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分类: 评论 |
尴尬是探索者的光荣
《如果爱》昨天在北京首映,有人看过之后表示,这部号称“歌舞片”的电影最好的部分并非在歌舞上,甚至还有人说,歌舞片“并不适合中国人玩儿”。
我个人认为,《如果爱》的歌舞还是很有欣赏性的,演员的服装非常华丽,摄影也很精美,尤其是周迅的扮相非常养眼。虽然“舞”的分量明显压不住“歌”,然而作为国产歌舞片,《如果爱》完全可以挺起胸膛。然而,为什么那些歌舞比起片中“北京爱情”的段落显得逊色,并且让人觉得有点不通气、不过瘾,或者有点别扭呢?
其实,《如果爱》和其他为数不多的中国歌舞片,甚至普通话(或者国语)音乐剧所面临的微妙困境体现着更深层次的问题——中国的艺术语言,表现在歌舞片上就是歌词和肢体语言,如何适应现代化的要求?
众所周知,歌舞剧这种形式是来自西方的,它的形式传承于古典的轻歌剧,并且很好地适应了当代西方的日常语汇。如果把西方的歌舞剧全盘照搬,必然会引发出某种尴尬。拿即将在中国上演的百老汇王牌音乐剧《吉屋出租》(Rent)举例吧。该剧中有一段唱词:
Without you, the ground thaws, the rain falls, the grass grows. Without you, the seeds root, the flowers bloom, the children play. The stars gleam, the poets dream, the eagles fly, without you. The earth turns, the sun burns, but I die, without you.
翻译成中文是这样的:没有你,土地还会解冻,雨水还会落下,草还会长出来。没有你,种子还会生根,花儿还会开放,孩子还会玩耍;星星会闪烁,诗人会梦想,雄鹰会飞翔;没有你,地球照样转,太阳照样红,然而我会死,如果没有你。
不对劲,对吧。如果中文歌词不合辙押韵,那么唱出来一定别扭。但如果硬要押韵,可能会成这样:“没有你,冻土还会化,雨水还会下,草还会长大……”
这似乎是一种翻译的尴尬,然而却体现了一个更实质的问题:在表现当下的情感时,英文歌的韵脚可以很密,然而中文却很难照搬,不然不是有一种拼凑的局促感,就是产生“二人传”一样的滑稽效果。
在《如果爱》中就存在这个问题。比如张学友的唱词:“每个人都想明白,谁是自己生命不该错过的真爱,特别在午夜醒来更是会感慨,心动埋怨还有不能释怀,都是因为你触碰了爱,如果这就是爱,再转身就该勇敢留下来……”除了押韵的尴尬之外,这段歌词还有一个问题,那就是它的语言很难和日常语言相联系,用中国人的当代口语叙情和表达诗意的感觉总是给人别扭的感觉,这是一个很大的问题,不单歌舞剧中会出来这样的问题,就连电影对白也难逃它的阴影。
在肢体语言方面,也存在这样的问题,这里就不详细说明。那么,为什么在戏曲中,甚至在《十字街头》这样的电影中相当成熟的中国歌舞,不能适应现代的歌舞剧呢?答案是中国文化艺术存在着巨大的断层,如何弥合这样的断层是中国文化艺术需要解决的最本质,最重大的问题之一。
这也就是有人说“中国人不适合玩歌舞片”的原因。我在这里并不想探究这句话是否正确,因为中国人“玩”的歌舞片还太少,现在很难下结论。然而,无论最终能否创造中完全中国式的歌舞剧,现在的探索都是珍贵和光荣的。困难摆在那儿,一味的退缩和避让只能画地为牢,只有不停地敲击“可能性”坚硬的墙壁,才能找到新鲜的泉眼。从这点上来说,《如果爱》所表现出的尴尬也是一种光荣的标志。
我个人认为,《如果爱》的歌舞还是很有欣赏性的,演员的服装非常华丽,摄影也很精美,尤其是周迅的扮相非常养眼。虽然“舞”的分量明显压不住“歌”,然而作为国产歌舞片,《如果爱》完全可以挺起胸膛。然而,为什么那些歌舞比起片中“北京爱情”的段落显得逊色,并且让人觉得有点不通气、不过瘾,或者有点别扭呢?
其实,《如果爱》和其他为数不多的中国歌舞片,甚至普通话(或者国语)音乐剧所面临的微妙困境体现着更深层次的问题——中国的艺术语言,表现在歌舞片上就是歌词和肢体语言,如何适应现代化的要求?
众所周知,歌舞剧这种形式是来自西方的,它的形式传承于古典的轻歌剧,并且很好地适应了当代西方的日常语汇。如果把西方的歌舞剧全盘照搬,必然会引发出某种尴尬。拿即将在中国上演的百老汇王牌音乐剧《吉屋出租》(Rent)举例吧。该剧中有一段唱词:
Without you, the ground thaws, the rain falls, the grass grows. Without you, the seeds root, the flowers bloom, the children play. The stars gleam, the poets dream, the eagles fly, without you. The earth turns, the sun burns, but I die, without you.
翻译成中文是这样的:没有你,土地还会解冻,雨水还会落下,草还会长出来。没有你,种子还会生根,花儿还会开放,孩子还会玩耍;星星会闪烁,诗人会梦想,雄鹰会飞翔;没有你,地球照样转,太阳照样红,然而我会死,如果没有你。
不对劲,对吧。如果中文歌词不合辙押韵,那么唱出来一定别扭。但如果硬要押韵,可能会成这样:“没有你,冻土还会化,雨水还会下,草还会长大……”
这似乎是一种翻译的尴尬,然而却体现了一个更实质的问题:在表现当下的情感时,英文歌的韵脚可以很密,然而中文却很难照搬,不然不是有一种拼凑的局促感,就是产生“二人传”一样的滑稽效果。
在《如果爱》中就存在这个问题。比如张学友的唱词:“每个人都想明白,谁是自己生命不该错过的真爱,特别在午夜醒来更是会感慨,心动埋怨还有不能释怀,都是因为你触碰了爱,如果这就是爱,再转身就该勇敢留下来……”除了押韵的尴尬之外,这段歌词还有一个问题,那就是它的语言很难和日常语言相联系,用中国人的当代口语叙情和表达诗意的感觉总是给人别扭的感觉,这是一个很大的问题,不单歌舞剧中会出来这样的问题,就连电影对白也难逃它的阴影。
在肢体语言方面,也存在这样的问题,这里就不详细说明。那么,为什么在戏曲中,甚至在《十字街头》这样的电影中相当成熟的中国歌舞,不能适应现代的歌舞剧呢?答案是中国文化艺术存在着巨大的断层,如何弥合这样的断层是中国文化艺术需要解决的最本质,最重大的问题之一。
这也就是有人说“中国人不适合玩歌舞片”的原因。我在这里并不想探究这句话是否正确,因为中国人“玩”的歌舞片还太少,现在很难下结论。然而,无论最终能否创造中完全中国式的歌舞剧,现在的探索都是珍贵和光荣的。困难摆在那儿,一味的退缩和避让只能画地为牢,只有不停地敲击“可能性”坚硬的墙壁,才能找到新鲜的泉眼。从这点上来说,《如果爱》所表现出的尴尬也是一种光荣的标志。
![]() |
前一篇:摘抄(军事):民警和枪等
后一篇:为什么一入江湖岁月催?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