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一节引人深思的语文课——听肖老师上《猫》许建峰

(2020-03-29 18:01:45)
分类: 八面来风

  年十二月五日,陕西靖边县新教育实验学校启动会和语文主题学习推进会在靖边县人民礼堂隆重举行。全国著名特级教师肖培东老师受邀为全县八百多位语文教育同仁(包括中小学校长)奉献了两节不同类型的示范课:一节阅读课,一节名著导读课,还有一个微报告:《语文,老老实实的教》。两节课堂和报告各有千秋,自不待言,其中最震撼人心、引人深思的是执教郑振铎先生的《猫》,这究竟是怎样的一节语文课呢?

 

        一、精妙的切入。显然,作为部编版七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第一篇课文,按照学校课程一般进度,肖老师这是典型的旧课新上,也着实上出了新意,让听课的人有许多意想不到的收获。一个在本地颇有影响,曾经也是语文老师的校长情不自禁的感叹:“唉!上了多少次《猫》,今天才知道瞎(陕北方言,音he,胡乱的意思)上着了!”

 

        每个单元的“单元导言”,教读课文的“预习提示”“思考探究”和“积累拓展”,自读课文的旁批和阅读提示,“活动•探究”的“”单元任务说明”“”活动任务说明”和“知识短文”等都是我们的教学资源。

   这是肖培东老师“肖九条”(《备课,我们该想些什么?》《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01910期中旬刊)中的一段话。他在讲授《猫》这课时,以文本当中一幅猫的普通插图作为设疑激趣的资源,破空而来提问:“同学们,请问这是第几只猫?”一石激起千重浪,学生既感意外,因为这是一般老师和学生不会关注的问题,又兴致大增,因为这确实是个有趣的问题。在肖老师依据文本和生活经验的不断追问下,在师生一次又一次的反复质疑中,听者才恍然大悟:原来这是第几只猫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学生在辨认猫的过程中把作者笔下特点不同、命运各异的三只猫了然于胸,为下一个教学环节——重点感悟第三只猫的命运,奠定了基石。

 

        二、精彩的语言。这里的语言,既指执教者和学生的课堂语言,也指文本的语言。本节课学生笑声不断,得益于肖老师幽默的课堂语言。比如:“你就不允许第一只猫也偶尔懒惰一下子吗?”“你就不允许第一只猫和第二只猫适当的时候忧郁一下子吗?”“我到现在也没有研究出它是第几只猫。”还有他的课堂评价语言极富鼓动性,比如:你是目前表现最好的学生!你真是一个会读书的孩子!有没有更好的发现等等。

 

        学生言语的精彩主要在于老师引导下的精准生成。比如一个学生在回答这三只猫有什么相同的地方时,起初她是这样概括的:要不是死亡,要不是亡失。肖老师追问:想一想,你这样回答有没有问题?这个学生马上纠正为:有的是死亡了,有的是丢失了。肖老师继续引导:如果用一个词概括,应该是?学生异口同声回答:亡失。这样的言语生成在课堂上比比皆是。于漪老师在和老师谈备课的时候说:“一篇好的课文总有一些言简意赅、言简意深、言简意丰的关键词句,重点词句,教学时注意把握这些词句,引导学生用重锤敲打,使其中所饱含的思想情操溅出耀眼的火花,照亮学生的心灵,引起他们的共鸣。”(《语文教学谈艺录》)

 

        肖老师对文本语言的精细捕捉和精准钻探尤其令人叹服。比如文中有关第三只猫的一个“似乎”、两个“好像”和一个“我以为”的倒装句,他引导学生一一品析,使学生明白了这些词句处处显露出作者自以为是的蛮横态度,与后面的真相大白后我的自责心理形成了强烈的对比。

 

         三、精深的思维。一节真正的好课,一定是思维碰撞的课,一定是精神成长的课。《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提出:“思维发展与提升是指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通过语言运用,获得直觉思维、形象思维、逻辑思维、辩证思维和创新思维的发展,促进深刻性、敏捷性、灵活性、批判性和独创性等思维品质的提升。”

 

       《猫》这一课之所以震撼人心,主要原因就在于激活了师生的思维,让所有听课的人对《猫》和猫有了全新的认识。如果说利用那幅插图达到精妙的切入仅仅是思维的热身,那么贯穿课堂始终的朗读指导和精当点拨则是思维的进一步发展,而由猫的命运悟出人的命运,从而得出“比猫的亡失更难过的是人性的亡失”的结论,则是人的思维和精神的双重升华。

 

         在朗读指导中渗透学生对语言的敏感和感悟,从而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这是肖老师课堂的一贯做法。比如他不厌其烦的让学生反复读出“叫道”、“愤怒”的意味,甚至一句话中句号和叹号的区别。肖老师的过人之处更在于通过精当的点拨把思维向更深处漫溯。当同学们默读课文完成了我认为“第三只猫是凶手”的判定依据后,肖老师巧妙的借用文中的这句话:我也怅然的,愤恨的,在诅骂着那个不知名的,夺去我们所爱的东西的人。然后把“我们”改为“猫”,抛出了一个问题:夺去猫所爱的是什么?学生纷纷作答:清白、信任、生命、平等、自由、公正、尊严……然后老师总结:这是猫的故事,也是人性丑的故事。本来课堂进入到这里 ,已经让人有了把猫读成了人的震撼,文本的开掘堪称鲜有人及!

 

        孰料肖老师的高明却在于把人又读成了猫:文中一共写了几只猫?起先学生依据文本找到了四只,后来在他的“文中的人谁有可能也是猫”这个问题的启发下,大家一致认为张妈、李妈也可能是猫,经过老师继续引导思考,后来大家认为其实我和妻子也可能成为那只可怜的猫:因为比猫的亡失更让人难过的是人性的亡失!

 

        肖老师以精妙的切入、精彩的语言、精深的思维成就了一节精致的语文课。

 

                        ——  陕西省靖边县教研室 许建峰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