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分类: 评论 |
近日,国产三维动画片《魔比斯环》在中国电影界引发了讨论,一些专家认为这部片子缺乏“本土文化特色”。“本土文化特色”确实是个重要的话题,就《魔比斯环》这部片子来说,这个问题可以分出两路来说。首先这部片子主要面对的是海外市场,属于“国外定制”的作品,“本土文化特色”并不是这部片子一定需要的东西。第二,也是更重要的,我们要问:放眼动画业的全局,中国动画真的需要“本土文化特色”吗?需要什么样的“本土文化特色”?如何才能有“本土文化特色”?
什么是“本土文化特色呢”?是不是只有国画风格,《西游记》题材才有“本土文化特色”?《海底总动员》我们能不能搞?《变型金刚》我们能不能搞?一谈起这个问题就有些纠缠不清,我们还是“有样学样”,看看真正的动画强国日本吧。
在动画片领域,日本是个后起者。日本动画人没有能够参与20世纪二三十年代动画片辉煌的创业阶段,日本动画的真正崛起是在20世纪60年代。1963年,日本国产第一部TV动画片《铁臂阿童木》在富士电视台播放,引起轰动。这部动画片根据手冢治虫的同名漫画改编,它的故事是未来科幻题材,跟“日本”没有太大关系。这部动画片的主要形象的构造方法,动画的制作方法基本延袭美国迪斯尼的传统方式,主角阿童木长着和米老鼠如出一辙的椭圆形大眼睛,只是比米老鼠的还要更大些。
由于《铁臂阿童木》和同时期其他日本动漫的影响,越来越多的日本动画人物都长出超大的眼睛,“大眼睛”成为日本动画片的商标。1988年,就在西方观众开始对日本式的“大眼睛”津津乐道的时候,大友克洋导演的《亚基拉》闻进了他们的视野,这部写实风格的作品中的人物都长着动画片中前所未有的小眼睛。
事实上,提起“日本动画”,世界上的观众的脑海里都会出现四种不同的东西:《魔卡小樱》那样的大眼睛卡通、《亚基拉》那样的写实动画、《樱桃小丸子》那样的Q版小品、还有《最终幻想》那样疯狂的3D动画。这四种东西不但和浮士绘之类的日本传统绘画不着边,甚至它们彼此也看不出表面上的传承关系,但是,谁又能说它们没有日本的“本土文化特色”呢?
如果当初手冢治虫就满脑子想着“浮士绘”、“桃太郎”之类的“本土文化特色”,他绝对不会搞出迪斯尼风格的科幻故事《铁臂阿童木》,日本动画可能就不会有今天的繁荣。正是一个又一个不受束缚,有进取心的艺术家塑造了日本动画的面貌。然而,最终成形的作品却都带着深深的日本烙印。拿《攻克机动队2:无辜》来说,这部电影的主角是未来的生化人和网络上的“幽灵”,看上去和日本的传统和现实没有联系,然而看看片中的那种末世的危机感,那种莫名的紧张,那种五色杂陈,却又荒凉虚幻的城市氛围,我们又不能不相信这是一部日本人的电影。
这是为什么呢?原因很明显,一部个性化的,成熟的作品,不可避免地会带有作者所在的地域特色,所谓“本土文化特色”原来是如来佛的掌心,想跳也跳不出去的。那些因为缺乏“本土文化特色”的失败之作,其失败的根本原因是不够个性化,或者不够成熟,它没有注入创作者的血液,当然会苍白无力,它所没有的不是“本土文化特色”,而是所有的特色。
回到我们的国家,现在中国的问题是,动辄就要说“本土文化特色”,似乎不往过去看,往传统看就什么都做不成,这个现象不但在动画片领域存在,而是在一切艺术领域都存在。好的作品应该具有“本土文化特色”是没有错的,然而这一点并不应该成为前进的障碍。一个国家艺术作品的特色不是一个教授带着几个学生在博物馆里研究出来的,而是一个又一个富于个性和进取心的艺术家一路闯出来的。所以,中国如果不能造就出自己的手冢治虫,自己的大友克洋,即使造出十万部《小蝌蚪找妈妈》的仿制品,也是不顶事的。
前一篇:我的偶像Tom Gauld
后一篇:鱿鱼和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