振兴乡村教育要从改革乡村教师职称评聘做起
(2022-07-16 20:38:56)
标签:
教育 |
分类: 社会杂谈 |
解决乡村全科教师职称评审问题,助力乡村教育振兴
现在的中小学课程教学是分学科设立的,学校在进行教学分工时,按常理说是要专业对口的:中文专业的教语文,数学专业的教数学,英语专业的教英语,音乐专业的教音乐,美术专业的教美术,体育专业的教体育……。与之相联系,现在教师职称评定是分专业和学科的,教师的各种业务评比活动更是按学科和专业进行的。从理论上讲,学业有专攻,专业应对口,自然是顺理成章的事,但问题的关键在于,现实并不像理论推算那样的精密无差,一个萝卜一个坑。学中文的就教语文,学数学的去教数学……规模较大的初中或小学可能还比较好安排,但是农村小学,特别是规模小的农村定点小学和教学点的教师所学专业和学科岗位需求根本无法去对应。学中文的可能要被分配去教数学,学数学、物理、化学的却可能要被分配去教语文,甚至人们形容一个人数学不好时,常用来打趣的一句话“你的数学是体育老师教的吗”其实这在农村小学是司空见惯的,专业不对口现象不可避免地现实存在着。
在当下的农村定点小学特别是小规模学校,专业不对口现象普遍存在。最近我和一位农村定点小学的领导聊天,据他介绍:近十年来学生每年都在减少,学生从2008年曾经的近400人左右减少到2019年的200多人左右,2020年才招到一年级新生26人,近两年一年级新招生也都20至30人不等,随着城镇化的进程不断加快,农村学校在逐渐萎缩是不争的事实。在教师编制几年来大概都在十几名左右,传统的语、数、英,道德与法治、科学,音、体、美,综合实践、信息技术再加上健康教育、传统文化、国防教育、安全教育等等有十多个学科,所谓主课(语、数、英)专业对口的仅有3、4人(这3、4人也不全对口因为还要兼多门小课),大多数教师是专业不对口的。所有老师在教一门主课(语、数)的情况下至少还要兼任两门以上其他小课(道法、科学,音、体、美,综合实践,信息技术加上什么(健康教育、传统文化、国防教育、安全教育等)。这样说来实际一个专业对口的也没有。今后随着城镇化步伐的加快,今后小规模学校会越来越多,“一专多能”全科教师型的需求会逐步增多。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是教师的专业人数和学科课程要求数不匹配造成的。我讲的这所学校,中文专业的教师只有2、3个人,十几个班就算一个教师任两个班的课,也需要4、5个老师吧,剩下的那些教师自然就对不上口了;数学专业的2、3个人,而英语专业的教师只有1个,别说按语文学科的“一人两个班标准”配备,就算一个人教几个班,还要差2、3名教师。学生的课自然是要上的,空缺当然只能由其他专业的教师来“替补”了。体育、信息技术、美术、音乐专业的教师各科中只有体育专业教师1名(主要教数学课);而科学、综合实践、心理健康则也是一个也没有。按照国家规定,各种课程是要开全的,课时是要开足的,因此,很多学科的教师自然就由非专业教师来担任或兼任,此种情况下,专业不对口现象就更加普遍了。
那个教师不想教自己所擅长的专业学科,但是,在农村学校对不对口并非是由教师个人说了算的。很多从教三、四十年的老教师一直坚守在农村教育一线,没听说过哪个学校的课分不下去、课程空着没人教,也没见过哪个教师以“专业不对口”为由不服从学校安排。他们大多数都教过语文、数学,也教过道德与法治、科学还教过音乐和美术、体育等等多个学科的,工作的需要哪能以个人的“专业”和晋级需要而改变?况且学校还有很多事务性工作,“麻雀虽小五脏俱全”,各种事物性工作(教务、总务、德育、安全、工会、会计、辅导员、部门管理员等等)都需要人去做,还要应付种种会议、无数的检查和参加花样繁多的各种评比,须知这些都要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农村教师一块砖,哪里需要哪里搬”是农村学校教师的真实写照。
由于条件的限制,农村教师参加教研活动机会少,职称评聘中,就算是“专业对了口”,因为“荣誉匮乏”,也难以入围。
此种政策,引起了农村教师的“专业恐慌”,很多教师都想着要“专业对口”,但是“专业对口”的岗位也是有限的。就现实状况的情况来年,要农村学校教师“专业全对口”是不现实的、也是不可能的。如果上级相关部门硬拿所谓的“规定”,坚持所谓的“原则”来搞“一刀切”,将会严重挫伤农村教师教育教学的积极性,激化农村学校干群之间、教师之间的矛盾,造成学校安排课程的困难,有的学科要争破头,有的学科没人教,就算勉强接了课,也只会消积应付,这将会严重影响农村教育教学的正常秩序,影响农村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影响农村素质教育的推进和深化。新课程改革,要求各学科之间要加强联系和相互渗透,要求教师不但要精通本学科的专业知识,也要兼顾其他学科的内容。一个适应现代化教学需要的教师,特别是农村小学教师应该是一个“无所不通”的百科全书!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每个教师要“学有专攻”,要有自己的“专业”,但要真正地全力推进素质教育,把学生培养成全面发展的人,首先要求中小学教师是一个全面发展的人!故此,打破学科界线,要求教师全面发展,做全科型教师成为时代教育发展的要求和趋势。
相关部门要实际一点,不要关起门来,翻着早已过时、僵化的“规定”“文件”,照本宣科,官僚、教条地搞什么“学科专业要对口”,评职称必须交五学年的纸质教案,真心希望制定政策的领导们能深入农村小学,访一访、看一看、听一听,了解农村教育的现状,倾听农村教师的呼声,尽快制定出能激发农村教师教育教学积极性、推动农村教育发展、与农村教育实际状况相适应的政策来!不要再让农村的教师为“学科不对口,专业不对”等问题而困惑,为上交五学年的备课而发愁!
