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分类: 评论 |
《误读》
安伯托·艾柯 著
吴燕莛 译
安伯托·艾柯 著
吴燕莛 译
新星出版社
2006年6月第一版
2006年6月第一版
字数 126千
定价:16元
定价:16元
在阅读方面,我是一个老顽固,我坚持认为相比起诗歌、小说和哲学论说文,小品文是一种卑贱的文体。世界历史上光凭小品文写成大师的恐怕只有蒙田一个人,而《误读》的作者安伯托·艾柯是另外一种罕见的例子:如果光有小说和论说文,他离“大师”这个词还差那么一点点,然而他的小品文却补齐了这么“一咕叽儿”,让他和他在文中经常提到的那些先贤们站在一起不至于矮上一头。
几年前我读完《玫瑰之名》的时候,掩卷之余颇有一种“不服气”的感觉。就小说来说,这本书的情节和叙事都只能算二流水准,最能镇得住读者的竟然是书中人物不断地用中世纪的宗教语言进行辩论。可这算什么本事呢?卡夫卡根本不懂古希腊语,照样练出好活儿来。我知道艾柯是“欧洲知识分子的骄傲”,据说通六国文字,但我还是不服气。
两年前,我读到了艾柯的小品文集《带着鲑鱼去旅行》,开始的那种“不服气”渐渐地烟销云散。艾柯时刻不经意引用典籍,传达日常生活的感受,交给我两种可以补足《玫瑰之名》的东西:作为艺术家的自嘲和作为学者的常人智慧。这里要费些篇幅多说几句,艺术家(包括哲学家)和学者其实是两种动物,因为艺术家的工作是创造新的事物,而学者的任务是跟大家伙儿说事儿。事实上,艺术家往往缺乏常人智慧,不放下架子就不会写东西;相反,学者往往能写出一般读者喜闻乐见的小品文,代价是他们的文学艺术修养往往不够格,即使是研究艺术史的学者也往往缺乏正确的审美,让人头痛得要死要活。而艾柯是两种动物的“杂交品种”,他既有学者的常人智慧,又有艺术家的眼光和手艺,而在平衡的同时,在两方面都有突出表现,更有清醒的自知之明和平易近人的态度,让人万难不喜欢,不佩服。
事隔两年之后,我手里又多了一本艾柯的小品文集《误读》,这本书写在《带着鲑鱼去旅行》的二十多年前,它会不会让我对作者更佩服呢?
《误读》这本书是他在意大利的《Il Verri》杂志上的一个随笔专栏的汇总,在这本书的序言里,艾柯再次显示了他可爱的自知之明。他写道:“从文学体裁看,最初的文本,无论是我写的还是我朋友的,都类似罗兰·巴特的《神话学》。巴特的书出版于1957年,那时我已经开始开始写《小纪事》(随笔专栏的名字),但我并不知道那本书。否则,我绝不会在1960年胆大妄为地写一篇谈论脱衣舞的文章。而且,我相信,正是在读了巴特之后,出于谦逊,我放弃了《神话学》的风格,逐渐向混成模仿体裁(pastiche)发展。”艾柯确实不是谦逊,而是有自知之明。《误读》这本书里收录了作者写的《苏格拉底式的脱衣舞》,确实写得相当得一般般。很显然,艾柯缺乏巴特的敏锐,更缺乏他的大胆和“厚着脸皮干到底”的精神,以至于《苏格拉底的脱衣舞》写得就像一篇温吞、默叽的巴特文章的仿作。
那么,艾柯最终转向的“混成模仿体裁”是个什么东西呢?
