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转载]韩国汉语教育的历史与现状

(2015-09-08 22:59:18)
标签:

转载

可以琢磨哈

2012年10月27日,辽宁省语言学会第十二届学术年会在大连大学召开。东道主好客,与会者热情,会议进行得圆满热烈。我在会议开幕式上应邀发表了致辞,并宣读了为会议提交的论文提要,题目是《韩国汉语教育的历史与现状》。现转录如下,留作纪念,并供同好指正。

 

                              开幕式致辞

2010年夏天的锦州会议,确定学会第十二届学术年会在大连大学举行。两年来,我们对这次会议充满了期待。今天,当本届年会如约而至,作为学会的前任会长,我感到由衷的喜悦。很高兴学会在新一届理事会的领导下,各项工作开展得扎扎实实,为我省语言事业的持续发展掀开了新的一页;感谢大连大学为筹办这次会议所付出的努力,为我们提供了一个相互切磋、相互交流的平台;还要感谢大连大学的校领导在百忙之中莅临会议开幕式,为本次会议增添了光彩;更要感谢我省语言学界同仁,从四面八方汇聚到大连大学,共同见证我省语言事业的新发展。

辽宁省语言学会已经走过了32年的发展历程,作为学会的一名老会员,我深刻体会到:一个学术团体的生命力,在于继承,更在于创新;每位会员在教学科研上的一小步,都是学会前进的一大步。本届年会将推出一些新的重要举措,共同谋划学会发展的新前景。我相信,本届年会将为学会的建设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全体会员将从这次会议中汲取正能量,在今后的科研和教学工作中再创佳绩!

最后,祝本届年会圆满成功!

 

                   韩国汉语教育的历史与现状(摘要)

在历史上,由于汉文化的强势影响,中国周围逐渐形成了一个幅员辽阔的汉字文化圈,其中以日本、韩国、越南为主要成员国。这些国家的文化和语言,都受到了汉文化和汉语的浸润。王力先生指出:“汉语自秦汉以后,由于汉族文化的先进,逐渐传入了外国,特别是日本、朝鲜和越南。日本语、朝鲜语和越南语都接受了汉语的巨大影响,向汉语吸收了大量的词语,成为它们自己的词汇中的一个组成部分。”(汉语史稿)朝鲜半岛与中国大陆山水相连,人员交往频繁,具有引进汉字、汉文的地缘优势。学界认为,汉字、汉文的正式输入时期应为卫满朝鲜建立的公元195年前后,随着汉四郡的设立,以及汉民族向半岛的规模性移民,汉语以书面语和口语的形式开始对朝鲜语施加强有力的影响。

随着汉文化对朝鲜半岛的渐染,汉语对朝鲜语的影响日益深入。当汉语深深介入半岛先民的语言生活时,他们不再是被动地吸收,而是主动地学习与研究了,其标志就是汉语教育的持续性发展。纵观韩国汉语教育的发展史,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三国时期和统一新罗时期是酝酿期,高丽时期是完善期,朝鲜时期则是高潮期。我们说高丽时期是完善期,是因为汉语教育在这一时期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由被动接受转变为主动吸收,由民间行为转变为政府行为,由文人倡导转变为以科举引导。公元930年,高丽王朝创建国学,开始进行系统的儒学教育;公元958年,高丽模仿中国实行科举制度,科考内容和形式全部照搬中国。这两件文化教育方面的大事,有力地推动了汉语教育事业。朝鲜王朝奉行“事大崇儒”的基本国策,尤其是世宗大王的积极倡导,将汉语教育与“事大”紧密地联系起来,不仅造就了精通汉学的一代学人,而且培育了“尊师重教”的一代学风。

