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2009-2010学年第1学期古代文学期末考试试卷分析

(2010-03-03 16:07:04)
标签:

杂谈

分类: 题库

 

参加考试者51人。

36位同学作了“以初盛唐几位典型的寒士诗人为例,描述这个时期‘寒士文学’的基本特征”一题。此题为20分。平均13.5分。最高18分,最低10分。

 

试题如下:

选做题2.隋唐之际,非门阀士族即世俗地主阶级的势力有了明显的上升和扩大。寒门士人不仅有了更多的机会进入统治集团,而且也进入了文坛,对文学发展意义重大。在残存的“士大夫阶级山东士族”与新兴寒门士人的“并存杂用”(陈寅恪语,参见《唐代政治史述论稿》)和彼此斗争中,形成了林庚先生所谓的“寒士文学”及其主题:“人才的解放、寒士的解放”(《中国文学简史》第304页)。以初盛唐几位典型的寒士诗人的创作为例,描述这个时期“寒士文学”的基本特征。

 

学生答卷1

此时期“寒士文学”具有的基本特征如下:

1.强烈的入仕精神,进取功名的热情很高

杨炯有诗言曰:“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百夫长”是指军中的队长,官位极低。诗人就算只做一个这样的军中小士,却认为这样也是要胜过做一名书生的。可见诗人是极想通过军中作战而投身到仕人生活中去,更想建功立业,获得功名,成为仕人这一阶层,实现自己的理想。

2.自负、自信,重视个体人格的独立、自由,蔑视权贵,轻视权利(按:当为“权力”)

卢照邻《长安古意》中写道:“得成比目何辞死,愿作鸳鸯不羡仙。”这样的情与爱,在传统思想中是不被接受的,更不被认同。“愿作鸳鸯不羡仙”更是说明对自由的追求向往。还有一些仕人有这种思想特征,如《诗》曰:“我心匪石,不可转也;我心匪席,不可卷也。”即先是热衷功名,但发现官场不适自己,又强调自己的独立和蔑视权贵。

3.愤懑、寂寞,以及强烈的抒情气势

陈子昂有诗言曰:“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登幽州台歌》)诗说,追溯贤明爱才的君主啊,只有前人才有;要遇见可依之君,唉,只有等到将来了。可是,这将来也不知道何时才是盼头。想至于此,不禁慨叹天地之大,竟没有我的去处,只有独自流泪,泄心中之悲恸。

诗中既说不被任用、报国无门的苦闷与寂寞,又富于强烈的抒情性、尤其是陈子昂所擅长的“兴寄”手法的运用,更是增添诗文之盛大之气势,突出心中不平之深、愤懑之至。

“寒士文学”为唐诗注入极大的活力,门阀士族们,为了改善自己的地位,求得功名,流于世间,极力地去想通过入仕这种方式去完成。正好唐代为其提供了这样的舞台,助之驰骋。但是在其的追名之路上,大都是不平坦的,所以,又会在积极追求入仕的强烈热情中,难免产生落□,于是一些抒发胸中不平,抒己之牢骚的诗则产生。因此,“寒士文学”所具有的特征,也是这个时代的社会所赋予的、所染上的色彩。

 

学生答卷2

1.寒士文学的主题是人的解放,寒士的解放,主要包括三个方面:

1强烈的入世精神,开朗、乐观,前瞻性的生活态度。

2对旧权威的否定和蔑视以及一种充满了压抑感的孤独和愤懑。

3对先朝(六朝)文风、习风的占有和改写。

2.

1初唐的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川》中的“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中得以体现上述主题。本诗为送别诗,但不见其伤感,而是一种积极、乐观、开朗的态度对待留别。

2高适《别董大》中的“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中的豁达、乐观,对旧权威的否定,肯定自我价值。

寒士文学主要是指那些出身寒门,通过考试,挤入上层社会的一批文人。

3杨炯的《从军行》中,“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的喟叹。

那种积极入士(当作“世”)的精神跃然纸上。他总希望为国家的利益而奔赴沙场,却不愿做一小小书生。其雄心壮志都表现得淋漓尽致。

4陈子昂《登幽州台歌》中“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简短二十余字,就表现出了一种充满了压抑感的孤独和愤懑。自己满腔热血,却不被重用,贤臣不被重用,内心愤懑,登高慨叹发泄。想到那些被重用的贤臣,而自己却不被重用,满心忧愤、伤感。

