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深圳超越广州成为中国“第三城”了吗?这个真木有!

(2015-05-11 00:14:39)
标签:

深圳超越广州

成为中国“第三城”了

这个真木有!

深圳超越广州成为中国“第三城”了吗?这个真木有!

深圳超越广州成为中国“第三城”了吗?这个真木有!

 

胡文

 

刚刚过去的这个周日周末,因为经济观察报的一篇题为《一线城市排名:深圳超越广州“坐三望二”直追上海》的热捧文章,使得微信朋友圈的深圳再次迎来一次集体狂欢。仿佛“北上广深”一下子就变成了“北上深广”,甚至是“北深上广”了——那么,深圳坐稳了中国“第三城”了吗?

 

客观地说,这个真木有。要知道,所谓“北上广深”的由来,只有一个反映综合实力的指标,就是GDP——不管你如何看待它。那么,根据《深圳市2014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披露,初步核算,2014年深圳实现本地生产总值16001.98亿元,比上年增长8.8%。那么,广州是多少呢?根据《广州市2014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014年广州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6706.87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8.6%。由此可见,广州毫无疑问依然占据着全国第三的位置。即便广深仍能按照各自速度增长,广州在可以预见的2015年依然将位列全国第三。“北上广深”的排名仍将持续。况且,广州都未超过,又何来直追上海?

 

从2014年的数据看,深圳与广州差距的确正在减少。两着差距由前年的918亿,进一步缩小为705亿,此外,深圳的增长速度比广州高了0.2%。这反映出深圳正在追赶广州的一种状态。

 

那么,深圳超越广州成为中国第三城的依据是怎么得出来的呢?在经济观察报这篇文章中,主要的依据来源于广东社科院和仲量联行各自发布的一个报告。但是,细究这两个报告,都没有采用GDP这个指标。这也就决定了,深圳只是在某一个方面或者某一项指标超越了广州而已。这种状态,在过去10年乃至更长时间里一直长期存在。但它并不能作为深圳整体经济实力超越广州的证据。

 

现代化进程不等于综合实力

 

经济观察报称,根据广东社科院近日发布的《2014年广东省现代化进程》测评结果,广州不但在总分上输给了深圳,还在五大单项指标上,错失了“省内第一”。

 

那么,这份《2014年广东省现代化进程》到底说了什么?其实,这份报告主要为了对全省的现代化基本情况、进程、目标,以及广东省在全国现代化进程中的位置有个基本了解和判断。根据2013年的各地统计数据测算,2013年全省基本现代化实现程度为75.22%,达到现代化程度的第二梯级,预计将于2020年全省总体实现基本现代化。广东在全国省域中排位第三,总分略低于浙江、江苏;如果算上直辖市,广东排名第六,依次是北京、上海、天津、浙江、江苏和广东。广东省社科院现代化战略研究所所长郑奋明指出,与北京、上海和国际相比,广东省的自主创新能力明显不足:2013年广东R&D经费(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支出占GDP的比例为2.32%,仅高于全国平均水平0.24个百分点,低于发达国家的水平,低于同期北京、上海和江苏的6.08%、3.6%和2.51%。

 

广东现代化指标体系分为经济发展、社会发展、生活质量、生态环境和科技教育五大领域。深圳在经济发展、生态环境及科技教育方面均位列全省第一。“深圳是年轻城市,包袱小,走得快。”不过郑奋明认为,广州的财政负担大,但后劲足,测评结果也表明广州应在科技创新等方面加大投入。东莞在生活质量水平上处于全省第一。根据统计数据,东莞的城镇住户和农村住户可支配收入等数值均比广州要高。

 

该报告显示:2013年,全省基本现代化实现程度前10名依次为:深圳市、广州市、珠海市、中山市、东莞市、佛山市、惠州市、江门市、汕头市、韶关市。事实上,前三名深广珠的差距并不大。所谓现代化进程依然只是一个单项,它并不反映经济综合实力。

 

深圳城市竞争力从来不弱

 