多年来,由于职称评聘政策、管理体制、运作机制等方面的不科学、不健全、不统一、不连贯,导致许多问题,例如过去中学和小学是两个系列,小学高级教师仅相当于中学一级教师,2015年后各地统一改称为中小学教师职称系列,这样各地小学都积累了一大批够高级条件的老教师,他们中很多晋升小学高级职称有二十多年了,从来没有晋升机会,他们扎根农村三十几年,甚至四十年,对他们来说公平吗?2016年小学教师终于有了盼头,由于够条件的太多,这样就加重了职称评聘难度,农村教师职称评聘更是难上加难。农村中小学教师成年累月在教育第一线上默默耕耘,为农村教育做出了巨大贡献,他们别无他求,仅仅是希望能够按时参评相应的职称,得到国家和社会的认可和肯定。现在职称晋升成为每个教师的痛,更是农村小学教师的痛,即使有教师通过层层推荐、种种磨难“符合”要求晋级了,但是晋级的老师能快乐吗?晋不上级的老师更是牢骚满腹,搞得学校教师之间矛盾重重,谁还有心思认真教书呢?我认为对教师晋升职称国家要有统一的标准,然后各省、市再制定自己的标准,现在全国正在推行“县管校聘”的教育管理模式,为什么不把更多的权利下放给县和学校呢?各级人社和教育部门应该出台更切合实际的文件和政策,让农村教师这个群体感觉有奔头、有希望,才能吸引更多的优秀人才加入到农村教师这个队伍中来。
《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办公厅
有报导显示浙江省几年前就出台文件,为鼓励小学教师一专多能,使小学全科教师具有担任国家规定的小学多门课程教学的基本能力,适应小学尤其是农村小学小班制、包班制等需要,对任现职以来,承担课程计划所规定的小学2门及以上课程教学任务的教师,在申报晋升职务(职称)时,允许按小学全科学科申报;其承担的各学科教学工作量可以累加计算,其所教学科获得的教科研业绩,可视同一学科的业绩。或者在任期内主要教授学科并完成该门学科的继续教育就可以了。对兼任多门学科或转任其他学科的小学教师,所学专业与申报学科、教师任教学科交叉认可,所有兼任学科或转任学科同等互任,业绩同等考量。
山东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山东省教育厅在《关于做好2018年度中小学教师职称评审工作的通知》鲁人社字〔2018〕355号文件中指出“在农村学校工作符合评审条件的中小学教师,任教10年以上申报中级职称,任教20年以上申报副高级职称,可不受单位岗位结构比例限制。为促进农村义务教育阶段一专多能教师专业发展,允许所教专业与所学专业或教师资格证专业不一致的农村教师参与职称评审。农村中小学教师和城镇中小学教师分开评审,对长期在农村学校任教的教师予以适当倾斜。”
所有这些都显示农村小学教师晋级难问题已经引起各级领导的重视,但是还要加大力度,还要实事求是的制定符合农村小规模学校“一专多能”教师的晋级文件。例如:重庆市教育委员会在2017就出台文件规定“申报评审专业技术职务资格时,全科教师可自选任教学科中的一科作为申报学科,该学科的教学业绩纳入职称评审的主要内容,其他任教学科的教学业绩可作为综合参考的依据。”
教师职称晋升制度特别是农村教师职称晋升制度,必须加大改革力度,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高中、初中、小学、幼儿园要有不同标准;城市乡村也要有不同标准。农村定点小学(教学点)应该设全科教师,避免农村小学教师学科受限,还可以规定必须的工作年限,只要年度工作考核合格以上实行自然晋升制度。
期待在以后的职称评审中加大改革力度,既然“县管校聘”那么权力能下放到学校的一定要下放到学校,在职称评聘中给学校更多的话语权,毕竟是学校是用人单位,教师的工作是在学校干的,学校最有发言权,专家只能坐在办公室里看死材料。坚守在农村教育阵地三十几年非常的辛苦,非常的不容易,国家为乡村教师颁发了从教三十年荣誉证书,要让乡村教师从教三十年荣誉证书发挥应有的作用,要让乡村教师真正有荣誉感,什么时候才能让乡村教师特别是农村小学老师不再流汗更流泪呢?要振兴乡村教育,就应该多为乡村教师多做实事,吸引优秀人才到农村去,让乡村教师“下得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