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书评:《自然的观念》

(2006-04-27 02:08:41)
标签:

杂谈

分类: 评论
柯林武德作品系列
《柯林武德自传》
(英)柯林武德 著/ 陈静 译
Collingwood, R.G.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5年1月第1版

《自然的观念》
(英)柯林武德 著/吴国盛 译
Collingwood, R.G.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6年1月第1版
 
小怒汉的实体论

评柯林武德的《自然的观念》
 
 
说实在的,我是在写这个书评的前夕才听说过柯林伍德这个人。作为现代哲学家,他的重要程度当然比不上维特根斯坦、罗素等大师,甚至似乎还不如伯纳德·鲍桑葵和威廉·华莱士这样的一般人物。上网查一查,发现他确实被定义成“长期被忽视的,边缘化的思想者”,“现在越来越引起重视”。
可是当我开始了解柯林伍德的时候,我就开始喜欢上这个家伙。他可真是个兴趣广泛的人,对历史学、考古学、艺术哲学、形而上学、政治哲学、自然哲学,尤其是历史哲学方面都有贡献;他还曾于1914-1918年服务于英国海军参谋部,对海战史造诣颇深,并且参与制定过一战后的条约的制定工作。这种人一般都有两个特点:第一,特别自负,容易看不起别人;第二,他会被专心本行的同事排斥,不管是看得起看不起,反正不太爱带他玩。于是这种人就很容易剑走偏锋,他们的观点往往非常独道但是却不够大气,自己总是气鼓鼓地看不起别人,也很容易被别人所忽视。
这两点在柯林伍德的自传中可以看得很清楚。在自传中,他对当时占据牛津校园的“实在论者”进行了大段的讨伐。他写道:“实在论者只是哲学家的领地,而对历史学家、自然科学家、神学家和其他非专业人士的哲学见解极为蔑视”,这其实是在夫子自道。对于自己的书《知识的图式》(Speculum Mentis)他写道:“只要他不是十足的白痴,只要他有足够的智力读懂我的书,他就会认识到到,我的观点既不是‘陈旧的’,也不是‘观念论的’。”
有趣的是,柯林伍德虽然教的是哲学,然而却对历史情有独钟,他最得意自己的是一种“历史的哲学观”。他在自传中如是写道:“我逐渐发现,哲学问题以及对哲学问题的解答都有自己的历史,每一个发展成形的哲学分支均无例外。‘永久性问题’这一概念于是荡然无存。除非我们把任何历史事实都称为永恒的,被视为是永恒的,因为它们的提出和解决也都是一次性的。”这种“历史主义”的哲学观好像没什么错误,接着他提出了看上去更激动人心的看法:“历史学家研究的过去并不是死去的过去,而是在某种意义上仍然在现时世界中活着的过去。”
但是柯林武德一把这套观点具体化,就露出破绽了。他很得意地提出了“基于问题”的哲学史,也就是说通过了解历史上的哲学家提出的“问题”来探讨他们的观点。他写道:“除非你知道一个命题所回答的问题是什么,否则便不能说出它的意蕴。……比如说,形而上学家说过这样的话:‘世界既是一,又是多。’愚蠢的批评家会说这句话自相矛盾,这是因为他们不理解这个命题背后的问题。假设问的一个带盖的小桃花心木盒子里的东西,再假设他这样说:‘盒子里的东西是一,也是多’,这一定是错的吗?如果他问的问题是:‘盒子里是一副棋子还是多副棋子,盒子里是一颗棋子还是多颗棋子?’”稍有哲学功底的人,都可以看出这种方法是有问题的。我们可以问:如何证明我们可以提出古人一样的“问题”呢?这种基于语言的“问题”是如何和世界联系起来的呢?这种联系本身是固定的还是变化的?可惜,作者没有对这些问题给出令人信服的回答。