5李白的著名诗句“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就体现出李白的否定旧权威,蔑视权贵之情跃然纸上。李白是一个入世心很强的人,但不被重用,屡遭贬谪。但李白性情豪放,放荡不羁,傲世独立、飘逸,就表现了一种乐观、前瞻的生活态度。

3.寒士文学的代表主要有初唐四杰、陈子昂等,基本上出身寒门,通过参加科考,挤入上层社会。强烈的入世精神,开朗、乐观、前瞻性的生活态度;对旧权威的否定和蔑视,以及一种压抑感的孤独和愤懑;对六朝的全面占有和改写,就是寒士文学的基本特征。

4.寒士文学有自己的特点,体现在初盛唐的“初唐四杰”:王杨卢骆,还有陈子昂、高适、李白等。

 

学生答卷3

1.这个时期“寒士文学”的基本特征:

1具有积极的入仕精神,自信、开朗、乐观、热情

2蔑视旧贵族和权威,心中充满着一种孤独、愤懑之情

3对南朝风习的全面占有和改写,实则表现了寒士的强大和自信

2.

1寒士文学指的是那些出身低微、官小才大、名高惟卑,自负很高,积极追求功名的士人为表达特定感情思想的一种文学。

2如初唐:初唐四杰: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

从王勃(少有豪侠气),其《送杜少府之任蜀川》、杨炯的《从军行》:“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中,可见其具有积极入仕的精神。但由于理想与现实的差距,给我们呈现的孤独、愤懑的情感。其对文学史的贡献,即为五言律的定型作出了贡献。

3再如陈子昂,其一首《登幽州台歌》“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更是将其由于怀才不遇,孤独愤懑之情揭示得淋漓尽致。其提倡的“风雅”与“汉魏风骨”影响很大。

4盛唐:李白是将寒士阶级的气概发挥到极致的那个人。李白的诗歌气势磅礴,感情喷发,发兴无端,想象奇特。其《将进酒》、《蜀道难》等篇目将其作为一个有钱财而无地位,不能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之情表现得淋漓尽致。李白是中国文学史上最伟大的诗人之一,对文学史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其乐府诗借古体诗写现事,用古题写己怀;其绝句也具清丽之风格;兼长五绝与七绝,堪称“七绝圣手”。其诗歌巨大的气势,宏伟的感情对后世影响深远。

5杜甫,其诗被称为“诗史”,其诗能证史之不足。其诗能较多地关注下层人民的生活;其写安史之乱的诗也颇多。杜甫不仅表现自己作为士人的孤独与愤懑之情,也能由己及彼,想到生活得更困苦的劳动人民。如他的“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他的《旅夜书怀》则表达的是自己的心情。

杜甫的律诗成就最高。杜诗还大量地使用叙述的手法,既叙述事件经过,又着力于细节描绘,讲客观的真实叙述与主观的强烈抒情融为一体,有时还杂以议论,记叙的是时事,反映的是历史的真实画面,而抒发的是一己之情怀,这是杜诗表现方法的一种特点。杜甫还善于集前人之所长,为己所用,这也是杜甫集大成的原因。

3.“诗人不兴,诗业兴”(按:这是记不起“国家不幸诗家幸,赋到沧桑句便工”的诗句,遂径直自己生造的句子,却又不适当地打了引号),寒士文学为中国文学史作出了重大的贡献。

 

学生答卷4

寒士文学,应该是生活难苦、出生(当作“身”)低微的贫寒之士所作。他在当时,虽然盛行了科举制,但由于其本身的缺陷,所以不能提供给每一个做官的机会,仕族子弟,在科举考试中金榜题名,官运亨达,而大部分贫寒之士,千里迢迢来京赴考,但却失望而归。作为这些寒士,他们都有过人的才能,为国尽忠的赤胆之心,但由于家境,不能实现自己的理想,因此他们用诗来抒发自己郁郁不得志的心境,以及对朝廷现状的不满。

李白、杜甫就是这样的,他们是寒士文学的代表人物。两人都出身贫贱,有一颗报国之心,但在官场上却不得赏识。虽然两人的诗风不尽相同,李白的诗歌以豪放为主,但两人所传达的感情都是相同的,寄予自己一颗为国效力的热心,李白《蜀道难》就是象征自己做官道路的艰难,小人得志,而自己却受排挤,既不愿和他们“同流合污”,又不想离开官场,自始至终,都有着一个报国的热心。李白曾高呼:“天公无眼识良才”,李白的诗充满着一种豪气冲天的精神。但杜甫的诗风却不同,诗中有无奈和伤感。相比李白的乐观,稍显消极。