《误读》的开篇《乃莉塔》就是这么一篇“混成模仿体裁”的文章。乃莉塔(Granita)是把英文中的“奶奶”(Granny)和纳博科夫小说中的人物“洛丽塔”(Lolita)结合在了一起。艾柯造了这么个词儿,是为了戏仿纳博科夫的小说写一个畸恋的小故事,只不过文中的主人公不是爱未成年少女而是爱老奶奶。说实在的,要理解这个创意确实要颇费功夫,但理解了也并不给人太多惊喜——现在是网络时代,我已经看了太多的“小鸡为什么过马路”或者“一个馒头引发的血案”,《乃莉塔》的创意给不了我智力上的刺激,更何况这个“馒头”已经太老、太冷了。
然后我看到了《很遗憾,退还你的……》,这篇文章以一个出版社总编辑给下属编辑的指示的语气写成,假想了《圣经》、《奥德修记》、《神曲》、《堂吉诃德》、《追忆逝水年华》、《实践理性批判》等名著被当代编辑退稿的原因。我相信这篇文章对很多读者有着很强的亲和力,读起来也确实让人开心,不过还是觉得为了逗趣而逗趣,没什么营养。
正当我准备把这本书放下,继续去啃我的《批评的西方哲学史》的时候,它突然又让我提起了兴趣。《天堂近讯》把天堂的政府想像成像人间那么官僚主义,骂了主天使小集团,大天使加百列什么的,读起来还是蛮刺激的;《那东西》是一部伪科幻小说,讲述了一个古代的教授发明致命武器“石器”的故事,创意已经比前几篇高明了很多。
随后的一篇真的把我镇住了。这篇名叫《波河河谷社会的工业与性压抑》,它假想了原始部落的“人类学家”来到意大利米兰进行“田野调查”发回的报告,开头写着“我要感谢塔斯马尼亚的原住民基金会,它慷慨地赠予我二万四千颗狗牙作为旅行经费”,这个形象真是好可爱。而真正吸引我的,并不只是那些可爱的“换位想像”,而是它在戏仿中提供了真正有价值的思想。作者用“换位想像”的方式揭示了真正的人类学田野调查中可能出现的误读,这种误读因为隔阂与偏见几乎是不可避免的,而且往往是关键性的。比如说,那位可怜的人类学家因为狗牙不够,买不到足球赛的入场券,于是大胆地猜测足球比赛是群体的吃人活动,那些“三比二”、“四比零”之类是有关吃人仪式的符号!
《波河河谷社会的工业与性压抑》让我“热”了起来,而紧跟着的一篇《大限将至》终于达到了让我汗毛倒竖的效果。这篇是全书中最难“进入”的一篇,它用当代文化批判的语气批判了苏格拉底时代的古希腊的文化,并且像当代的大众文化学者那样,预言要是这么下去的话,肯定会“大限将至”。这篇文章中艾柯的超级知识库完全发飙,如数家珍地对古希腊的哲学家、文学家、艺术家和历史学家一一点名,其中有太多地方充满智慧,并且让人忍俊不禁。如说,苏格拉底一直是文化工业的忠实仆人,在执行死刑前还为制药公司提供一条标语:“毒芹属植物对身体有益”。读完这篇,脑子已经有点不够使,掩卷深思,自问作者在本篇中要表达什么东西呢?只是戏仿式的调侃,还是讽刺了当代文化批判的虚妄?是要表明当代文化其实并没有什么特别之处,不值得大惊小怪;亦或是苏格拉底时代的古希腊文化真的“大限将至”?作者并没有给出明确的答案,这不禁使人想起《玫瑰之名》中那起既破了,又没破的案子,以及艾柯自己的话“艺术和艺术家面对偶然情况、不确定性、可能性、含糊性、多元价值所作出的反应。”
