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被动的性格是怎么形成的

(2017-04-28 10:50:53)
标签:

心理健康

亲子关系

       在成年人的世界里,一个人跟外界的关系模式基本都是他幼年跟父母关系模式的翻版和重现。避免失败和出丑的心理追求来源于对一个标准的忠诚,这个标准就是完美主义,正是因为之前在很小的时候经历过苛刻的评判和不接纳,让一个人把自己曾经表现出的缺点和不足当成了不可接受的东西。

       幼年的这种评判和不接纳相当根深蒂固,它会跟羞耻和恐惧结合在一起,深埋在当事人的潜意识深处。让他们在遇到类似的情境或事件时,容易触发这种不良体验,为了避免出现这种体验,他们只能控制不再让自己陷入早年的那种生活情境里,即尽量不自发做出行为,以避免达不到标准,引来不好的评价,让自己更加不堪。

      毫无疑问,在被动者的内心里,他们的自我评价是极低的,这种低的自我评价正是他们容易没有主见,不敢冒险,走向被动的根源,而这种自我评价不过是他们在幼年时父母对他们评价的内化。

       也就是说,被动者的父母在被动者年幼时,有意无意的表达了太多的不满意,指出了太多的缺点,他们潜意识了表达了世界应该有个标准,人们都应该向那个标准看齐,因为他们过多关注自己孩子的不足,希望他能改进,走向完美。甚至有一些父母,不允许孩子出现错误的行为,一旦孩子犯了错误,父母就大吼大叫,对孩子严厉指责,甚至表现出一旦有错误,天就塌了的感觉。

       幼小的孩子如果被长期灌输这种意识,就会逐渐丧失掉探索环境的天性和勇气,而变得被恐惧包围,从而感觉自己十分的不好,类似于一个不合格的儿童,他们对自我充满怀疑,长大后,对做其他的事情也无法拥有勇气,而是满怀怀疑。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