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6/mw690/6593f653gdfcf8867e585&690Tokyo)书评" TITLE="《邻里东京》(Neighborhood Tokyo)书评" />
《邻里东京》是近三十年前在东京都立大学社会学系交流读研的Bestor教授携妻子潜入东京最基层的邻里中体验生活,以谦虚、好奇与友爱的交往之心换得的理论文本。在书中被树做靶子的是前人对日本城市邻里的三个论点:1.邻里是前工业乡村生活的遗留;2.邻里是政府的行政单位,其划分单为地域政治的方便;3.传统城市邻里中,老中产阶级的生活方式确实维护了社区生活的稳定性,但是却固步自封从而与现代化和社会变迁相违。
邻里(neighborhoods)的概念:邻里绝不是官方的行政规划,外人看来,各邻里弥散又毗邻,识别不易;然邻里的独立与自我意识如其内居民敏感于各邻里隐形边界一般凸显。因之,邻里是个包含着社会意义且民众公认的地域识别指标。宫本町(作者为其研究的邻里所取假名)的传统主义实践:本书以揭示宫本町社会结构和内在动力为己任。在日本当地认知中,像宫本町这样的社区过时、守旧,可Bestor这个旁观者强调,宫本町不过是在迈向现代化时举起了传统的旗帜作为障眼法。“传统主义”是操纵、创造和重新组合传统——文化模式、文化符号和文化主题——的这样一个即兴发挥。Bestor就“传统主义”如何维持当代日本社会组织形态做出了阐释,认为当代人群采取以传统合法今日格局的策略:突出表面的连续性,弱化变迁在现实中发生的剧烈程度;换言之,传统主义,即驾驭传统符号的胜利掩埋了变迁的实质。
在民族志描写中,Bestor抓住了冲突这样一个切入点,其笔下默然而行的冲突内容是形而上的各类符号,正是这些非肉体暴力的冲突驱动了宫本町在传统掩映下变迁的涡轮。然而宫本町邻里内外各种力量的角逐在拉扯中动态平衡,使得宫本町的表面稳固得以维持,社区生活得以传衍。其中,邻里外的力量来自日本社会特定的历史背景——“东京20世纪早期发展与邻里制度的创造之间的关系,或邻里组织领袖作为整个东京阶层化力量的一份子所具有得社会地位”;Bestor认识到,作为一个微观社区的描述者,其眼光不能限于局域,诠释社区稳固需要并置1.邻里与城市的互动和2.社区内部的阶层功能。
本书的一点引发深思:全球化下的都市发展也许最终不同质。对于都市的评价标准不可照搬西方的模型。类似于宫本町对抗区政府时做出的回应,各国的各地区定然会凭借不同历史遗留和际遇转化政府的统一规划,巧妙利用政府规划的赞助建立有自己特色的维持方式。体制内权力机构的入驻,渐渐消减地方乡绅的非正式势力,如同“酋长”的没落带来部落的湮灭,是否也造成了社区共同体的沦落,令许多被都市化的郊区社区变得形聚神散,往日即使是表征性的亲密会一去不返么?
(复旦大学2011级人类学硕士研究生 冯锦锦)
http://s4/bmiddle/6593f653gdfcf7c1cbc93&690Tokyo)书评" TITLE="《邻里东京》(Neighborhood Tokyo)书评" />
图为冯锦锦与Ted Bestor 教授交流田野研究心得
附:书目信息
书名:邻里东京
作者: [美] 西奥多·C·贝斯特
译者: 国云丹
出版社: 上海译文出版社
出版年: 2007
丛书: 复旦-哈佛当代人类学丛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