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3/bmiddle/6593f653t7bba4400fc22&690
除了已经成为经典的《北方的纳努克》(Nanook of the North)之外,值得回味的还有几部本人在十年之前在美讲授人类学导论课程时放映过的民族志电影。这些完成于不同时期的影片风格各异,但在配合特定主题和特定田野案例的人类学教学时, 都取得不俗的效果。
摄于1982年的《初遇》(First Contact )描述了上世纪三十年代澳大利亚的金矿探测者“发现”新几内亚高地土著居民的一段“文明冲突”的旧事。当时的白人探险家们用黑白胶带记录了他们与当地人交往的片断。这看似无意捕捉到的殖民遭遇构成了可供后现代解读和反思的一个个历史瞬间。充满误会、幽默和偏见的影像碎片成了该片重新制作时的宝贵素材,也逐渐形成了多重声音交汇的视觉文本。
1974年出品的民族志影片《特布里安岛的板球》(Trobriand Cricket)生动地呈现了板球在马林诺斯基进行过经典田野作业的特布里安群岛戏剧化的本土化过程。当年白人传教士把板球运动作为一种“文明人”的休闲和娱乐方式介绍给土著居民。到了上世纪70年代,板球已经演化为一种高度地方化的村际比赛,开始替代原先的纷争斗殴。球赛成了政治结盟的方式。东道主永远是胜者,但赢的比分不能太大,以免使客队难堪。队员们载歌载舞,甚至故意做出当时令白人教士难堪的下流动作,并不时使用巫术来辅助击球手和投手。为提高准确性,当地人还重新设计了板球拍。球赛也是食物和其他物品进行仪式性交换的场合。当地人利用板球赛来表达他们拒绝殖民化的立场:“我们终于抛弃了白人的游戏;板球现在是我们自己的运动。”
由美国公共电视台(PBS)在1988年播放的《美国话》American Tongues从社会语言学的视角,以充满谐趣的风格调侃和呈现了多姿多彩的美国英语在不同地域、族群和历史时期的表现形式和特征。从充满英国腔调的“波士顿婆罗门”(Boston Brahman),到路易斯安那州黑人青少年以及得克萨斯牛仔等各色人等,都以独特的口音、发音、用语和符号表达手段,来表达自己的社会身份认同。可以说,此片为美国多元文化在日常语言实践中的体现提供了极好的注脚。
(复旦大学社政学院人类学专业 潘天舒老师)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