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课堂真正“立”起来——王建老师《拿来主义》教学点评 肖培东
(2014-03-11 18:15:33)
标签:
杂谈 |
分类: 我们的声音 |
不是滞留在文本平面上的课,而是努力追求思想深度的课;不是机械在教师讲解上的课,而是要唤醒学生主动探寻的课;不是繁琐花哨的杂乱之课,而是走向简洁明晰的朴素之课。读完王建老师的《拿来主义》一课教学实录,我就有这样一种感觉:这是一堂想“立”起来的课。
立在简洁。简洁是一切艺术成熟的标志,教学也是如此。鲁迅先生的杂文往往背景复杂,有着鲜明的时代特征的,论述的方式和逻辑层次又很有深度,所以选择《拿来主义》本身就是对自己的一个挑战。三个问题,串起《拿来主义》教学的全部内容,承载了文本相对厚重的教学价值,大而化之,小而破之,层层深入,王老师这样的处理,是希望课堂走向朴素、简约与高效了。
立在思维。“简约而不简单”,学习思维的积极调动,使得这堂课最大限度地追求课堂教学的最优化。对学生问题的高度整合,为课堂教学创造了一个充分对话的平台,也给学生留下更为广阔的探索和思维的空间,学生的思维也得到较为充分的调动、训练和提升,比如研讨“拿来主义”主旨这一环节。同时,我们可以观察到,王老师很注重语文教学中的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证伪思维”或“排除思维”之说给了我们很多思考,按王老师的话说,也是“着眼于用,要致用才更有意义”的最好例证。
但要让课堂真正“立”起来,学生必须要有真正站立的充分时光。王老师为这堂课设定的教学目标清晰简明:理清杂文的特点以及阅读杂文的思路,理解
同时,要让课堂真正“立”起来,我们必须要有贴近文字尽情咂摸的姿势。我喜欢这节课的简洁大气,想着把课堂交给学生,努力把学习的自主权交给学生,是一节很想关注学生学习行为和学习过程的语文课。可能是囿于教学目标,关于结构研讨、主旨辨析等逻辑理性思维多了,而落脚于语言文字的咀嚼相对少了,这多少有点遗憾。鲁迅先生在《小品文的危机》一文中曾说:“生存的小品文,必须是匕首,是投枪,能和读者一同杀出一条生存的血路的东西。”而这样的匕首标枪,全由嬉笑怒骂、妙趣横生的杂文语言铸成,这不能不令人对鲁迅炉火纯青、登峰造极的语言艺术叹为观止。日本作家三岛由纪夫说:“请在文字里慢慢走。”王老师若能把三个问题的研讨融入到这段在文字里慢走的时光中去,让学生主动沉入到字里行间去体验、去发现、去探索,课堂教学的效果一定更佳。比如在列举“送去主义”的表现时的形象描绘,比如“大宅子”这样生动形象的比喻艺术,还有反语的巧用等等,都值得师生在课堂上细细品味。阅读教学中作品原生价值(人文主题、思想内涵)的理解与阐释必须以品味语言为基础,只有拥有低到停留在文字上的眼光,才能达到仰望星空的语文视野高度。
还有,要让《拿来主义》一课真正“立”起来,鲁迅,他就必须真正地鲜活地站立在我们的课堂上。茅盾说:“在对敌斗争时,鲁迅用的是匕首和投枪,但在对友、对中间分子时,鲁迅有时用醒木,有时也用戒尺,有时则敲起警钟。”透过文章读出真实的鲁迅,通过教学把鲁迅的伟人形象深深种植在学生的心田,我们很想看到这样的一种教学。所以,王老师与学生研讨三大问题时,可以有意识地从“拿来主义”走向鲁迅,帮助学生在鲁迅的世界里汲取精神的养料,理解先生“敢说,敢笑,敢哭,敢怒,敢骂,敢打,在这可诅咒的地方击退了可诅咒的时代”的伟岸与智慧,课堂会因这样的精神内涵而更具立体感更有高度。如“作者看到的一种社会现象,是本文写作的由头”一说,如“鲁迅先生的最根本关切”,还有“拿来主义”的精神维度等等,教师在这些思考讨论中都可以引导学生读出鲁迅骂之背后的悲悯之心,从而拉起因文到人的红丝带,感受这样一位文化巨人的风度与情怀。在关注学生与数十年前的作者、文本对话的同时,我们教师更有责任引导学生与现实生活对话。鲁迅鲜活了,课堂才鲜活了。北大艺术学院院长王一川先生说过,文学教育“着重借助语言艺术对个体的熏陶,去传承与语言文字紧密结合在一起的人生价值与审美趣味”,要通过这样的教育“把自己的人生重新照亮”,我想,这样的课堂,这样的生命,就真正地立了起来。
自然,这是高要求,也是高希望、高勉励,于己,于王老师,于所有热爱语文教学的人。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