汉语教育自高丽王朝以来一直长盛不衰,其重大举措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设立专门的汉语教育机构。高丽时期的汉语教学活动主要是在学校中进行的,公元930年,在西京(今平壤)始创官学,并借鉴宋朝国学一经一斋之制,在官学中设立七斋;同时,逐渐规范了官学的各项制度,对教学内容与学习年限作出了明确的规定。公元992年设立国子监,国子监既是高丽的最高学府,也是直属朝廷的教育行政管理机构。朝鲜朝的汉语教育体制基本上是沿袭高丽,但除了官学以外,私学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其主要形式是书堂。16世纪后,书堂逐渐演变为书院。第一家书院——白云洞书院创立于1543年,创立者是大儒周世鹏;自此至19世纪末,全国书院多达650所,成为汉语教育的中坚力量。二是汉语书面语教学和口语教学同行并举。汉语书面语教育当然以儒家经典为主,此外还有历代著名的文言作品。朝鲜时期引进汉籍的力度更大,除了传统的经史子集外,还引入了大量的白话文学作品,这些汉籍是汉语教育的主要文本。此外,高丽和朝鲜时期还出现了许多自编的汉语本土教材,例如高丽时期的《老乞大》《朴通事》,朝鲜时期的《训世平话》《华音启蒙》《你呢贵姓》《学清》等等。这些口语教材不仅为当时的朝鲜人学习汉语提供了新的读本和新的范式,而且成为我们了解和研究近代汉语的重要语料。三是高度重视汉语教学的规范化。世宗大王主持编撰《训民正音》,是因为“汉音有关事大”,故须加以规范;为了培养汉语教学人才,高丽、朝鲜时期相继设立了通文馆、司译院、偶语厅、承文院等机构,培养了大批译官、通事及高水平的汉语教师;最令人瞩目的是还聘请了一批中国“外教”,据《老乞大》记载,当时的学堂里即有“汉人师傅”任教。以上举措都说明了朝廷官府对汉语教育的重视,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当时东国学习汉语的风气。19世纪末,由于近代中国的衰落及西方列强的入侵,半岛的汉语教育渐趋式微之势。

1910年,朝鲜半岛沦为日本的殖民地,强制推行日语,冲击了传统的汉语教育;一些激进的民族主义者也主张废弃汉字、汉文,发动“爱国爱语运动”,抵制汉语。当时,只有日本人创立的京城帝国大学(今首尔大学前身)开设支那学科,但直到1945年光复,也只培养了9名韩国学生。50年代,由于朝鲜战争等众所周知的原因,汉语教育陷入低谷;60年代,朝鲜和韩国相继弃用汉字,使汉语教育受到重创,开设中文科的学校寥寥无几,只培养出30名硕士和3名博士;台湾培养了15名硕士和2名博士,成为后来汉语和汉文学教育的基本力量。70年代,随着韩国的经济腾飞,汉语教育渐有起色,涌现出一批学术研究成果,但大都局限于古典诗歌和古代汉语方面。这一时期,成立了“韩国中国语文学会”和“韩国中语中文学会”,出版了《中国文学》《中语中文学》等学术刊物。80年代,汉语教育重新崛起,40余所大学开设了中文科,对汉语的研究范围也有所扩大。这一时期又创立了“岭南中国语文学会”“中国人文科学研究会”“釜山庆南中国语文学会”等地方研究团体,标志着汉语和汉文学研究的全面振兴。进入90年代,特别是1992年中韩建交以来,随着中韩两国经济、文化交流的不断深入,汉语教育终于迎来了生机勃勃的春天,全国多数大学都开设了中语中文专业或中国学专业,学习汉语的人数激增;每年举行的全国大学生汉语雄辩大赛、全国汉字大赛进一步推动了韩国的汉语教育事业。“韩国中国语言学会”等一些专门学会和专业刊物等相继问世,到中国大学攻读硕士、博士学位的韩国留学生越来越多,至于学习汉语的语言生更是如过江之鲫。近10年来,韩国一直是在华留学生的主要生源国。每年在韩国各类学校教授汉语的中国交换教授和聘任教授多达200余人。在这一形势下,韩国的汉语教育逐渐形成规模化、体系化和科学化,翻译和自编的汉语教材也相当可观,值得我们关注。

根据韩国教育部2008年的统计,韩国开设中国语文学专业的大学有近150所,其中4年制本科大学中有58所设立了中语中文学科,另有54所开设了中国语言文化学科、中国学科、中国语科、观光中国语科等,还有282年制专科大学和3所网络大学开设了与汉语有关的系科。可以培养中国语文学博士的大学有11所。韩国大学中从事中国语文学专业教学的教师(包括专任讲师、助教授、副教授和教授)共有530余名,其中从事汉语教学的教师占24.1%。同时,全国各地还有数量众多的中国语学院(汉语培训机构)。

目前,韩国的汉语教育正方兴未艾,我们期待着韩国的汉语教育能永续发展。

 

                                                       20129 南沙寓所


http://s1/mw690/649d698chcdce4768ab00&690

 

0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