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北京深圳,连放三颗“卫星”!与各自城市实力基本相当

标签:
上海北京深圳连放三颗“卫星”与各自城市实力基本相当 |
上海北京深圳,连放三颗“卫星”!与各自城市实力基本相当
胡文
从13日到15日,上海、北京、深圳连续放了三颗卫星。
13日,拥有上海虹桥和上海浦东两座机场共6条跑道、4座航站楼的上海机场年旅客吞吐量突破1亿人次。继伦敦、纽约、东京、亚特兰大之后,成为全球第5个航空旅客跨入亿级的城市。
14日,随着中国国际航空公司CA8201航班降落在首都机场,首都机场年旅客吞吐量突破9000万人次。首都机场旅客吞吐量突破9000万人次,已经连续7年稳居世界第二的位置,仅次于美国亚特兰大机场。
统计显示,2012年首都机场的旅客吞吐量首次突破8000万人次,2013年为8350万人次,2014年达到8613万人次,2015年上升至8994万人次,四年时间增长了近1000万人次。
15日上午,叶国金成为深圳机场今年第4000万名旅客。此次深圳机场年旅客吞吐量突破4000万,是深圳机场继2013年新航站楼启用旅客吞吐量突破3000万人次后,三年间实现的又一次客流千万级跨越。
2003年12月10日,深圳机场年旅客吞吐量首次突破1000万人次;2007年12月19日,深圳机场年旅客吞吐量突破2000万人次;2013年12月5日,深圳机场新航站楼启用一周后,年旅客吞吐量突破3000万人次,实现了十年间客流千万级跨越的“三连跳”;2016年12月15日,深圳机场年旅客吞吐量首次突破4000万。转场运营后仅用3年时间就再次完成客流千万级跨越,刷新了深圳机场此前客流千万级跨越的时间间隔。
单从1000万的增长来看,深圳机场在过去四年的增长甚至超过了首都机场。况且深圳机场是在一座航站楼(原AB楼未用)、2条跑道的条件下取得了这一业绩的。这说明,深圳机场新航站楼的建设对深圳空港的助推作用显著,运行效率更高。
从北京和上海的对比来看,尽管首都机场在单个机场国内旅客吞吐量最高,但北京在整体上不及拥有两座枢纽型机场的上海。上海之所以能够在整体上超越北京率先进入全球航空旅客跨入亿级的城市,就在其形成了规模和互补效应,从而形成了整体优势。但是,在首都新机场建成之后,北京与上海之间的龙头之争将越演越烈,毕竟两者只有不到1000万的差距。
京沪在空港方面都有一个共同特点。即与珠三角不同的是,无论是京津冀还是长三角,周边都没有一个强力竞争者。以北京相邻的天津为例,刚刚旅客吞吐量才突破1600万人次。上海周边也是如此。
因此,在北京的竞争中,上海也在力保这一优势。虹桥、浦东两场的新一轮蓝图已经出台,其中包括虹桥机场东片区综合改造、浦东机场三期扩建工程、浦东机场总体规划修编都在推进之中。预计到2020年,两大机场将形成客货运吞吐量1.2亿人次和520万吨的保障能力。
在珠三角,由于存在着香港、广州、深圳三大机场,由于存在着一定的竞争关系,作为单个机场,与京沪都不在一个层次上,实际上属于第二梯队。但是,就各自来说,依然有着巨大的空间。
以深圳为例,随着国家“十三五”规划明确深圳机场“国际航空枢纽”的新定位,深圳机场迎来了国际国际快速发展的黄金期。2016年,深圳机场相继开通了深圳直飞悉尼、法兰克福、西雅图的洲际航线,最短时间内实现了欧美澳直飞。
2016年,深圳机场推进国际化力度空前、航线开通速度之快前所未有,短短一年时间新开了深圳至东京、迪拜、悉尼、洛杉矶、法兰克福、雅加达、西雅图、暹粒、岘港、清迈、芽庄和奥克兰等12条国际航线,当年新开国际航线数量也创下通航25年之最。此外,深圳机场先后加密大阪、济州、曼谷、普吉、胡志明、吉隆坡、沙巴等7条东亚、东南亚航线,充分利用自身的区位优势和航线网络,加快构建“海上丝绸之路”4小时航空圈,努力成为连接东南亚、南亚、西亚的“桥头堡”。目前深圳机场国际航线网络已通达东南亚12个城市。
海航在仪式现场发布了深圳至芽庄、清迈、普吉、奥克兰、岘港等五条国际航线开通,其中深圳机场本年度开通的第5条也是最后一条洲际长航线,深圳—奥克兰航线将于12月29日正式首航,圆满为深圳机场2016年国际航线业务发展收官。到今年底,深圳机场国际及地区客运航线将达到27条,通航26个城市。“国际航空枢纽”成色不断提升。
目前,深圳机场已启动新一轮扩建,第三跑道、卫星厅及T4航站楼已列入机场“十三五”规划。预计到2020年,深圳机场年客流将达5488万人次,年货邮则可达120.4万吨。尤其在航空货运方面,深圳机场形成了自身独特优势。
欢迎关注微信公众号:文过是非(特别声明:“文过是非”均系原创作品,转载时需注明作者“胡文”及出处,并附带二维码图标。否则,视作侵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