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影评:《梦想照进现实》

(2006-06-30 22:38:53)
标签:

杂谈

分类: 评论
《梦想照进现实》:小聪明的电影
 
《梦想照进现实》讲的是什么?什么什么?就是一男一女在一个屋子里说呀说,这也太实验性了吧……对于中国观众来说,《梦想照进现实》确实有些富于“挑衅性”,然而放在世界范围看,这么方法也实在不算什么新鲜。《夺命索》的情节基本就是几个人在一间屋里说呀说;候麦的电影把两个人“说呀说”发挥到了极致;更不要说德瑞克·贾曼的《蓝》,整个银幕就是一片克莱因蓝,配上一些画外音。
写到这里,我要说一句费穿全篇的话:《梦想照进现实》的导演、主演徐静蕾是个很聪明的人。这部电影的“奇怪”形式与其说是为了探索艺术上的“极限”,不如说是在探索成本上的“极限”。很显然,对于一部艺术片来说,成本最低的解决方案就是两个人在一间屋子里说呀说。在成本如此低廉的情况下,只要能够顺利地发行,赚钱应该不是问题,更何况片中还“明目张胆”地插进了“沸腾鱼乡”、“百合网”之类的软广告。
通过一男一女在一个屋子里不停地说话,《梦想照进现实》小小地“挑衅”了一下观众,然而到此为止。在电影手段上,这部电影没有丁点的冒进之处。处理粗糙的孤男寡女一室夜谈的镜头多了,容易让人产生不好的联想——似乎这是一部成人电影,只是没有成人镜头。然而《梦想照进现实》通过镜头的运用、剪辑和演员比较戏剧化的表演成功地避免了这种错觉。实际上,论镜头运用,《梦想照进现实》比候麦的很多电影还要精致些,这就降低了它的“挑衅性”。
除了电影常规的技巧,《梦想照进现实》很节制地没有使用更多的技巧。它没有在说话时突然来一段演示动画,或者从嘴里吐出卡通式的“气泡”之类。导演把电影的表现方式控制在最好掌控的范围内,让观众的注意力集中在影片的“核心价值”上。
《梦想照进现实》的“核心价值”是什么?很显然是王朔主笔的对话。王朔宝刀再次出鞘,灵光闪现,《梦想照进现实》中颇多名言警句,也不乏让人忍俊不尽的辛辣笑料。王朔不但拿来了他的保留节目——冷嘲热讽,“别把我当人”的大杂耍,而且还带来了一些新东西——这回他真的掏心掏肺,借导演之口表示他也有追求,也有困惑,也担心建立起的价值其实不是个东西,而“消解价值”这件事更不是东西。最可贵的是,王朔小说家的功力给我们带来一个好的结尾——在艺术、价值、自我表达和流芳百世的苦海中挣扎了一夜之后,抛开一切,在时间的空白点上小小地狂欢,同时天涯沦落人,相识何必多废话。中国艺术片的结尾往往相当糟糕,本来有大路可走,可它在你眼皮底下就往沟里拐,《梦想照进现实》在最后一刻走对了方向,在中国也是难能可贵。
然而,成也王朔,败也王朔。《梦想照进现实》的对白最大的问题是太不生活化——很难想像有谁在日常对话中会像片中那样妙语连珠,口吐莲花,更不会有两个完全成年的人成夜地探讨创作上的百转千回。这也就是使这部影片失去了和生活的联系,被架空成为单纯的夫子自道。更关键的是,《梦想照进现实》中的对话缺乏必要的层次感,没有推动情节、人物相互关系变化的作用。对比候麦的电影,我们会发现其中的对话和生活的血肉联系,以及推动人物关系变化的精妙安排,这也就是为什么候麦电影能被称为大师之作,而《梦想照进现实》只不过是一部聪明的小品的原因所在。
即使是候麦,也并不是人人都能接受,很多观众对不停“说呀说”的电影都会感到不耐烦——有钱还不如去听郭德纲的相声。而对于王朔的夫子自道,可能有创作理想的人会感到心有戚戚,但一般观众可能会觉得不知所云,这也就是为什么《梦想照进现实》会有两极分化的评论。但是,这种“争议性”并不会损害这部电影的票房,用最简单的方式造成一点“争议性”,这对于这样一部极低成本电影的票房前景来说不啻是个福音。
总的来说,《梦想照进现实》是一部聪明的“小”电影,也可以说是一部“小聪明”的电影。它能够赢利全靠主创者明智的判断。但如果说《梦想照时现实》说明小成本艺术片能成为中国电影的一个方向还为时过早,因为它并不能算是中国电影的一个成功模式,因为并不是每个人都能复制王朔/徐静蕾的话题效应。相比起来,《疯狂的石头》的商业路线或许更具建设性。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着急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