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甲传芳的传说
(2016-03-14 08:48:40)科甲传芳的传说
毛 立 平
在福建省福清市的沙埔镇东陈村埕边村这个海边渔村,屹立着一座经过重新修建的非常神奇与别致的旧式祠堂,名曰“科甲传芳”。 根据我的祖父毛厚意所撰《龙渊族谱谱序》有记载。现存该祠是一九二O年由梅塘与龙渊合建,牌匾题词是明朝万历庚戍年(1610年)由翰林院检讨陈五昌书写的。梅塘即隔壁毛姓坑北村,龙渊即陈姓埕边村。说其神奇就在于该村的祠堂本姓陈却供奉的陈氏人员的神主牌位上均注明“陈府毛公”,即供奉着毛姓祖宗。古族谱称“故史截祖旣以毛为姓,又曰陈者”。而且更奇怪的是该村所有古墓墓牌上均写“毛公陈氏”,俗称“生陈死毛”。何也,这其中有一个非常感人的传奇故事。
据传说,在明朝中期,原在埕边村有家陈姓户主,在女儿到十六岁时,把她嫁到隔壁村梅塘的毛姓人家,一年后生一男孩,取名毛长公。小孩经常到舅舅家玩耍,从小聪明颖悟,不仅读书刻苦,而且喜欢练武。一转眼,年龄已过十八岁,且身强体壮,却为人忠厚,多为乡亲们做好事。又长得一表人才,深得乡亲们赞誉。
一天,风和日丽,百花争艳的日子里,毛长公又到舅舅家帮忙收花生。此时正是“明洪武初,行各省抽军”。朝庭抓丁在即,舅舅家“四子三户,共垛一名”。“兵部行勾,无人顶补”。毛长公毅然顶替,改名换姓被征军出发了。
在后来二十多年中,毛长公靠他的勤奋好学、英勇不屈,南征北战,履建战功,升至将军,“补南京、镇江卫”,深得朝庭皇上器重。同时“以军伍为重,不辨真伪,一直将毛长公指作陈生四子”。而毛长公自己却一直闷闷不乐,心事重重。
一日,毛长公与副将喝酒,酒过三巡,连声叹气,副将问长公,“今荣华富贵均有,将军为何叹气”,长公曰:“吾虽繁居京口,定驻霸洲,仍不忘祖志也”又说:“我将来叶落归根,告老还乡,虽已成人样,尚可光宗耀祖,衣锦还乡,却不知去哪里,光哪个宗?耀哪个祖?还哪个乡呀?”副将感到惊奇,忙问“何也”。毛长公曰:“说来话长。”便将自己的身世论述了一番。最后说:“我本毛家本姓,岂忍弃之。但一旦公开,可就有欺君之罪是要杀头的啊!”副将忙于安慰:“暂且不提,待时机成熟再提此事,见机行事,定能有好结果。”
光阴似箭飞,日月如水流。不觉又过了十年。已到了告老还乡之日,毛长公思乡之情更浓,便下了决心,要恢复名誉。他先向巡按御史陶英提出,御史审了几堂,均无结果。毛长公要求面见皇上,皇帝准见。毛长公便将自己的身世与想法告诉了皇上,请求宽怒。皇上一时为难,为了严明军纪,又念其南征北战履建战功,又见如此忠厚孝顺便不追究赐死,只是面杖五十。杖后毛长公仍坚称:“我本毛家本姓,一定要姓毛。”皇帝又问:“你到底要姓陈姓毛,给个明说,哪有一人两姓的。”毛长公斩钉截铁地答曰:“请皇帝开恩,我死也要姓毛”。皇帝沉思了一会,便曰:“那好,今就判你个生时姓陈,死后姓毛,如何?”毛长公略作思考后答曰:“皇上英明,谢皇上明断。”之后不久,皇上下旨:“福建福清毛长公将军生时姓陈,死后姓毛。今后,陈氏后代一概生时姓陈,死后宗祠墓讠志,族谱铭旌、木主牌位皆颜曰毛。并授以荒地山场,东至羊地塘;西至西土寻莲花石;南至南坪山;北至外尾,牧养采樵。”
这之后,毛长公谢过皇上便告老还乡。回乡时先是到毛姓坑北梅塘村拜见毛氏宗祠及乡亲父老,办酒数日,好不热闹。数日过后便回到埕边村,建房娶媳,安度晚年,世代繁衍。两村村民也世代友好,又有许多亲上加亲佳话。据说:后来毛长公死后,祠堂里毛长公木制牌位历经几百年而不朽。若放入陈氏木牌,不到一年均会被白虾腐朽。山上的“陈府毛公墓碑”也常在夜中会发光。总之,五百多年来,埕边村财源广进,人丁兴旺。仅去年中彩票百十万之头奖的就有八户之多,学者官者更是不计其数,这是后话了。
(根据我的祖父毛厚意公所撰《龙渊族谱谱序》改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