李白和杜甫诗寒士文学的典型,但也不能忘记另外两个人,孟郊和贾岛。也许孟郊和贾岛该放在苦吟诗人更适合些。虽然他们还没有入士(当作“仕”),但两人的诗风却和寒士文学的很像。我们经常说“郊寒岛瘦”,孟郊以“寒”为主,而贾岛的诗以“瘦”为主。贾岛出身(当作“生”)在一个贫贱的家庭,想将自己的才能用在为国家的改革和发展上,他渴望进入仕途。由于科举制本身的局限,他的愿望没有实现。而且由于当时朝廷的黑暗现实,贾岛不畏权贵,对当道的小人针砭时弊,讥讽嘲笑,所以受到了排挤,觉得自己一肚子的才华,却只有写诗。在诗中,大肆抨击社会现实,总之,整个寒士文学的诗,都是充满了讽刺意味,而且将重心转到□色上来,贾岛做和尚,经常出入寺院,于是诗中总是借用禅院的幽静。

司空图对此就极为反对,他对一些诗人眼光狭窄,就极为看不起,所以司空图是很反对贾岛的诗,并大肆批评。但那只是因为他们没有真正了解诗人的生活境地。司空图的出身富贵,所以是无法理解贫寒之士的,但我们并不能因此否定诗人的风格。反对他们的,只是因为没有将他们的诗和社会政治背景结合起来。

 

学生答卷5

“寒士文学”是初盛唐时期比较典型的一种现象。它的主题是“人才的解放”或者“寒士的解放”,主要通过三方面表现出来,其一,是积极热情的入世精神,开朗乐观的生活态度;其二,对旧权贵的讽刺和蔑视,对平等的向往追求;其三,对南朝文学风行的全面否定。出现这样一种文化现象是有其原因的,隋唐之际,非门阀士族即世俗地主阶级的势力有了明显的上升和扩大,在唐朝,统治者采取积极的文化政策,允许文化的交融,重视人才,并通过科举选拔一大批有才能有抱负的青年人,这就为他们进入仕途为国效力提供了道路。初盛唐时期的很多寒士文人就是通过这种方式进入仕途的,因此这也为寒士文学的创作提供了宽松的环境。

比较典型的寒士诗人主要有:陈子昂、王勃、李白等。

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以天地无穷而人生有限的悲愤,写出了诗人想要进入仕途却无人举荐的无奈之情。虽短短几个字,却以情感的热烈跌宕、悲愤而传诵千古,甚至被后人评为有一种“得风气之先的伟大孤独感”。陈子昂就是典型的寒士诗人,这一首诗也成了“寒士文学”的代表作。

王勃,也是初唐时期的著名诗人,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被称为“初唐四杰”。他也是寒士门人之一。他的作品“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也体现了寒士文学的特征。同样具有热烈的入仕之心,一展宏图的抱负。

李白,生于盛唐时期,是个才情极赋(当作“富”)的诗人,号称“诗仙”。他的诗飘逸,极具豪情,不仅表现在入仕的决心上,也体现在被贬之后的忧郁里。如他的“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等表现了他雄图大志,满怀抱负的心情。

寒士文学,在唐朝已经以一种独立的姿态站立了,它是在特定历史时期特殊社会环境下的一种文学上的现象,对后世也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学生答卷6

唐代不同于秦汉,没有“重本抑末”,没有不准“市井之子孙”求仕,没有对于“平民”的压抑,没有独尊的文化统治。

唐代因此是一个解放的朝代,“一切被束缚的中下层都得到自由的发展,文学也因此从半贵族的宫体诗的作风中解放出来。唐刘禹锡《乌衣巷》中“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就是一个形象的写照。

唐代鼎盛时期的现实,给予士人精神、性格的影响是强烈的,它既拓宽了人们的视野,又足以激发热情与幻想,而唐承隋的科举制,则唤起中下层士人的希望,使他们生出进取的活力、乐观、信心和竞争的胆量。

陈寅恪认为,终唐一代,都处于“士大夫阶级之转移降升”,及“道德标准和社会风气之变迁”之中,而“当其新旧蜕嬗之际,常呈一纷纭错综之态”。寒士文学则是这一矛盾的体现。

如王勃的作品《送杜少府之任蜀川》,表现的是与友人离别之际,不是多情自古伤别离而是充满了豪情与勉励,这种情绪基于对前途的乐观与展望。

 

