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幼儿数学启蒙的一点感想
(2012-07-18 21:37:10)
标签:
杂谈 |
前几天说起数学启蒙的问题,引起一些朋友们的关注,大家各抒己见,探讨问题的本质。昨天又跟妞爹交流,更让我茅塞顿开,受益匪浅,有爸爸妈妈问我,你跟妞爹讨论什么啦?看来大家对这个问题都挺关心的,所以我今天记录下来,跟大家探讨(才发现,至今我没有任何数学启蒙方面的记录,这个记录也算是我的一个思考和小结吧。)
关于数学启蒙的事情我一直做得不是很好,有一搭没一搭的,交流的时候@戚潇mach 说“当素材足够多时,才可能归纳,然后是演绎。所谓的素材积累就是孩子在生活中的眼见、所想”,@少年小树之歌2011 说“数学启蒙不能离开生活,要在生活中观察、观察、观察,而后归纳、演绎,慢慢上升到系统的抽象思维”。这些观点我都特别赞同,平时我们也特别注意在生活和玩耍中给孩子一点数学方面的启蒙,比如吃水果,就会涉及到数量和大小;鱼儿喜欢玩积木,玩的过程中自然学会了颜色、形状,摆出各种造型就是不同的空间概念;关于立体的概念也是玩积木得来的;鱼儿现在知道1/2、1/4和1/8概念,我们从来没教过,是因为偶尔在电脑里玩了一个切披萨的游戏,他知道有几分之几这样的说法,后来因为爱吃披萨,我们自己做披萨切披萨的时候他自然而然地说切一刀1/2,再切一刀1/4等等,完全来源于生活。如果提到“教材”,我们只看过韩国的“阶梯数学”和德国的“逻辑狗”,应该说这两个“教材”都编写的不错,都是根据孩子的年龄特点,讲一些孩子可以理解,生活中可以碰到的小故事来理解一些数学概念,这两者中我更喜欢“逻辑狗”,完全是一些游戏的方式启发孩子的数学思维,没有脱离生活和年龄的认知程度,如果用的好,可以启发家长的思维,帮助家长如何在生活中潜移默化进行数学启蒙,但如果用的不好,功利心强的话,就会沦为做题的工具。
所以总的来讲我还是随意的,平时也基本能比较淡定地对待各种所谓的早教(我们没参加过任何早教班)。引发讨论的起因是鱼儿放暑假,老师发了这个学期的数学教材,用的是“蒙氏数学”,因为鱼儿上幼儿园三天打鱼两天晒网,别的孩子都学完了,而鱼儿有很多没有做,老师说回家自己做做,于是我才看了一下这个教材,发现关于单双数和相邻数的题鱼儿都做错了,我就顺势给鱼儿讲讲,结果讲的时候似乎听懂了,可是一做题又模糊了,我就有点着急,加上他那天有些困,脾气也不好,对我不爱搭理还顶嘴,我就更加气愤,于是完全忘记了孩子根本不会抽象思维,没有生活中大量的积累,他怎么能凭我的抽象解释理解这些概念呢?即使不理解又能怎样呢?我经常这样劝说别人,可是轮到自己的时候就毫无理智地唠叨,可想而知,我越唠叨态度越不好,鱼儿越紧张越不懂,恶性循环的结果就是不欢而散。后来@霖霏妈 和@静水湾329在微博上跟我交流,我冷静下来立刻知道自己错了,看了那么多育儿书,了解了那么多幼儿身心发展规律,一到关键时刻居然因为孩子没有理解这个无所谓的概念而大发雷霆,真是太可笑了。用以前跟raisin交流的话说就是没有“急智”,而“急智”对家长是多么重要。
其实真正点醒我的是妞爹说的,要想对孩子进行数学启蒙,最好先了解数学的发展历史和大脑的工作规律,然后再谈数学启蒙就一切迎刃而解了,这个思路是我没有重视的,所以我觉得妞爹的思路特别适合我们这种不是数学专业的家长借鉴学习。感兴趣的家长可以和我一起看看妞爹推荐的书《数学脑》和《数学的故事》,如果不打算研究这些,那就想想自己小时候,你是怎么过的,就让孩子怎么过。妞爹还说“用一句不太严谨的话说,人天生有一颗数学脑”,仔细想想,从某个角度说这句话没错。
@少年小树之歌2011:提到蒙氏数学,因为是蒙特梭利发明的一种教学方法,所以叫“蒙氏数学”。蒙氏提倡用教具和游戏的方法让孩子自己在玩的过程中,自己进行运算自己发现错误,比起我国的一些在孩子很小、根本没有数量概念的时候就死记硬背1+1=2和乘法口诀的数学教学方法,蒙氏还是很先进的。
@看看就了了吧:关于蒙氏教具我没有买,听很多人说好。我觉得生活中很多东西,比如积木、扑克牌还有很多日常生活用品都可以当“教具”,只要利用得当都可以起到数学启蒙的效果。蒙氏教具如果当玩具,我觉得未尝不可,完全可以边玩边理解。
还有跟我讨论的@霖霏妈 和 @静水湾329,他们的从容和淡定是我要学习的,虽然我也自诩很淡定,但是还是会动摇会失去理智,所以,在微博上认识这些好妈妈们真是幸运。
还有问我问题的@若你安好就是天晴 @袋鼠康康,@酸酸mipi,@llfyklily等等就不一一圈了,大家感兴趣就看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