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云:为何把“大房”当“小三”

标签:
马云为何亏待大房 |
马云:为何把“大房”当“小三”
——上市前夜的阿里巴巴解读之一
“文过是非”按语:赴美上市的阿里巴巴无疑将成为9月份公众关注的热点。9月6日凌晨,阿里巴巴集团在更新版的招股书中发出了一封马云致投资者的公开信,系统阐述了阿里巴巴在使命、愿景、商业模式、如何面对挑战、解决问题的优先级以及治理机制等方面的思考。而事实上,这几乎是一项国际惯例。此前,谷歌、facebook等全球互联网领域的标杆企业上市时,都曾由创始人向投资者发出类似的公开信。为此,从今天起,本人陆续对进行解读,并欢迎互动交流。
坚持理想
理想主义一直是马云高扬的旗帜。这次公开信也不例外。不同的是,马云变得更加“顽固”——成为一个“顽固”的死硬分子。重申“理想主义”,这封信的发出标志着阿里巴巴上市进程的全面提速。
马云在公开信中表示,阿里巴巴是一家真正相信并践行使命驱动的公司,是一个由成千上万相信未来,相信互联网能让商业社会更公平,更开放,更透明,更应该自由分享的参与者们,共同投入了大量的时间,精力和热情建立起来的生态系统。
马云坦言,要建设一个面向未来的生态系统一定会饱受争议和挑战,给股东带来困惑,但阿里巴巴一定会“顽固的坚持我们的理想”。他相信,推动阿里生态的长期发展不仅能为长期投资者带来丰厚的回报,更能带来一起完善社会的成就感。
马云说,阿里巴巴是一家通过持续推动技术进步,不断拓展商业边界的企业。“让天下没有难做的生意”的使命决定了阿里巴巴不会成为一家商业帝国。作为一个生态系统的运营者和服务者,“我们取得成功的唯一方法是让我们的客户,我们的合作伙伴成功。”
股东困惑
何为“顽固地坚持我们的理想”?马云从股东的角度作了一个极端的说明。
历史上没有哪个企业真正彻底做过或者做好过这样一个生态系统,马云表示,运营这样一个错综复杂的商业生态,必须面对复杂的局面,平衡与协调各方利益,并做出艰难选择。而现实商业社会里的很多弊端也会在生态里出现,处理好这些问题从来没有一个最完美的方案。
在马云看来,除了运营一个生态系统的复杂性和艰巨性,当一家来自东方古国的大型互联网公司闯入全球视野,其产生的文化、价值观、法律、甚至地缘政治等因素的冲撞,会导致很多问题复杂化。马云在公开信中“提醒”投资者:“假如您是我们的股东,您一定也会因为我们而增加不少困惑。”
但困惑归困惑,理想归理想。马云强调,不管发生任何事,阿里巴巴一定会顽固的坚持自己的理想。因此,阿里巴巴“渴望的是长期的投资者而不是短期股票炒作者”。
马云表示,阿里巴巴不会根据收入和利润的短期波动而做决定。公司战略决策会完全彻底贯彻执行使命驱动的长期发展规划,一切人才、资本、技术、资源的运用将会用来保障阿里巴巴生态系统的长期健康发展。而阿里巴巴的合伙人制度则会为保障阿里巴巴的使命感、价值观、愿景和文化提供保障,并会通过吸纳新的合伙人来平衡坚守核心信念和保持开放性。
马云的另一层意思是,希望投资者不为困惑所动。而开放的合伙人制度则将为阿里巴巴的坚持提供保障。
首次:为何把“大房”当“小三”?
“客户第一、员工第二、股东第三”,马云曾在很多场合提出这一理念,很多人投资者初听这个观点都表示很难理解。有投资者甚至私下抱怨,按传统观念和重要性,我们名正言顺就应该是“大房”,不成想在马云心中,连“二房”都算不上,只能算作“小三”。马云为何对“大房”这么狠心?
为何将“大房”排在“小三”之位?在公开信中,马云首次对作出了自己的解释。马云表示,阿里巴巴只有坚持“客户第一”,为客户创造持久的价值才有可能为股东创造价值。在新经济时代,让客户满意的最主要因素是我们的员工,没有勤奋,快乐,激情敬业和富有才华能力的员工,给客户创造价值就是一句空话。没有满意的员工队伍就不可能有满意的客户,没有满意的客户绝对不可能有满意的股东。
而事实上,马云确实做到了这一点。以雅虎为例,2005年雅虎以10亿美金投资阿里巴巴获得后者40%的股份,到2012年,雅虎出售持有的阿里巴巴20%的股权就获得71亿美元的收入,而雅虎手中持有的剩余的阿里巴巴股份,价值近300亿美元,这笔投资已经成为全球回报率最高的投资案例之一。
在我看来,马云将“大房”当“小三”,实质上是一项带有马氏风格的“排名艺术”,与“功夫在诗外”的手法类似。表面上看,作为“大房”的股东似乎受了一点委屈,但如同现实中的“小三”所遇到的“口不惠而实至”一样,不是得到了最大的实惠吗?而客户和员工则在貌似第一、第二的排名获得了最大的尊崇,他们会以“士为知己者死”一般的诚意回报“大房”。
这“一箭三雕”的排名艺术,大家看懂了吧?
注:欢迎各位新浪博友留言互动,同时欢迎扫描下面二维码,关注“文过是非”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