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郭昂9
郭昂9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174,822
  • 关注人气:330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DSLR漫谈 APS&FF传感器

(2006-12-28 01:04:13)
标签:

杂谈

分类: 生活杂谈

突然想随便写点关于相机和摄影的纯技术玩艺了,就说说数码单反的感光元件吧。第一次知道APS,是母亲去日本出差时佳能公司赠送了一个相机,IXY 330,在当时而言,可以说是非常小非常便携的相机了,当时的印象就是,胶卷比同类的135傻瓜机要小很多,而且洗出来还都在卷里,效果也是非常优秀,但是价格要昂贵很多所以一直都不舍得用。APS的全称是Advance Photo System,主要是在90年代中后期,各大相机厂商为了使得相机小型轻量化而推出的,在当时的条件下,可以说是很震撼的技术,而那年代的数码,过百万像素都可以称之为奢侈品,几乎很少有人相信其能够撼动胶片的地位。

随着二十一世纪的到来,数码技术突飞猛进,数码相机一日千里,成像效果效果突飞猛进,而外形设计又相对不受制约,到了2002年,基本已经成为生活中便携的首选,作为小型化的代表APS相机也很快被抛弃了,但是在APS这个概念在数码单反中又成了一个热门的关键词。

看过Canon, Kodak, Nikon, Minolta等的发展史,可以看到,这几个公司在DSLR发展中做了不少的尝试,但是受限于CCD技术和DSP技术,其均没有形成足够的影响力,价格倒是十分的昂贵,而且外观大多十分蠢笨。像Kodak DCS460,虽然使用了顶级Nikon F5的机身,但是又带了一个超长的下巴,Minolta在DSLR中使用了3CCD的先进技术,却是大的惊人的放大倍率以及受限制的光圈。那个时代,出了不少机器,以现在的眼光看来,更多是适合在博物馆中出现,用了很多当时最先进的技术,但是可操作性和效果都不理想,这些机器都在数码单反的发展中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到了世纪交接之际,随着Nikon D1以及Canon EOS D30的相继推出,终于把数码单反彻底代入了可用的阶段,也锁定了两家的APS和APS-C这两个尺寸,这两个机器的操作和使用已经和我们现在的非常接近了。由于多种原因,与135胶片等大的全幅的感光元件很难制造并投入实际使用,所以大家都退而求其次选择小一些的感光元件,这就造成了一个倍率,例如原来100mm的镜头不再拥有100mm的视角,而变成了150或者160,可以说是牺牲了广角带来了长焦。Nikon的D1继承了已经有的APS标准,采用了1.5的倍率,而Canon的APS-C标准则是1.6,这个在之前的EOS D2000中已经出现了,只不过在D30中才得到发扬和平民化。

而Canon EOS 1D的推出,将数码相机彻底代入了专业体育摄影领域,通过这个每秒5张的专业机很多人又熟识了APS-H这个1.3的倍率,这个倍率下终于使得广角不会被完全牺牲了,其实1.3倍率在早期和Kodak合作推出的DCS1中已经存在,只不过这里继续被发扬光大了。

至于全幅的发展似乎永远是那么的曲折,Nikon的发言人曾经声称说,全幅相机几乎不可能被做出来,包括边角失光以及CCD的斜向入射光的固有缺陷很难解决。当然大家也都在进行着此方面的尝试。第一个全幅相机估计块被很多人遗忘了,是Contax N Digital,这个几乎消失了的品牌经历过蔡斯的辉煌,不过这个全幅相机更多是一个形象性产品,糟糕的操控性,糟糕的噪声表现(甚至不如小DC),超级昂贵的价格,几乎没有过什么表现就消失了,连评测都很少能够见到。随后,两个重量级产品出现了,Canon EOS 1DS和Kodak DCS14n,这两个是纯纯粹粹可用的全幅相机,使用者可以直接享受胶片机的那种感觉,以不变的镜头视角拍摄照片。

现在DSLR发展到现在,一切似乎很清晰了然了,Nikon、Sony(原Minolta)、Pentax(Samsung)已经坚定不移的走着1.5的APS的路线,Olympus, Panasonic一起在整那个全新的4/3,至于Canon则有顶级的1Ds系列以及5D的全幅面,1D系列1.3的APS-H,以及30D,400D这一条1.6的APS-C。

最近仔细研读了一下Canon的佳能全幅面CMOS白皮书,其中提到了CMOS的生产问题,一块8英寸的晶元能够切割200片APS-C尺寸,大概46片APS-H,但全幅只能有20片,同时还会存在很严重的良品率问题。另外,全幅芯片无法通过光刻机一次切割成型,因为其尺寸超出界限,所以需要三次才能成型,所以其生产成本会有APS-C尺寸的20倍不止。其里面还提到了,APS-H尺寸的感光元件是能一次切割成型的最大尺寸,这样一来,其诞生的理由就显而易见了。同时,大兔子和小兔子的价格差异也是有一定道理的,而FF机器近期很难跌入寻常价位。就像搞半导体的可能更了解,要想密度不变提高大小要比大小不变提高密度难得多得多,所以像素的提升还会继续,但是全幅普及化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目前C家从使用角度而言,APS-H尺寸的芯片将被主要用于体育摄影等领域,其1.3的倍率有点尴尬,既无法保持135镜头的原有视角,又无法使用针对数码专门设计的镜头,成像效果与同像素的30D相比,在分辨率和高ISO均无优势。万众瞩目的FF机器价格目前比较高昂又独此一家,不知道如何能够跌价。现在全幅面的5D和大兔子拥有最佳的成像质量,但是同时,又将镜头的边角缺陷暴露无疑,全幅镜头的设计难度一般要高一些,即使如16-35, 17-40这样的顶级L头,在5D上的边角缺陷也很明显,甚至不如数码专用头在APS机器上的效果,所以有时鱼与熊掌不可兼得。

如果我没记错的话,第一个数码专用头就是佳能300D的套头18-55(不含曾经的APS专用头22-55),随后专用头像雨后春笋一样冒出来,涵盖了各个焦段。随便数一下:佳能:10-22, 18-55(I, II, USM), 17-55IS, 17-85IS, 60M;尼康: 17.55, 18-55, 18-70, 18-135, 18-200VR, 12-24, 10.5Fish;适马: 10-20, 18-50(2.8, 3.5-5.6), 17-70, 18-125, 18-200, 18-200os, 50-150, 30, 70M;腾龙: 11-18, 17-50, 18-200, 18-250;图丽:10-17fish, 12-24, 16-50, 50-135;索尼:18-70;宾德:18-55, 16-40, 21;蔡斯16-80……
这里面,像尼康的17-55, 12-24都全方位达到了专业头的素质,而佳能的17-55IS,10-22,腾龙的17-50等头也都有了专业头的画质,这些头甚至略胜过同档FF头在FF机上的表现了,可以说,如此庞大的阵容,基本可以应付几乎绝大多数的需求了。

所以目前看来,全幅只能属于专业和少数资深玩家的玩物,APS-H注定属于少数专门应用,而庞大的APS镜头体系已经可以满足绝大多数用户的需求,这个可以说还是趋势,从Nikon, Sony(Zeiss), Pentax均纷纷推出专业头即可看出。

其实只是看了那个白皮书后随便想写点东西,已经很收敛了,不小心还是东一句西一句搞了那么长,其实其中哪个话题要想谈都可以谈得很开,干脆就每一部分写个大概摘要列在这里了。突然想起来,Space是不是应该搞一个Home版,一个Professional版,一个Ultimate版了,呵呵。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后一篇:磨练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