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分类: 摘抄 |
*日本战斗帽后面的“屁帘”曾有传说是为了防止中国士兵在后面砍脑袋,据日本后勤研究家青木孝治《陆军铁帽物语》,那实际是为了防晒,分成几片又可以通风。
*在“九一八事变”后的战斗中,由于日军钢盔的里衬太薄,所以在黑龙江寒冷的天气中,日本兵出汗以后如果不加处理,很快脑袋就会和钢盔冻在一起。强行摘取,无意中会连皮肉扯下,而最初日军会用暖水浇钢盔进行救护,结果造成冻伤的头皮直接剥离。日军士兵形容宿营时,经常听到头皮和钢盔冻在一起的新兵摘盔时发出阵阵哀号。攻占齐齐哈尔,日军阵亡只三百余人,因为冻伤几乎减员两千,其中不少就是这种“钢盔头”伤。
*日苏诺门坎战役,日军很多被苏军一枪打穿头顶,原来是因为他们的头盔中心有一个小红太阳,便于瞄准。
*庐山之战时,日军101师团101联队联队长饭冢国五郎少将在一个高地为记者摆姿势拍片,因为他戴的头盔已经磨去绿漆,所以有很明显的反光,中国哨兵看到一个戴着头盔的人蹦蹦跳跳,于是拦下了两个背三八大盖的老兵,用三八大盖把他一枪打死。
*1945年,山东一支日军出发讨伐八路。吃完晚饭,按照条令的规定,日军小队长吹哨召集部下晚点名,地点就是打谷场——这是村子唯一平坦的地方。一个新兵手忙脚乱闹出了笑话,晚点名穿军便服即可,而这个新兵居然戴了沉甸甸的头盔。正在日军笑声一片时,八路军的手榴弹到了。这支八路军的技术非常好,手榴弹都是在2秒延时之后投出,在空中爆炸。结果日军只有一个生还,那就是那个戴头盔的新兵。
*在两伊空战中,双方第一次大规模地使用了中程空对空导弹,远程空对空导弹AIM-54不死鸟也是首次在实战中使用。在两伊大空战中,伊朗人首次使用武装无人机袭击了伊拉克的地面目标。
*1980年10月26日,在伊朗西南部城市阿瓦士以北的沙希德·阿萨耶地区上空,由阿巴斯·哈金少校和阿克巴里上尉驾驶的两架伊拉克空军F-14A雄猫战斗机发现了两架伊拉克空军米格-21MF战斗机。在退役前军衔已升至中将的阿巴斯·哈金回忆当时的情况时说道:
“我们驾机悄悄地接近了那两架米格-21,没有被他们发觉,当时我们的飞机上仅仅装备了AIM-7和AIM-9两种导弹,因此我们一直飞到离敌机很近的地方,我才发射了一枚AIM-9,导弹击中了米格战斗机,它几乎立即就变成了一个火球。由于距离太近,我没法射开敌机爆炸的残骸,一些碎片击中了我的左机翼,还有一些被吸进了飞机的左侧发动机。在我的驾驶舱里,火警的报警灯闪烁个不停,我发现我已经失去了一个发动机的动力,而且可能是由于强烈的震动,原来挂在左侧机翼挂架上的AIM-7和AIM-9已经丢失不见了。我的战斗机还在继续向前冲,最后竟然从爆炸的火球中穿了过去。
“我们驾机悄悄地接近了那两架米格-21,没有被他们发觉,当时我们的飞机上仅仅装备了AIM-7和AIM-9两种导弹,因此我们一直飞到离敌机很近的地方,我才发射了一枚AIM-9,导弹击中了米格战斗机,它几乎立即就变成了一个火球。由于距离太近,我没法射开敌机爆炸的残骸,一些碎片击中了我的左机翼,还有一些被吸进了飞机的左侧发动机。在我的驾驶舱里,火警的报警灯闪烁个不停,我发现我已经失去了一个发动机的动力,而且可能是由于强烈的震动,原来挂在左侧机翼挂架上的AIM-7和AIM-9已经丢失不见了。我的战斗机还在继续向前冲,最后竟然从爆炸的火球中穿了过去。
*在第一次海湾战争之后,一个美国飞行员说:“米格-25的攻击能是是第4流的,但它躲避攻击的能力是第一流的。”
*英国皇家空军的缩写为RAF(Royal Air Force),而在二战时,美国人开玩笑地称他们为“跑得快”(Run
Away Fast)
*猪湾空战中CIA炮制的所谓古巴“变节者”巴里奥·祖尼加声称他是在击毁跑道上数架古巴革命空军飞机后成功地从古巴逃到美国。然而只有少数观察家才注意到马里奥的座机其实是一架B-26B型轰炸机,机头“坚硬粗糙”,前舱装备有8挺机枪,而古巴革命空军当时使用的轰炸机却是B-26C轰炸机,机头光滑平整,机枪架在机翼处。另外,巴里奥飞机的机枪也没有开火的痕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