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绿野的生命和生命的绿野--读忽培元长篇小说《乡村第一书记》有感

(2024-01-31 16:06:23)
标签:

情感

时代旋律

文化

阅读

2022年疫情汹涌宅家期间,有幸观赏了一部反映中国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的电视剧集《花开山乡》,引发我极大的震撼与感动。

 

震撼的是,剧中反映的当代中国农村面貌和农民生活的巨大改变,中国脱贫事业和共同富裕的巨大成就;感动的是,这一系列成就背后的领导者,宏伟战略,以及那些奔走在脱贫第一线的国家干部,特别是派往各地的 “驻村工作干部” “第一书记” 所扮演的角色,他们身上折射出了一种令人动容的精神力量。

 

毫不夸张地说,这是迄今为止,我所接触的最有代表性又全程共鸣的剧集。作为一位海外观众,该剧给我的震撼和启示,持久而深刻。

 

为进一步了解和见证电视剧内容的背景,我通过中国友人购阅(正确地说是获得赠阅)了《花开山乡》剧集的原著,中国著名作家忽培元先生的长篇小说《乡村第一书记》。该书由中国作家出版社出版,更显出它的经典与权威。

 

怀着无比的敬意阅毕全书,掩卷沉思,浮想联翩,愿借此小文,与大家分享至今澎湃我胸的读后感。

 

·         中国当代新农村的创业史

 

《乡村第一书记》描述了一位从中央机关派驻偏远山村河南省一个叫做上牛湾村(电视剧里更名为芈月山村)的 “第一书记” 白朗,扎根农村基层后的真实奋斗故事,集中讲述他接受任命,团结身边同事,依靠和发动村民,带领全体村民克服一个又一个挑战,不但要改变贫穷落后的农村面貌,还要与社会上的邪恶势力、无良企业和村霸等周旋,甚至还要与体制内的腐败关系网作斗争,过程惊心动魄,高潮迭起,最终取得胜利,把上牛湾村带向一个美好的未来,实现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的美丽构想。

 

令我信服的是,作者忽培元自己就是一个曾经长期生活和奔走在各地农村,接触过各地基层 “驻村干部” 和 “第一书记” 的直接参与者,因此他的文字所展现的农村风貌和农民形象紧接地气,对主人公白朗的描述更没有停留在 “高大上” 的样板;在这位 “第一书记” 的身上,既有当代年轻国家干部的使命感和担当,也有迷惑和失落的时刻,会发脾气,更有个人感情上的纠结;惟其如此,才显得这个人物的真实和可亲,令人疼惜和信任,读者会跟着他,急他所急,爱他所爱,最后给予他满满的掌声和祝福。

 

可以说,白朗进驻的上牛湾村,是千万个中国贫穷山村的缩影,上牛湾村发生的一切,也会在其他乡村发生,因此具有普遍的意义;主人公白朗和他奋斗伙伴的事迹则让我们相信,只要有更多像他们那样的扶贫干部和执行者,秉持初心和信念,中国的扶贫事业和乡村振兴,就一定能够成功。

 

从这个意义上说,《乡村第一书记》不啻是当代中国农村改天换地的最新创业史。

 

·         一组令人感动的数字

 

20215月,中国驻马大使欧阳玉靖在马来西亚星洲日报『言路版』发表一篇文章:《中国如何消除贫困?》当时,我就被下列一组数字震撼:

 

现行标准下9899万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832个贫困县全部摘帽,12.8万个贫困村全部出列,区域性整体贫困得到解决。过去八年来,平均每年1000多万人脱贫,相当于一个中等国家的人口。脱贫群众全部实现不愁吃、不愁穿,义务教育、基本医疗、住房安全、饮水安全都有了保障。2000多万贫困患者得到分类救治,近2000万贫困群众享受低保和特困救助供养,2400多万困难和重度残疾人拿到了生活和护理补贴

 

受到震撼的,还有以下一段文字:

改革开放以来,按现行标准计算,中国7.7亿农村贫困人口脱贫,占同期全球减贫人口70%以上。在全球尚未走出疫情阴霾的背景下,中国提前10年实现《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减贫目标,为世界带来希望和鼓舞。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中国结合自身实际探索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减贫之路,为发展中国家反贫困提供了可供参考借鉴的中国方案

 

欧阳玉靖大使的这篇文章,给我巨大的震撼,并开始进行思考:为何中国能在规定的时间里,实现几近一亿农村人口的脱贫?

