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汽车限牌之后,深圳应该何去何从?

(2015-01-30 23:51:55)
标签:

汽车限牌之后

深圳应该何去何从

汽车限牌之后,深圳应该何去何从?

 

胡文

 

这实际上是一个反向思考。

 

昨天,新浪首页挂出消息“广东确认深圳限牌合法 申请人称意料之中”:1月29日下午,公民顾大松收到了广东省政府法制办的复函,确认深圳限牌令是合法的。顾大松是东南大学交通法治与发展研究中心执行副主任,1月6日他致信广东省法制办,建议依法审查2014年12月29日实施的深圳限牌令的合法性。

 

1月29日下午,顾大松收到广东省法制办的复函,称“根据你的建议,我办依据《广东省行政机关规范性文件管理规定》对《深圳市人民政府关于实行小汽车增量调控管理的通告》(以下简称《通告》)进行了审查,我办认为《通告》符合有关规定。

 

顾大松表示,这个结果在意料之中。顾大松说,“现在没有相关的法律规定,一定要跟申请人沟通。这已经做得不错了,而且在时间范围内进行回复,也认可进行合法性审查。就是说安慰一点。法治嘛,一点点的推动。”

 

其实,这一结果同样在“文过是非”意料之中。因为广东省法制办这一机构,在深圳市同样拥有,叫做深圳市法制办。其主要职能就是对政府文件进行合法性审查,相当于政府专职律师。即便深圳市政府再任性,这一功课相信还是做过的。否则,深圳市法制办就是严重失职。作为学者,可能顾大松不了解这一点。而且,广东省法制办回复时间正好是深圳限购一个月。而新浪在报道中还把深圳限购时间错成了12月19日。

 

因此,这篇文章不再讨论限购合法性的的问题,而是讨论在此之后,深圳应该怎么办?

 

众多周知,在深圳一再重申不会实行汽车限购之前,是以提高养车成本的市场化调节作为汽车数量调控的主基调的。这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提高路边停车成本,二是征收停车场调节费。前者从元月1日起已经开始实施,后者则从限牌政策推出之日起实际宣告无法实施。至于另一个主要开支油费,因为油价的大幅下滑,实际上已经不太可能支撑提高养车成本这一目标的达成。

 

那么,在已经实施汽车限牌之后,深圳停车收费政策将如何定位?是继续延续以前提高养车成本的思路,还是维持现状?这是公众十分关心的话题。前一段时间,谣传深圳停车月收费涨价正是这一政策不明确的结果。人们宁愿相信,按照提高养车成本的思路,停车场收费也是必涨无疑的,因此,才会深夜赶交全年停车费。

 

“文过是非”认为,当汽车突然实施限购之后,从情理来说,实际上使得提高养车成本的原有调控思路失去了存在基础。因为提高养车成本,正是在看到汽车持续大幅增长的情况下推出的,目的在于遏制汽车快速增长。如果把提高养车成本的调控措施形容为慢刹车的话,那么限牌当然是急刹车。当实施限购之后,相当于急刹车目的已经达到。那么,提高养车成本这一思路是要继续执行,还是要有所调整,这一点需要向公众明确。

 

如果要继续执行提高养车成本,那么在路边停车收费已经实施的情况下,就势必提高停车场收费标准——尤其在国家发改委已经放开小区停车收费价格的情况下。今后,一旦有任何风吹草动,车主提前交纳一年甚至几年停车费的风潮仍将发生。

 

但“文过是非”认为,如果继续提高养车成本,那么调控目标就不是针对新增汽车了,其目标就变成了存量汽车。如果继续提高养车成本,目的是让人们减少存量汽车,还是减少使用存量汽车?这一点同样需要明确。

 

其中的要诀在于:如果小区停车场收费全市普遍提高,那么人们可能恰恰会提高汽车的使用率:因为不管你开不开车,反正这笔钱都要交,那我不如多使用汽车,至少提高了时间效率。相反,如果小区停车收费依然保持在一个合理水平,人们反而会减少汽车的使用。

 

令人感叹的是,路边停车收费实际已经陷入一种无言的尴尬。因为收费太高,车主实际上选择了用脚投票的方式远离了路边停车收费。不到30%的使用率就证明了这一点。问题是,这达到了预期效果了吗?相信从经济上肯定没有达到,至少可能所收取的费用都不足以养活上千停车收费管理人员,更不用说1.2万车位的前期投入。与此同时付出的代价是,整个城市的时间成本都提高了。当然,停车场的效益提高了。

 

那么,在这种情况下,停车场还需要提高收费吗?

 

希望深圳相关部门给车主一个定心丸。

 

欢迎关注微信公众号:文过是非

 

汽车限牌之后,深圳应该何去何从?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