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发现了一个原型(Part 2)

(2005-12-06 21:06:55)
标签:

杂谈

分类: 随感
这使我想到了更深层次的问题。哈罗德·布鲁姆在《西方正典》的序言中,称女性主义、多元文化主义、文化唯物主义、阶级分析、非洲中心主义等,主张对经典进行解构和重读的学派称为“憎恨学派”。在他看来,只要是开放的心灵,都会认为经典就是经典,经典有其他的作品无法相比的优越性。
然而,我越思考,越相信这个人的观点是错的。什么叫“开放的心灵”?这个门有多宽呢?是不是有很多以事物的判断影响了欣赏艺术?
比如说,对傻子的嘲笑是各种民间艺术的永恒主题,然而在当代的人道社会它还应该存在吗?对这种主题的反感是不是“憎恨学派”?
再比如说,作为一个性解放主义者,我听到哈姆雷特对母亲说的台词:“羞耻啊,你不感到羞耻么?如果半老女人还要思春,那少女何必再讲贞操呢?”之后非常反感。或许还有人因为莎剧“伤风败俗”而感到反感。然而如何才能排除人们对事物的判断对欣赏艺术的影响呢?
再进一步问一个问题,一个人在底层挣扎多年,如何要求他不以“阶级分析”的观点看那些老爷们的著作呢?一个长相难看的女人,又如何不以女性主义的观点来看才子佳人小说呢?换句话说,不成为“憎恨学派”,要靠的是优越的自身条件,还是宽广的胸怀呢?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