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叮铃铃……叮铃铃……”伴随着上课铃声,班主任罗老师走进教室,冲着同学们说:“今天上实践课,全班都去做豆腐!”顿时教室里一片欢腾,大家排队登上了等在校门口的大巴车,一路欢声笑语,来到了青山教育基地。
这里是徐州市鼓楼区所有小学生上劳动实践课的地方,我们被分成了四组,每组有一个实践老师,指导我们用传统的方法制作豆腐。
因为实践老师不认识同学们,每个小组都先推选一个小组长协助实践老师安排同学们干活。我们见到的第一件工具就是两片圆盘状的石头摞在一起,其他同学都不知是什么东西,我去山东旅游的时候见过,告诉他们这就是传说中的“石磨”,上面的可以转动的圆盘叫“磨”,下面不转的圆盘叫“磨盘”。全体组员对我佩服的五体投地,因而成功当选小组长。一朝权在手,便把令来行,我马上带领同学做起了准备工作。先把磨和磨盘刷干净,把磨反盖在磨盘上,再洗磨的反面。然后把泡好的豆子洗干净,准备一把大勺子和两把小勺子,洗好放在一边备用。
下一步就开始磨豆汁了。我用大勺子把桶里的豆子捞上来,放到磨的小洞里,每次豆子和水一起捞,水要满满的一勺,豆子是十来颗。栗广岳最有劲,让他推磨,要逆时针方向,转四到六圈,磨出来的豆汁顺着磨盘流下来,陈梓旭和崔佳明用小勺子刮磨盘上的豆汁,放在马浩波身边的小桶里。
不一会儿,我们就磨了大半桶豆汁。倒进到大锅里,再把大锅架在炉子上,把柴禾放进炉膛。随着炉火欢快的跳舞,锅里的豆汁飘散出浓浓的香味。陈梓旭又放了几块木头,炉火伸出长长地舌头舔着锅底,把我们的肚子里的馋虫也给勾了出来。实践老师说:“豆汁开了,大家可以品尝一下啊!”。我们每人盛了一碗,马上喝了个底朝天。喝过了还觉得意犹未尽,我们几个女生趁着男生跟着老师出去拿卤水的时候又偷喝了一碗。
栗广岳在老师的指导下将卤水在水里调稀,把豆汁倒在里面。过一会儿,豆汁就开始了超级变!变!变!它越来越稠,最后变成了豆腐脑,我们又一人吃了一碗。最后是做豆腐了!老师拿来一个无盖的盒子,把一块木板铺在上面,把豆腐脑放在木板上,然后上面再放一块木板,木板上再压上两块磨,豆腐脑的水就被挤了出来,拿开压在上面的木板和石磨,就可以看到白白嫩嫩的豆腐了。老师把豆腐切开,每个人只分到了豆腐乳那么大的一小块,他摸了摸脑袋,非常纳闷:“都是一样的原料,这个小组怎么只作了这么一点豆腐呢?”我们几个女生交换着眼神,憋着笑,只是都不点破啊!
(拟发表于《课堂内外.创新作文》2012年3月号)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