登幽州台歌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这短短的一首诗,实在是他整个精神风貌的集中反映,而且就其中蕴涵的巨大的情感力量而言,实在是他的时代积聚的情感力量和行将到来的盛唐社会精神风貌先兆的奇异产物,说它是它的时代积聚的情感产物,不仅是它表现了不遇的悲怆,而且在这悲怆中包含着壮伟的情怀,这正是他的时代精神风貌的反映;说它是行将到来的盛唐精神风貌的先兆,是说其中蕴涵着风气之先的伟大孤独感,证明他的抱负、他的自信、他的襟抱走在了同时代人的前面。

通读唐代的寒士文学,从初唐四杰,到王昌龄、高适、王之涣、岑参、李白等等,他们的创作都表现了以下特征:

1.            强烈的入世精神,进取功名的热情很高。

2.            自信、自负,重视个体的自由独立,常常蔑视权贵和庸俗。

3.            愤懑、寂寞。

4.            强烈的抒情性与气势。

 

学生答卷7:

1.寒士文学是指出身于庶族寒门,身份低微,名重而位卑,穷而才重,自信自负很高,有很强入仕精神,功名利禄心很强的一批文人志士,为了抒发郁结在胸的情感所作的诗文。

2.它的主题是“人才的解放、寒士的解放”。

3.特点是:

1具有积极的入仕精神,自信、乐观、上进,对前途充满了希望,具有前瞻性。

2对门阀士族进行强烈的蔑视和不满。与其进行斗争。而且具有巨大的孤寂、苍凉之感。

3对南朝文学的风习和遗产的全面的继承和改写。

4文章多具有慷慨悲凉之气。

4.它的代表人物有初唐时期的“初唐四杰”、陈子昂、盛唐山水田园诗人王维、孟浩然、边塞诗人岑参、王昌龄等,李白、杜甫。

5.

1初唐四杰中王勃、杨炯擅长五律,卢照邻、骆宾王擅长七律。他们是一批自负很高的诗人,注重抒发一己之情,作不平之鸣之状。所以文章有一种豪迈之气。多给人慷慨别凉的感觉。卢、骆通过五、七律之律相互交错,形成参差交错、跌宕起伏之感。代表作卢照邻的《古从军行》“君不见……。”夹叙夹议,情致之处,笔亦随之。而王勃和杨炯诗以五律之主(按:当为“以五律为主”)大多通过描述羁旅之思或送别友人诗来表达。而且王勃的《滕王阁序》中“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这是王勃向往仕途,并抱有雄伟之志的体现。

2陈子昂  陈子昂是具有大则兼济天下思想的诗人,雄伟之气和壮大之气是他写文章的个性体现。陈子昂也是第一个把诗词风雅兴寄联系在一起的人,代表了当时一批文人的精神风貌。他的《感遇》诗是其思想的的体现。他的《登幽州台歌》是最著名的寒士文学的代表作:“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给人突兀跌宕不知所云之感。“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而给我们展现了一个在天地空旷无人无物的场景中,一个胸中抱负无法施展,慷慨悲凉,具有巨大孤独感和苍劲之情的诗人,对着天地,要抒发郁结心中的不快与不满。这种不被人赏识的痛苦是无人能理解的,所以只能“独怆然而涕下”。

3王维  王维早年对功名也很追求和向往,他的《少年行》“……边庭苦,纵死犹存侠骨香”体现了他早年血气方刚的特点。

4孟浩然虽有积极入仕的心理和想法,但不想屈行于权贵,所以一直隐逸。

5岑参的边塞诗中更能体现出他不满于在内地小官小位,所以向往在边塞从军中体现自己的价值。

6王昌龄因其性格放纵,又喜欢喝酒,得罪了不少权贵,所以屡遭贬谪。

7李白是一位天才作家,他纵横恣肆,狂傲不羁,他想通过自己的才华在朝廷中体现出自己的价值,但出身卑微的他并没有受到重用。他把“大济苍生”理想化了。他追求功名,但蔑视权贵,于是有“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他极度自信:“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李白是一位奇才,他追求功名,又不愿被其羁绊,所以最后纵情山水。

8杜甫  杜甫是一位“得一茅庐都要大庇天下寒士,也要独冻自己的”诗圣。他“大济苍生”的思想更浓更重。杜甫“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强烈的展现与批判了现实社会中富人有钱人是肥脑油肠,穷苦人却要在路上被冻死的场景。而杜甫自身的生活也贫困潦倒。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