具有这样的经验和想像力,他们往往会仅仅因为其中的某个因素就去看电影,有时也会仅仅因为这些因素喜欢一部电影。这时就会出现影评人大骂,而观众追捧的现象。同理,有时影评人认为不错的电影,观众因为其中缺乏某些他们感兴趣的因素而不去问津。
也就是说,影评人在评论类型片时,其实是指导观众消费,当然观众可以对这种指导无动于衷。
而对于非类型片(事实上这类片子很少),影评人仍然需要依赖自己的经验和想像力,然而却很难说他们的方向是什么。他们很可能被时间证明是不合时宜的反动力量,就像当被反对印象派的评论家一样。这时,评论家和观众之间的关系其实很难确定,然而观众仍然会误认为评论家提供了消费指南。在这种情况下,评论家的话往往会起到比类型片更大的作用。
好啦,我没有解决的哲学问题是:艺术是否具有绝对的价值?评论家比观众更富经验和想像力,但他真的更熟悉艺术的绝对价值吗?评论家想像中的“理想电影”确实是电影的理想状态,还只是一种历史偶然性的沉淀?
影评人和观众是什么关系?为什么影评人经常和观众看法不一样?他们是不同或者对立的吗?
这里面肯定存在着很难的哲学问题,不过可以绕开它,就像绕开源头,在宽阔的水面漂漂吧。
我的看法是这样的:
电影可以分成两类:完全类型化的和不可以类型化的。
对于前者,我认为合格的影评人和观众是不矛盾的。合格的影评人会用类型电影目标观众的眼光看这类片子。所不同的是,影评人比一般观众更具观影经验,也更富想像力,他们通常看过一部影片之后能想像到这部影片可以做得更好,更加强烈地满足目标观众的需要。如果他们认为这部影片比较接近他们心目中的理想标准,他们就会给它比较高的分数;反之就会对它冷嘲热讽。
可是观众并不具有这样的经验和想像力,他们往往会仅仅因为其中的某个因素就去看电影,有时也会仅仅因为这些因素喜欢一部电影。这时就会出现影评人大骂,而观众追捧的现象。同理,有时影评人认为不错的电影,观众因为其中缺乏某些他们感兴趣的因素而不去问津。
也就是说,影评人在评论类型片时,其实是指导观众消费,当然观众可以对这种指导无动于衷。
而对于非类型片(事实上这类片子很少),影评人仍然需要依赖自己的经验和想像力,然而却很难说他们的方向是什么。他们很可能被时间证明是不合时宜的反动力量,就像当被反对印象派的评论家一样。这时,评论家和观众之间的关系其实很难确定,然而观众仍然会误认为评论家提供了消费指南。在这种情况下,评论家的话往往会起到比类型片更大的作用。
好啦,我没有解决的哲学问题是:艺术是否具有绝对的价值?评论家比观众更富经验和想像力,但他真的更熟悉艺术的绝对价值吗?评论家想像中的“理想电影”确实是电影的理想状态,还只是一种历史偶然性的沉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