 

我把思考集中在两个范围:

1,        取得这一具有世界意义脱贫成就的真正原因在哪里?

2,        中国究竟采取了那些脱贫和扶贫措施,方能取得上述成就?

 

减贫脱贫,或者说扶贫工程,是全世界每个国家的重要国策之一,各国政府都在为实现联合国设定的减贫目标而努力。遗憾的是,综合各方面所得资讯,大多数国家的努力不是流于口号,未见成效,就是脱贫失焦,重复返贫,成效不彰,走向失败。

 

通过观赏《花开山乡》剧集,阅读《乡村第一书记》,我找到了第一个思考问题的答案:中国的脱贫事业有一个强大和坚定的领导机制。

 

阅读全书发现,统筹全国脱贫事业的中国政府和各级相关部门,首先解决了 “ 扶助谁?扶什么?如何扶?” 的战略问题,跳出了 “送你一条鱼” 的 “输血” 方式,实行了 “教你如何钓鱼” 的 “造血” 方式,并且总结出 “扶贫必先扶志,更要扶智” 的经验,激发农民自己想要脱贫更要致富的主观愿望。

 

不仅如此,通过《花开山乡》剧集和《乡村第一书记》的描述,读者还会发现中国的扶贫工程,不仅仅在改变农村经济上取得成功,更在精神层面上,彻底改表了农民的精神风貌,这是另一个更高层次的乡村振兴和文化扶贫。这不能不说是中国扶贫工程中,特别令人激赏的成就。

 

而这一切成功的背后,是因为有一个强大和坚定的领导力量:中国的党和政府。

 

·         高扬信仰风帆的赞歌

 

作者忽培元在他的“后记”里提到:

在中国的党和政府提出精准扶贫、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战略后,“乡村第一书记”  这个时代的新角色,开始走进人们的视线。据统计,由国家统一派往各地农村的 “驻村干部” 和 “第一书记” 数以百万计。

 

这些受命者有来自中央机关的干部,各机构的优秀员工、专家,更有不少学有专长的 “8090后大学生村官” ,正是这些秉持使命,不忘初心,坚持扎根在脱贫攻坚第一线的核心力量,使得中国的脱贫和乡村振兴事业的成功,变成了可能。

 

对海外读者而言,由于国情的不同和认知的差异,或许很难理解这些 “第一书记” 的出现和角色。是的,只有在中国这样的社会主义国家,掌握着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越机制,才有可能出现 “第一书记” 这样的群体,以及由这个群体所发挥的巨大能量和贡献。

 

在观赏《花开山乡》剧集和阅读《乡村第一书记》的过程中,我一直被白朗所代表的这个群体,这些年轻人的思想和行为所感动,也在细细的探问:究竟是一种什么样的动力,什么样的激励因素,能让这些来自大城市和大机关的8090后年轻人,抛下大城市的优渥生活,常年深入到农村去,并作出如此令人振奋的成就?

 

我注意到近几年在中国各种新闻和报道中出现频率最多最广的一句话,就是: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奋斗的目标!

 

是的,就是它了!正是这样一种信仰,这样一种使命感,才能让这些年轻人和群体,激发出如此澎湃的热忱,让自己的青春和生命,投入到一个伟大的事业当中,从而实现自身生命的最高价值。

 

·         绿野的生命和生命的绿野

 

从这个角度出发,我觉得我已经更能理解白朗,理解那数以百万计的 “驻村干部” 、“第一书记” 的年轻人了。他们的青春努力,让广袤的绿野焕发了新的生命,而他们自己的生命也在创造绿野的过程中,实现了最高的价值,完美诠释了一种生命的骄傲选择。

 

作者在 “后记” 中深情地说:他们是我们这个时代里最可爱的人!

我深以为然。

 

注:欧阳玉靖:《中国如何消除贫困?》,马来西亚星洲日报『言路版』,2021.5.3

       中华人民共和国驻马大使馆官方网页

       http://my.china-embassy.org/chn/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