好啦,我们大概了解了一下柯林伍德,下面我们可以一起读读他的大作《自然的观念》了。作者把人类对“自然”的观念分成三个历史阶段:希腊阶段、文艺复兴阶段和现代阶段。希腊自然哲学建立在自然界浸透或充满着心灵这个原理之上;文艺复兴的自然观认为自然是上帝所造的机械产品,控照机械的规律运行;而现代的自然观是一种进化的自然观,自然不再是机械的,而是向着某种“目的”在“进化”的事物。作为历史学家,作者正确地指出了这些看法和当时历史的联系——比如在文艺复兴之后机械制造突飞猛进,所以人们把自然看所机械是理所应当的。
听起来很正常是不是,接着作者就开始运用他的“基于问题”的哲学史观。他展示了哲学家们如何解决“物质”和“规律”之间的“问题”、“形式”的“内在性”和“超越性”的问题、心灵和物质的二元论问题、“不变”的物质世界和“进化”的生物世界的二元论等问题。作者运用了自创的哲学历史观,一刀切下去,断茬齐齐的,看上去很漂亮,然而却不太对劲。
和柯林伍德描述的“自然观”历史不同,我之前了解的这类历史的主要问题是解决“物自体”和“人的认识”之间的关系,对这种关系的探讨推动着哲学由实体论阶段进入认识论阶段,继而进入语言学和实践哲学的阶段。虽然我的了解可能是片面的,但起码是一种靠谱的认识,可是柯林伍德的书中却对这两者的关系探讨得很少,对在这个问题上做出突出贡献的康德只给了五页,贝克莱是三页,莱布尼兹只有一页。
这就是“小怒汉”式学术论著的特点:一往无前,不左顾右盼,但往往失之于片面和边缘化。《自然的观念》中还有一些颇为奇怪的独特观点,比如“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区分。
柯林伍德提问说,被认为是可感觉的自然界中诸种变化的基底的“物质”,与这些变化的发生所遵循的“规律”之间是什么关系呢?第一种寻找的方式是,剥去我们所感知到的自然样式的可变性,留下一个自然界样式的残留物,由于消除了变化,这个残留物现在终于是可知的。第二种方式是,通过观察可变东西之间的不变关系来寻找。换言之,你可以说,前者是“唯物主义”,后者是“唯心主义”。唯物主义指的是通过问事物由什么组成来理解它们,而“唯心主义”的尝试则是,通过问“A由B组成”是什么意思来理解事物,也就是问,它已被赋予了什么“形式”,从而能将它与构成它的东西相区别。
仔细想想,他说的确实有点道理,然而作为一个历史学家,柯林伍德实在应该注意到,“唯物”和“唯心”之争其实早已超出了哲学范围,对此他却对此没有做任何解释,只把“奇怪”的感觉留在我们心中,实在是有些遗憾。
总的来说,柯林伍德把“实体论”哲学时代的问题延申到现代,这正符合他研究“正在延续的,活着的历史”的主张。而且他注意到了成书时(上世纪30年代)的科学最新成果,希望能够做连接哲学和科学的桥梁,确实是难能可贵。那么这部著作能对当代的科学发展说得上话吗?
很够呛。当代科学前沿的发展已经远远超出了人类日常理解的界限,科学家和哲学家渐渐疏远,彼此都为不能给自己提供新的材料而感到失望。科学已经基本不再追问世界观和语言学的问题,只是在不断修订自己“浮空”的方法论,而哲学连最基本的科学问题,比如“数学为什么有效”都解决不了。那些哲学家感兴趣的科学问题,比如互联网、虚拟现实、环境问题、克隆人等等,又和真正的科学前沿相去甚远。柯林伍德推崇的怀特海确实是个有趣的人物,但现在真的有多少科学家读他的书吗?
总之,在这个时代,突然读到一个小怒汉写的关于“实体论”的书,确实是一次有趣的经历,不过不能算是一次毛塞顿开,醍醐灌顶的大事件。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今日签名: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