在“高潮”之后,我又看完了后面的一些有趣的作品。比如用艺术品评论的方式评价钞票的《三篇古怪的评论》、虚拟发现美洲时的电视直播的《发现美洲》等等。完这本书,我真的更佩服艾柯了,他真的是个大师。
最后,向本书的译者吴燕莛致敬。《误读》是我读过的所有小部头作品中翻译得最认真的一部。众所周知艾柯的书里知识点太多,很难翻译,译者一丝不苟地把它们一一转化成中文。译者非常重视“信、达、雅”的平衡,负责地把“信”字放在最前头,不玩弄漂亮的中文,务求正确地表达原文的意义。在本书的《迈克·邦焦尔诺现象学》一篇中,我第一次看到有人把“paradox”这个词译成“似非而是的隽语”,而没有译成“高级的俏皮话”、“故意的悖论”等等,而用了“似非而是的隽语”这个唯一正确的译法。而对于艾柯生造的词,译者也给出了正确的“谜底”。为了这本小书,译者肯定付出了大努力,但相对于最终完美的阅读体验,她的成绩绝不算小。
几年前我读完《玫瑰之名》的时候,掩卷之余颇有一种“不服气”的感觉。就小说来说,这本书的情节和叙事都只能算二流水准,最能镇得住读者的竟然是书中人物不断地用中世纪的宗教语言进行辩论。可这算什么本事呢?卡夫卡根本不懂古希腊语,照样练出好活儿来。我知道艾柯是“欧洲知识分子的骄傲”,据说通六国文字,但我还是不服气。
两年前,我读到了艾柯的小品文集《带着鲑鱼去旅行》,开始的那种“不服气”渐渐地烟销云散。艾柯时刻不经意引用典籍,传达日常生活的感受,交给我两种可以补足《玫瑰之名》的东西:作为艺术家的自嘲和作为学者的常人智慧。这里要费些篇幅多说几句,艺术家(包括哲学家)和学者其实是两种动物,因为艺术家的工作是创造新的事物,而学者的任务是跟大家伙儿说事儿。事实上,艺术家往往缺乏常人智慧,不放下架子就不会写东西;相反,学者往往能写出一般读者喜闻乐见的小品文,代价是他们的文学艺术修养往往不够格,即使是研究艺术史的学者也往往缺乏正确的审美,让人头痛得要死要活。而艾柯是两种动物的“杂交品种”,他既有学者的常人智慧,又有艺术家的眼光和手艺,而在平衡的同时,在两方面都有突出表现,更有清醒的自知之明和平易近人的态度,让人万难不喜欢,不佩服。
事隔两年之后,我手里又多了一本艾柯的小品文集《误读》,这本书写在《带着鲑鱼去旅行》的二十多年前,它会不会让我对作者更佩服呢?
《误读》这本书是他在意大利的《Il Verri》杂志上的一个随笔专栏的汇总,在这本书的序言里,艾柯再次显示了他可爱的自知之明。他写道:“从文学体裁看,最初的文本,无论是我写的还是我朋友的,都类似罗兰·巴特的《神话学》。巴特的书出版于1957年,那时我已经开始开始写《小纪事》(随笔专栏的名字),但我并不知道那本书。否则,我绝不会在1960年胆大妄为地写一篇谈论脱衣舞的文章。而且,我相信,正是在读了巴特之后,出于谦逊,我放弃了《神话学》的风格,逐渐向混成模仿体裁(pastiche)发展。”艾柯确实不是谦逊,而是有自知之明。《误读》这本书里收录了作者写的《苏格拉底式的脱衣舞》,确实写得相当得一般般。很显然,艾柯缺乏巴特的敏锐,更缺乏他的大胆和“厚着脸皮干到底”的精神,以至于《苏格拉底的脱衣舞》写得就像一篇温吞、默叽的巴特文章的仿作。
那么,艾柯最终转向的“混成模仿体裁”是个什么东西呢?