相比于广东社科院发布的《2014年广东省现代化进程》,世界知名房地产咨询机构——仲量联行发布2015城市动力指数(CMI)报告对于深圳的美言就更是一个单项指标。这相当于城市竞争力和成长性。但要知道,深圳在这一指标上一向不弱。仲量联行所称“中国7城上榜,北京排名第三,深圳第四,略胜上海”并不为奇。以中国社科院发布的城市竞争力报告为例,深圳早已经多次位列香港之后、上海之前。如2014年10月中国社科院发布《城市竞争力报告2014》蓝皮书,深圳在中国294个城市综合经济竞争力当中仅次于香港位列第二,但并不能以此证明深圳整体经济实力已经超越上海。相反,深圳与上海差距还十分之大。

 

仲量联行每年都会发布城市CMI报告,通常会将目光聚焦那些全球变化最快的城市。CMI报告的样本覆盖了全球120座城市,通过对所在城市短期社会经济发展动力变量包括人口、航空客运量、企业总部设址率等指标;以及一些长期变量,如学院和基础教育设施的配备、创新能力以及科技公司和风投公司的数量,来衡量一个城市的发展动力。在这一方面,深圳的确具有优势。但这依然只是一个侧面,就像广州的高等教育具有优势一样。

 

人均GDP最高事出有因

 

在经济观察报的报道中,一再提到了深圳人均GDP这一数据。2014年,深圳人均GDP为14.95万元,而2013年为13.69万元,一年间增长显著。这一数据按平均汇率折算为24336美元,相当于2013年韩国水平,位居中国内地副省级以上城市首位。广州人均GDP为12.92万元。

 

但是,熟悉深圳的人们应该知道,这一数据深圳很有可能占了便宜,因为深圳完全是一人口倒挂的城市。以所谓居住半年以上的常住人口为例,广州2014年末常住人口1308.05万人,城镇人口比重为85.43%,年末户籍人口842.42万人。那么,深圳2014年末人口为多少呢?

 

根据深圳统计局数据显示,2014年末深圳常住人口1077.89万人,比上年末增加15.00万人,增长1.4%。其中户籍人口332.21万人,占常住人口比重30.8%;非户籍人口745.68万人,占比重69.2%。那么,深圳真的只有1077万人,比广州少了231万人?至少从感官上很难感受得到。而事实上,媒体更多采用了1400万至1500万人这样的概念。如果考虑到谜一样的深圳人口这一因素,那么人均GDP自然要打些折扣,而只能作为参考。

 

深圳人需要冷静

 

诚如“文过是非”在2014年10月23日所发的文章《2014-20XX:深圳遇见最好深圳》所指出的那样,深圳可望迎来历史上最好的那个深圳。尤其2015新年以来,深圳的关注度和热度持续不减,正是深圳价值被重新发现的一个证明。

 

亦如这次经济观察报报道所指,深圳的价值越来越明显,在经济下滑、环境恶化的语境下,唯有深圳在中国各大城市中保持着投资率最低、环境最好、负债率最低、创业环境最好以及发展模式最具有可持续性。但是,越是在这种赞美之下,深圳人越是要更加冷静。理性地看待自己的长处和短处,脚踏实地,扬长补短,才能赢得更多的发展机遇,实现再度跨越。

 

如今回看,当初深圳直辖这一事件的炒作以及深圳和厦门成立特别行政区的传闻,其实对于深圳的发展并不一定有利。比如这次经济观察报报道提议深圳和珠海合并形成一个大行政特区,恐怕同样也不现实。从地理空间来说,深莞惠自然更为贴近,如果深圳连惠州乃至深汕合作区的发展都不能带动,那么合并珠海就更属于舍近而求远。低调实干,从来不会毁掉一座城市的未来;而妄自尊大,从来都是一座城市发展的大忌。

 

深圳的经济发展水平的确达到了一定高度,但与香港、新加坡相比,依然存在着巨大差距。粗放的、单纯扩大物理空间式的发展,已并非深圳的使命所在。从这个角度说,所谓与广州第三城之争,并无特别的意义——各有所长的广深互为对标,远比谁是老三要更加重要。况且,在广深之后,还有天津、重庆紧追不放。在某一领域在全世界范围内做到极致,转型发展、内涵发展,才是深圳应该交出的答卷。

 

欢迎关注微信公众号:文过是非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