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深圳地铁四期昭示“十三五”城市发展重点:两翼齐飞,一路向西!

(2017-07-15 14:11:01)
标签:

深圳地铁四期昭示

两翼齐飞一路向西!


深圳地铁四期昭示“十三五”城市发展重点:两翼齐飞,一路向西!

 

胡文

 

地铁投资的方向,就是城市发展的方向。

 

深圳特区报报道,深圳市发展改革委透露,《深圳市城市轨道交通第四期建设规划(2017-2022年)》近日正式获得国家发展改革委、住建部批复,共有6号线支线等5条线路,各条线将于今年年底前开工。轨道交通四期工程完成后,深圳将形成15条线路、总长约570公里的轨道交通网络体系。

 

根据批复,深圳轨道交通四期工程将建设6号线支线、12131416号线共5条(段)线路,总长约148.9公里,总投资约1344.5亿元。其中,6号线支线从荔林站至中山大学站,长6.4公里;12号线从左炮台站至海上田园东站,长40公里;13号线从深圳湾口岸站至上屋北站,长23公里;14号线从岗厦北站至沙田站,长51.9公里;16号线从大运站至田头站,长27.6公里。上述线路计划2022年前建成通车。

 

据深圳市发展改革委相关负责人介绍,轨道交通四期工程是“十三五”重大基础设施项目,这些工程的实施对于通过高标准基础设施建设、打造粤港澳大湾区世界级城市群,通过高质量的固定资产投资、推动我市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确保完成深圳“十三五”综合交通规划发展目标都具有重要意义。按照部署,这5条线将力争今年内全部开工。市政府相关部门将严格遵循轨道交通项目基本建设程序,按照“放管服”改革要求,抓紧推进工程开工前的各项审批工作,推动项目尽快开工建设,力争2022年全部建成投入运营。

 

这次批复的5条地铁为“十三五”期间的重大项目,特别是“粤港澳大湾区”启动,可以将之视为“粤港澳大湾区”重要支撑,预示着“十三五”期间的深圳重点发展的区域。从投资中心看,分别集中在深圳东西两翼,其中西部权重更大。对于这5条地铁,分别点评如下。

 

6号线支线为深圳6号线与东莞1号线的连接线,使两市轨道交通网络有效衔接并实现网络化运营,支持深莞一体化发展。

 

点评:除了衔接深莞,6号线支线可以称之为“中山大学线”,深圳对中大在深的发展乃至对高校的投入可见一斑。

 

二、12号线整体呈南北走向,线路南起南山区蛇口半岛左炮台,向北途径南油、南头、新安、西乡、宝安机场、福永等片区、大空港新会展中心,终于海上田园。线路贯穿南山中心区、宝安中心区,联系大空港区及国际会展中心,是支撑深圳西部发展轴的重要轨道交通骨干线。

 

点评:在5条地铁中,12条线是分量最重的线路。它不仅穿越了南山、宝安目前最为成熟的区域,更重要的是串联了福永片区、大空港及国际会展中心片区这些深圳未来重点投资打造的区域,同时也为“滨海宝安”提供了强有力支撑。从东往西看,这是一条一路向西的线路,在前海扩容、国际会展中心等完成后,深圳城市重心继续向西移动。

 

13号线从深圳湾口岸站至上屋北站,线路长23公里,设站14座,规划建设期为2017-2021年。

 

点评:13号线不仅大大加密了南山中心区的地铁密度,强化了科技园北尤其是西丽、留仙洞片区与后海片区的联系,而且便利了光明新区与南山乃至于香港的联系。因其可北延松山湖,也为东莞置业着高度关注。

 

14号线是深圳中心城区与东部地区的轨道交通快线,支撑整个东部发展轴,强化了深惠联系,覆盖东部地区南北向交通需求走廊的快线,连接福田中心区与布吉、横岗、大运新城、龙岗中心城、坪山新城中心地区以及坑梓片区。

 

点评:14号线一直是舆论高度关注的一条线路,正因为如此,争论也十分之大。其意义和作用对于龙岗和坪山的作用,相当于12号线对大空港和国际会展中心的作用,同时因为这是一条快线,它又兼具了11号线的作用。同时,因与惠州地铁对接,因此备受临深购房者关注。

 

16号线从大运站至田头站,线路长27.6公里,设站23座,规划建设期为2018-2022年。

 

点评:这条线路是龙岗和坪山体内循环的一条线,对于加大龙岗和坪山的地铁密度,十分重要。

 

欢迎关注微信公众号:文过是非(特别声明:“文过是非”均系原创作品,转载时需注明作者“胡文”及出处,并附带二维码图标。否则,视作侵权。)  


2015世纪之问:美国将会衰落吗?中国将超过美国吗?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