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的是香港,想的是深圳:深圳如何避免“港式陷阱”?

标签:
说的是香港想的是深圳深圳如何避免“港式陷阱”? |
说的是香港,想的是深圳:深圳如何避免“港式陷阱”?
胡文
一河之隔的深港两地,有时候感到那么远,有时候又是那么近。
香港的话题这两天正在搅热深圳。昨天,“文过是非”发表《为何那么多人,连杨锦麟都对香港如此忧心?》,在文友中同样引起了热烈讨论。这下才会发现,尽管深港之间文化和制度存在差异,但毕竟唇齿相依、地缘亲近,香港的忧欢,终究是深圳绕不过去的一个关切。
一个有趣的现象是,深圳人在谈论香港的时候,其实关心的还是深圳。因为师从香港而崛起的深圳,如何避免成为港式陷阱?这是一个十分严肃而有针对性的问题,它关系着深圳的未来。
文友“符明”留言说:吴晓波说香港的贫富差异很严重,影响到其竞争力,对此应该怎么看?“文过是非”认为,深圳的贫富差异或许同样悬殊。但这不是问题的关键。关键在于,年轻人是否依然享有向上流动的可能和希望。可以看到,深圳持续推动科技创新,年轻人依然保有了一种向上的可能。同时,深圳年轻人拥有的广阔的腹地机会和人脉渊源,实际为他们提供了一种“进可攻、退可守”的隐性安排,这是深圳之于香港的最大不同。
文友“Robert”留言道:抛弃制造业,专注房产金融,也是大陆城市的前车之鉴。对此“文过是非”十分认同。我们看到,香港的制造业同样是承接欧美国家制造业的转移而渐成规模。但是,当深圳承接了香港制造业的转移之后,当成本上升难以为继之后,深圳并没有采取类似香港当年“一转了之”的做法,而是从20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了面向高科技的产业升级,这是最早的“腾笼换鸟”,由此才诞生了华为、腾讯一批世界级的企业。香港将制造业转至深圳及内地之后,制造业基本消失。但是,当香港以地产金融为支柱产业之后,整个社会高度板结,创新动能大大衰减。由此可以看出,地产金融是不能单独作为一座城市的支柱产业的。没有制造业的支撑,金融地产就是无本之木,经济蛋糕将越做越小,城市“空心化”难以逆转。相反,新加坡就没有放弃制造业,反而使之迈向资本密集和技术密集型。没有所谓的地产霸权,但并不影响新加坡成为全球最宜居的城市。香港与新加坡拉开的距离,正在于此。
但是,深圳并非没有隐忧。这个隐忧,同样来自于地产,以及地产模式的挤出效应。
观察深圳房地产市场的形成可以看到,深圳乃至中国的房地产市场均脱胎于香港模式。深圳最初的地产开发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即有地无钱。由此,港资大举入深。自然,港商将香港地产的开发模式尽数移植深圳,深圳最早的售卖楼花、按揭购房以及第一桩土地拍卖均源于香港。
深圳的不同在于,最初可供开发的土地面积要大于香港,拥有足够的空间施展腾挪,政府可以通过加大供应以平抑楼市,住房问题在相当长的时间内并不成为问题。香港则从一回归之初就将“八万五”束之高阁,在有限的空间内,政府和地产商乃至中产阶层达成了利益共谋,房价居高不下。
但殊途同归。由于人口的迅猛增长以及可开发土地的迅速减小,深圳楼市正面临与香港十分相似的局面:地少人多,房价飞涨。这便是深圳正在面临的港式陷阱。
经过这一轮房价暴涨之后,几乎所有深圳人都在困惑:房价动辄五六万元起跳,这让年轻人如何在这座城市立足?更大的问题是,当房价上涨之后,无论是城中村还是二手房的租房价格同样出现跳涨。房价和租房的压力,极有可能使得深圳出现新一轮的人才挤出效应,许多年轻人被迫返回内地工作。这种状况和7年港漂离港返深发展的情形十分类似。
飞行员的选择变化便很有代表性。以前深圳收入高,房价相对收入来说并不算高,飞行员很愿意来深工作。这些年飞行员收入的地域差别几乎拉平,那么哪里的房价相对较低,飞行员就愿意去哪里。房价太高,立刻成为深圳的相对劣势。这一态势,在科技研发领域,表现得十分明显。深圳的目标是致力于创新性城市的建设,过高的房价将会削弱深圳的城市竞争力。
未来,深圳住房建设将呈现更为明显的分野和分工——市场的归市场,政府的归政府。因此,深圳在保障房建设力度上必将有更大投入,建设模式也必须有更多的探索。
目前,深圳市区两级共有9627家企事业单位被纳入人才安居重点企事业单位名录,全市有约16万名各类人才受惠于人才安居工程。其中,面向人才家庭配租配售的保障房41650套,发放各类人才住房补贴10.9亿元。
根据《深圳市住房和建设局2015年度公共服务白皮书》,深圳2015年度计划供应保障性住房1.8万套。这或许能给年轻人一些希望。6月22日,深圳已售最大安居型商品房项目福安雅园项目开始入伙,这是将人才安居与产业政策挂钩,加大对重点企事业单位的定向配售配租力度,加快产业配套用房建设的一个具体成果。
这种方式不仅落实了深圳市人才强市的城市发展战略,缓解重点单位人才的住房压力,吸引人才、留住人才,提升城市竞争力。另一方面,又能提高企业投资建设保障性住房的积极性,缓解保障性住房建设用地和资金压力,实现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这是一种保障房尝试。未来,深圳保障房建设势必需要更多投入,以抵消过高房价产生的负面作用。否则,这将直接影响深圳高端制造业特别是科技创新能力的发展,深圳有可能坠入港式陷阱,从而成为城市衰落的开始。
对此危言,深圳需要时时自醒。(特别声明:“文过是非”均系原创作品,转载时需注明作者“胡文”及出处,并附带二维码图标。否则,视作侵权。)
欢迎关注微信关注号:文过是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