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新设两“区”,到底有何缘由又有何启示?

标签:
深圳新设两“区到底有何缘由又有何启示? |
深圳新设两“区”,到底有何缘由又有何启示?
胡文
在全国双创周开幕之前,国务院派给深圳一个大礼包。
10月11日,“深圳市民政局”官方微博发布消息:【国务院批复同意设立深圳市龙华区和坪山区】日前,国务院批复广东省政府,同意设立深圳市龙华区和坪山区,以龙华、大浪、民治、观湖、福城、观澜等6个街道的行政区域为龙华区行政区域;以坪山、坑梓2个街道的行政区域为坪山区的行政区域。
这意味着龙华新区和光明新区即将“转正”。对于作为功能区的新区和行政区的区别,网络上作了不少解读。其实简单说,就是“地方粮票”和“国家粮票”的区别。新区的党工委和管委会是作为深圳市委和市政府的派出机构而设立的,而行政区的设立属于中央事权,需经民政部和国务院批准同意,这就是为何这条消息为何是“深圳市民政局”发布的缘由。
因为是功能区,所以有人认为新区主要职能只是经济管理,而在民政和社会事务方面,管理权限有限。其实,这是一种误解,新区在上述方面的权限与行政区几乎没有差别,比如许多新区都设立了大部制的社会建设局、公共事业局,不仅职能健全,而且比行政区的机构更精简。至于成效,看看龙华新区的变化就最能说明问题。要说最大的差别,就是新区没有设立人大、政协,因此,每当深圳市召开两会,光明、龙华新区的代表依然在宝安区代表团开会,而坪山、大鹏新区的代表依然在龙岗区代表团开会。单就行政效率而言,其实新区比行政区更具优势。
那么,稍晚设立新区的龙华和坪山为何这次能够设区呢?不妨先看四个新区的基本情况。
光明新区:原隶属于宝安区,成立于2007年8月19日,今年8月24日由光明、公明两个办事处分拆为光明、公明、新湖、凤凰、玉塘、马田六个街道办事处,辖区总面积156.1平方公里,常住人口79.86万人。
坪山新区:原隶属于龙岗区,成立于2009年6月30日,辖坪山、坑梓两个办事处(预计将分拆为坪山、坑梓、碧岭、马峦、石井、龙田六个办事处)。截至2015年,坪山新区辖区总面积约168平方公里,总人口约60万。
龙华新区:原隶属于宝安区,成立于2011年12月30日,龙华新区总面积175.58平方公里,实际管理人口289万人。下辖观湖、民治、龙华、大浪、福城、观澜6个办事处,其中,观湖、福城、观澜三个办事处系在原观澜办事处于2015年4月28日拆分成立。经济总量位居四个新区之首。
大鹏新区:原隶属于龙岗区,成立于2011年12月30日,辖区面积607平方公里,其中陆域面积294.18平方公里,约占深圳市六分之一。大鹏新区下辖大鹏、南澳、葵涌3个街道;常住人口13.56万人(2015年)。
从时间轴来看,2009年是一个标志。此后,相继设立了坪山、龙华、大鹏三个新区。因为在此前的2008年9月20日,龙岗发生了舞王大火事件。这是一个分水岭。对于任何一个行政主官来说,地盘越大意味着权力越大、GDP越大,但舞王大火是一个提醒:不仅权力越大,而且责任越大。加之深圳人口增长迅猛,一个原关外街道的人口,比如布吉、西乡都相当于内地一个中等城市,管理上“小马拉大车”的情况十分严重。因此,设立新区的阻力骤然减少,并成为共识。而设立新区,就为最终变成行政区奠定了基础。
需要指出的是,划设新区对于原有行政区来说,最大的变化是GDP的减少。但事实上,由于行政事务的相对减少,反而使得划出了新区之后的行政区有了更多的精力推动经济发展。比如说宝安区在相继划出光明、龙华新区之后,其经济规模如今已与之前相当。至于光明、龙华新区经济体量的增长更不用说。
从这两年的实践看,出于精细化管理的需要,深圳在街道分拆方面预计还将提速。以原布吉街道为例,在分拆为布吉、南湾和坂田3个街道之后,如今布吉街道实际管理人口再度超过了100万,管理压力有增无减。这些经验,无疑将为中国城市管理的进程提供借鉴和启示。
这次龙华设区,显然与龙华在深圳的地位迅速提升有关。为了与福田区衔接,龙华最早就有了二线拓展区的概念。特别是深圳北站启用之后,龙华作为深圳中轴新城的地位得以凸显,并足以辐射东莞。尤其在居住方面,龙华已经成为深圳中心区的重要延伸。
坪山设区,当然是直接受益于东进战略。在东进战略中,龙岗是首当其冲,而坪山则是又一重要支点,尤其在先进制造业方面,借此可以辐射惠州乃至河源和深汕特别合作区。坪山如同一张白纸,极具想象空间。
从上述变化和沿革来看,最早设立的光明新区本身就带有试验性质,因此观察的时间也最长。但从今年8月份街道2拆6说明,光明新区设立行政区应当只是一个时间问题。这次未能设区,可能是受12.20滑坡事件影响。
相比光明新区,以山海资源为特征的大鹏新区倒是更像功能区,加之人口较少,设立行政区可能还有待时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