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城市副中心确立“1+3”规划统一,北三县迎来重大利好,极具示范意义!

标签:
北京城市副中心确立“13”规划统一北三县迎来重大利好极具示范意义! |
北京城市副中心确立“1+3”规划统一,北三县迎来重大利好,极具示范意义!
胡文
正在现场公告的《北京城市副中心控制性详细规划(街区层面)》草案给廊坊北三县带来了一项重大利好——北京城市副中心与北三县统一规划。这种“1+3”规划统一的模式,也将为更多一体化发展的城市和区域提供示范。
新华社报道,《北京城市副中心控制性详细规划(街区层面)》草案提出,需要打破“一亩三分地”思维定式,在区域尺度上统筹协商解决。
控规草案提出,城市副中心和北三县要建立统一的管控规则,遏制贴边发展和无序蔓延,核减与重要区域生态廊道冲突的城镇建设组团规模,着力扩大区域环境容量,重点在潮白河和北运河之间共同建设大尺度生态绿洲,构建复合生态系统。
针对北三县地区公共配套短板问题,控规草案提出,坚持政府引导、市场运作,促进北京公共服务资源向北三县地区拓展延伸,协助北三县地区形成功能完备、布局均衡的公共服务体系。控规草案还提出,优先选择公共交通和轨道交通,让更多北三县地区居民通过轨道交通出行。“这次规划从城市群的角度打破行政区划,构建交通协同化。”王凯介绍。
此外,控规草案提出统筹预留区域大型基础设施廊道,强化水、电、气、热区域协同发展。
6月21日,北京市规划国土委、通州区政府共同发布通知,《北京城市副中心控制性详细规划(街区层面)》草案已经编制完成,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北京市城乡规划条例》,6月21日,《北京城市副中心控制性详细规划(街区层面)》草案进行网上公告,26日启动现场公告。
根据《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16年-2035年)》的要求,要高水平规划建设北京城市副中心,将其建设成为国际一流的和谐宜居之都示范区、新型城镇化示范区、京津冀区域协同发展示范区。
到2035年,城市副中心将初步建成国际一流的和谐宜居现代化城区,成为低碳高效的绿色城市、蓝绿交织的森林城市、自然生态的海绵城市、智能融合的智慧城市、古今同辉的人文城市、公平普惠的宜居城市,奠定新时代千年之城的坚实基础。对于城市副中心的规模与结构,规划提出,到2035年,城市副中心常住人口规模控制在130万人以内,城乡建设用地控制在100平方公里左右,地上建筑规模控制在1亿平方米以内。规划还为城市后续发展预留了宝贵空间。约9平方公里的战略留白地区,将为重大发展战略、重大技术变革、重大项目留出弹性发展空间。
值得注意的是,在网上公告的草案中明确提出,城市副中心是北京新两翼中的一翼。城市副中心的规划建设,不仅要处理好和中心城区“主”与“副”的关系,处理好和通州区核心与拓展的关系,还要处理好和东部各区、廊坊北三县地区激活带动、协同发展的关系。这里的北三县即指河北省廊坊市的三河市、大厂回族自治县和香河县。在现场公告的环节这一环节,城市副中心与北三县如何统筹发展得以明确,即城市副中心和北三县要建立统一的管控规则。应该说,这一说法比较含蓄和专业,其实质就是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副院长王凯所说的规划统一。
从北京城市副中心的规划来看,无论是人口和密度都不大,和雄安新区一样,都致力于走出一条全新的城市发展之路。因此,与之相邻的北三县必须与通州协同起来,否则对北京城市副中心的定位和规划就几乎没有意义,因此北三县与通州统一规划不过是势在必行,水到渠成。
规划统一的意义不必多言。需要指出的是,这次公告的是北京城市副中心控制性详细规划(街区层面),街区层面对于一个城市详规来说,几乎就是细到极处的法定图则。就每一个街区现场来说,都有详细规划予以对应。北三县与北京城市副中心统一规划,意味着北三县尽管在隶属关系上还属于廊坊,但在规划上已经实现与通州同等待遇。假以时日,包括北三县的控制性详细规划(街区层面)可能都会出台,从而与通州实现协同发展。在这其中,交通尤其是轨道交通一体化至关重要,由此北京的公共服务资源才能向北三县延伸拓展。至于水、电、气、热的区域协同发展,则更是北三县与通州的深度融合。
北京城市副中心与北三县统一规划对于城市和区域发展都有极大的借鉴意义。以临深地区为例,超越行政区域的规划统一就值得十分期待。而就更大范围的粤港澳大湾区规划来说,同样也是如此。
欢迎关注微信公众号:文过是非(特别声明:“文过是非”均系原创作品,转载时需注明作者“胡文”及出处,并附带二维码图标。否则,视作侵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