《误读》的开篇《乃莉塔》就是这么一篇“混成模仿体裁”的文章。乃莉塔(Granita)是把英文中的“奶奶”(Granny)和纳博科夫小说中的人物“洛丽塔”(Lolita)结合在了一起。艾柯造了这么个词儿,是为了戏仿纳博科夫的小说写一个畸恋的小故事,只不过文中的主人公不是爱未成年少女而是爱老奶奶。说实在的,要理解这个创意确实要颇费功夫,但理解了也并不给人太多惊喜——现在是网络时代,我已经看了太多的“小鸡为什么过马路”或者“一个馒头引发的血案”,《乃莉塔》的创意给不了我智力上的刺激,更何况这个“馒头”已经太老、太冷了。
然后我看到了《很遗憾,退还你的……》,这篇文章以一个出版社总编辑给下属编辑的指示的语气写成,假想了《圣经》、《奥德修记》、《神曲》、《堂吉诃德》、《追忆逝水年华》、《实践理性批判》等名著被当代编辑退稿的原因。我相信这篇文章对很多读者有着很强的亲和力,读起来也确实让人开心,不过还是觉得为了逗趣而逗趣,没什么营养。
正当我准备把这本书放下,继续去啃我的《批评的西方哲学史》的时候,它突然又让我提起了兴趣。《天堂近讯》把天堂的政府想像成像人间那么官僚主义,骂了主天使小集团,大天使加百列什么的,读起来还是蛮刺激的;《那东西》是一部伪科幻小说,讲述了一个古代的教授发明致命武器“石器”的故事,创意已经比前几篇高明了很多。
随后的一篇真的把我镇住了。这篇名叫《波河河谷社会的工业与性压抑》,它假想了原始部落的“人类学家”来到意大利米兰进行“田野调查”发回的报告,开头写着“我要感谢塔斯马尼亚的原住民基金会,它慷慨地赠予我二万四千颗狗牙作为旅行经费”,这个形象真是好可爱。而真正吸引我的,并不只是那些可爱的“换位想像”,而是它在戏仿中提供了真正有价值的思想。作者用“换位想像”的方式揭示了真正的人类学田野调查中可能出现的误读,这种误读因为隔阂与偏见几乎是不可避免的,而且往往是关键性的。比如说,那位可怜的人类学家因为狗牙不够,买不到足球赛的入场券,于是大胆地猜测足球比赛是群体的吃人活动,那些“三比二”、“四比零”之类是有关吃人仪式的符号!
《波河河谷社会的工业与性压抑》让我“热”了起来,而紧跟着的一篇《大限将至》终于达到了让我汗毛倒竖的效果。这篇是全书中最难“进入”的一篇,它用当代文化批判的语气批判了苏格拉底时代的古希腊的文化,并且像当代的大众文化学者那样,预言要是这么下去的话,肯定会“大限将至”。这篇文章中艾柯的超级知识库完全发飙,如数家珍地对古希腊的哲学家、文学家、艺术家和历史学家一一点名,其中有太多地方充满智慧,并且让人忍俊不禁。如说,苏格拉底一直是文化工业的忠实仆人,在执行死刑前还为制药公司提供一条标语:“毒芹属植物对身体有益”。读完这篇,脑子已经有点不够使,掩卷深思,自问作者在本篇中要表达什么东西呢?只是戏仿式的调侃,还是讽刺了当代文化批判的虚妄?是要表明当代文化其实并没有什么特别之处,不值得大惊小怪;亦或是苏格拉底时代的古希腊文化真的“大限将至”?作者并没有给出明确的答案,这不禁使人想起《玫瑰之名》中那起既破了,又没破的案子,以及艾柯自己的话“艺术和艺术家面对偶然情况、不确定性、可能性、含糊性、多元价值所作出的反应。”
在“高潮”之后,我又看完了后面的一些有趣的作品。比如用艺术品评论的方式评价钞票的《三篇古怪的评论》、虚拟发现美洲时的电视直播的《发现美洲》等等。完这本书,我真的更佩服艾柯了,他真的是个大师。
最后,向本书的译者吴燕莛致敬。《误读》是我读过的所有小部头作品中翻译得最认真的一部。众所周知艾柯的书里知识点太多,很难翻译,译者一丝不苟地把它们一一转化成中文。译者非常重视“信、达、雅”的平衡,负责地把“信”字放在最前头,不玩弄漂亮的中文,务求正确地表达原文的意义。在本书的《迈克·邦焦尔诺现象学》一篇中,我第一次看到有人把“paradox”这个词译成“似非而是的隽语”,而没有译成“高级的俏皮话”、“故意的悖论”等等,而用了“似非而是的隽语”这个唯一正确的译法。而对于艾柯生造的词,译者也给出了正确的“谜底”。为了这本小书,译者肯定付出了大努力,但相对于最终完美的阅读体验,她的成绩绝不算小。
前一篇:《碟中谍3》错误一箩筐
后一篇:最累的生日礼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