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书评:世界瘟疫史

(2005-11-22 23:14:44)
标签:

杂谈

分类: 评论
《世界瘟疫史:疫病流行、应对措施及其对人类社会的影响》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5年6月1日第1版
王旭东 孟庆龙 著
定价:39元
 
不知是真的进入了疫病的高发期,还是人类的神精更加敏感,近期“非感”、“禽流感”之类的名词不断灌入人们的耳朵。《世界瘟疫史》此时出版非常应景。这本书从外表上看来,确实像是一部应景之作,准确地说是又一本做工粗糙的引进图书,就是找一本外国人写的普及型的历史书,中国一个编辑找几个人七手八脚翻译出来,然后“咣咣咣”扔上些互联网上找的图,准确不准确不管,精美就更别提了。仔细看看,原来这本书是社会科学院搞的,封面上还印着“中国社会科学院专家最新权威解读”的字样。
这么说来,这本书的装祯就属失败之作,因为它看上去根本不像一本“权威解读”的图书。不过看看内容,可以肯定作者还是查阅了很多资料的。“世界瘟疫史”这个题目让人挺感兴起,这本书也确定比较有可读性。比如下面一段:
“在梅毒的传播史上,不同国度或不同时期有着不同的称谓。起初梅毒被叫做“那不勒斯病”,后来由于参与攻打那不勒斯战役的查理军队士兵们把疾病带回他们各自的国家,“法国瘟疫”或“高卢病”的名称便除法国人外人人称之。在世人眼中,梅毒被看作道德上的不洁净,因而面对其蔓延,人们互相指责,都认为应该由别人承担责任,所以意大利人称之为“西班牙病”或“法国病”,法国人称之为“意大利病”或“那不勒斯病”或“西班牙病”,英国人称之为“法国病”或“法国痘”,俄国人称之为“波兰病”,阿拉伯人称之为“基督徒病”,中国叫做“广州病”,日本叫做“中国病”……”
比较可贵的是,本书不但罗列了瘟疫发行的历史,还试图阐释瘟疫对人类历史的影响作用。在最后一编罗列了一些瘟疫影响人类历史的事实和假设,其中既有希特勒因患梅毒而仇视人类的“野史”,又有像控制黄热病使巴拿马运河顺利开通的“正史”,虽然深度和理论性还无从说起,但这种罗列也能给人一些启发。
然而《世界瘟疫史》给人的感觉更多是枯燥乏味,这种枯燥不是难懂,而是很多内容太无趣。比如在第一编里,讲述了麻风、天花、鼠疫等瘟疫的传播史,每一章的后面都在说哪哪在哪年爆发了什么病,多少人死亡,对于一般读者来说根本没有信息量。而全书的结构也相当死板,第一编讲的是麻风、天花、鼠疫等疾病的传播史;第二编讲的是麻风、天花、鼠疫等疾病的治疗和控制史;而第三编讲的是麻风、天花、鼠疫等疾病对人类历史的影响,每一编都是按顺序把每种疾病又说了一遍,我汗,还有比这更笨的结构吗?
当然,词典的结构还要更笨。如果《世界瘟疫史》能当工具书用的话,这种缺陷倒也不成问题。然而像中国人写的很多书一样,《世界瘟疫史》也给人一种东抄西抄,匆匆急就的感觉。其中甚至有一些硬伤,比如书中提到了德国医生罗伯特·科赫发明了“纯文化方法”(pure culture methods)来研究炭疽杆菌,看看上下文,可以肯定他的方法应该是“纯化培育法”。在同一本书中,作者告诉我们炭疽热的英文名称(anthrax)源于古希腊文“anthrakos”,经由拉西文“anthrax”(痈,疔)转至中古英语“antrax”(恶性疖子)演化而来,看上去很博学嘛,为什么会出这样可笑的错误呢?虽然只是个小毛病,然而却足以打消读者对这本书的信心!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