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分类: 摘抄 |
*有线制导反坦克导弹的“尾巴”油菜花
但要传导电信号,还要要承受每秒80-300米的速度,以及导弹尾部发动机和曳光管喷出的高温火焰。所以这条“尾巴”一般采用直径只有0.1毫米的铜丝制成,通常是在铜丝上涂绝缘漆,然后将两根铜丝并起来,以便形成回路。为了提高铜丝强度,在两根铜丝的外面又平行地并上数十股天然丝或人造涤纶丝,再在外面用丝缠绕,最后在外层涂上涂料。这种“尾巴”虽然直径不到半个毫米,却能用它提起几千克重的行李。
*2005年10月10日凌晨,载着甲苯的韩国籍货轮“三和兄弟号”翻覆在台湾新竹外海。在“环保署”的请求下,台湾军方决定于10月27日炸沉它。他们先是出动F-16战机,向货轮投下了4枚2000磅的激光精确制导导弹。虽然导弹投下后,掀起了高大水柱。结果是,一枚把船打了个30厘米左右的洞,而另一枚打在了距离船只30米的地方。台军本想好好庆祝一番,孰知“货轮”还好好停在原地,难免觉得脸上无光,于是决定下午再由F16出勤,但后又临时改派两架陆军601航空骑兵旅直升机,向翻覆货轮发射了4枚地狱火导弹。但是半沉的船依然漂浮在海上。
*越战期间,查尔斯·斯坦西尔是一名陆军上校,他回忆说:“那时,我大部分时间是坐在直升机上巡视战场,从空中看,地面情况一目了然。一旦回到地面执行任务,如果前面出现了一座小山,我就格外强烈地想知道山后的情况。当时我暗暗发誓,以后一定要发明一种东西,让地面士兵不再受类似问题的困扰。”后来,查尔斯成为佐治亚技术学院航空、运输和先进系统实验室的高级工程师。他没有忘记誓言,得到海军研究局的资助后开始研制“侦察射弹”。2003年,“侦察射弹”成功通过81毫米迫击炮发射。
*美国国防高级研究计划局研制的“榴弹发射成像弹系统”由40毫米榴弹发射器发射,射程约300米。例如在一个曲折的小巷里,士兵如果拿不准前方拐角处是否存在危险。可以对着迎面的墙壁发射一枚这种侦察弹,它会将头部扎进墙里,但尾部露在外面,由装在尾部的侦察器件提供拐角处的情况。
*1988年,美国在波斯湾和伊朗发生了冲突,7月22日,美国摧毁了伊朗的“萨珊”石油钻井平台。很快,在空中担任警戒的“眼镜蛇”武装直升机又报告,东北方向有一艘大型舰艇,初步判定为伊朗“萨巴兰”级护卫舰。几分钟后,对方表明了自己的身份,原来是一艘苏联的“现代”级导弹驱逐舰!苏联舰长用带有浓重俄国口音的英语调侃道:“我过来拍几张到此一游的照片。”至互,B战术群的指挥官才舒了一口气。
*1988年7月22日,美国击沉了伊朗“萨罕”号护卫舰,后又重创伊朗“萨巴兰”号护卫舰,战役指挥官赖斯致电本土,要求将伊朗这条导弹护卫舰送上西天。此时,第二波A-6E也已经飞抵了“萨巴兰”号上空,但华盛顿的答复是否定的,“我们今天已经让他们流了足够多的血。”几分钟后,美国舰艇编队接到了撤退的命令。
*1988年7月22日,伊朗“约珊”号高速巡逻舰向20千米外美国C战斗群的“温莱特”号巡洋舰发射了一枚“鱼叉”导弹,说话间,“温莱特”号的观察员亲眼目睹这枚鱼叉以15米左右的低空高速直奔本舰右舷,但钧一发之际,它却擦着甲板掠过,没有命中!可能是伊舰发射距离过近,“鱼叉”导弹的引导头没有开机。几乎同时,“温莱特”号巡洋舰与编队里的“辛普森”号护卫舰也开始反击,因为接战距离过近,航向不理想,美国人没有用“鱼叉”反舰导弹,而是选择了射程较近的“标准”SM-1舰空导弹!4枚“标准”全部命中,但因为舰空导弹的威力太小,约珊还有战斗力,于是美国人又补射了一枚鱼叉和一枚标准,结果又是打船的没打中,打飞机的却打中了!
附送一挺M134“米尼冈”机枪。
http://www.killuakun.com/uploads/200607/02_162352_200662610252631.jpg
http://www.killuakun.com/uploads/200607/02_162357_2006626102444240.jpg
前一篇:光猪今天理发时候的感觉
后一篇:今天又看到了句牛逼的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