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儿童知觉的发展
(2010-03-25 14:59:55)
标签:
健康 |
分类: 心理学知识 |
一、儿童知觉的有意性、目的性的发展
低年级儿童还具有学前儿童的知觉特点,在知觉过程中,无意性、情绪性仍然表现得很明显。例如,刚入学的儿童观看小学生上课的坐姿和握笔姿势的图画,他们常常容易离开知觉的目的,而把注意力集中到次要的、与知觉要求不相干的方面去。有的孩子指着画说:“你看,这女娃娃多漂亮,穿着花裙子。”在教学的影响下,儿童知觉的有意性、目的性逐渐发展起来,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知觉对象日益分化。在与课堂各种刺激的相互作用过程中,儿童知觉对象就会愈来愈分化,愈来愈同有关的信息有着更具体的对应。有人曾考察了4~8岁儿童对字母式图形的辨别。先制定一套标准图形,然后又对每个图形的一些特征作了一次、两次、三次改变(见图1)。要求儿童认定改变的图形与标准图形有否区别。结果表明,辨认的错误率随年龄的增长而递减。4岁组的错误很多,特别是不容易发现三次改变与标准图形的差别,对一次改变就比较容易辨别。而8岁儿童的错误就明显减少,即使一次改变也能发展其差别。这说明小学儿童对知觉的对象正在日益得到分化。
(第726页图1)
2、注意的改善。任何一种知觉学习都表现在按一定目的的要求选择所要学习的内容,这就促使儿童的注意得到改善。在教学的影响下,儿童逐渐知道应当看什么、听什么,而不是随便地看、随便地听。我们可以通过实验来研究学生朗读时注意改善的情况。实验有两种形式:一种是控制实验,只让学生读一段课文,然后用选择测验考察学生的理解情况;一种是选择性阅读实验,使用的仍是同一段课文,但却是隔一行用黑字印出,中间空一行插入一些红字。要求学生只读出和记住黑字的课文,以便回答向他们提出的问题,对红字可以不必去管。被试是三、四、五、六年级的学生,每年级都先用一段适合他们的认识水平的课文。实验结果发现,从朗读中的错误来看,在插入红字分散注意和条件下,中年级学生选择性阅读比在控制条件下出现更多的错误,而高年级学生在两种条件下都朗读得很好。从选择测验的错误来看,中年级学生在两种条件下出现的错误都比高年级学生多。这说明,随着年龄的增长和知识经验的扩展,高年级学生在知觉学习材料时要比中年级学生更易排除无关刺激的影响,他们的注意不仅表现在正确读出指定的文字上,而且表现在有效地获取文字的含义上。
3、获取住处的方式越来越经济。儿童由于从学习材料中看出存在着的秩序和结构而能够越来越有效地对信息进行加工。经济的加工方式有两种发展形式:一是注视的单位越来越大。例如,随着阅读技能的提高,儿童在阅读材料时,材料的多余部分会一扫而过,而语法关系和意义所提供的结构会帮助他整个句子和段落作为一个单位进行处理。二是能够利用区别性特征对信息作出分辨。实验证明,随着年龄的增长,儿童利用区别性特征对信息作出分辨的能力是不断提高的。
二、儿童知觉的分析和综合统一水平的发展
在知觉学习中,分析与综合统一水平的不同,标志着知觉完善和发展的水平不同。学生知觉一个新事物时,起先只能对这个事物产生笼统的、不精确的、初步综合的印象;以后随着认识的进一步发展,能对名组成部分进行比较精神的分析;最终,在这个比较精确的分析基础上,才能进一步理解这一事物的各部分之间的联系,达到新的综合。这种分析和综合的统一性的发展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部分知觉向整体知觉的发展。一些低年级儿童在知觉事物时,往往只限于对事物的外表或部分的认知,而不能深入、全面在从整体上把握事物。例如,有人做过一个部分和整体知觉的发展实验。向儿童呈现一些图形(如图2所示),观察儿童是对部分作出反应还是对整体作出反应。虽然这里每个图形显得似乎是一个整体,但它的个别部分是描绘得很突出的。研究发现,5~6岁儿童只对部分进行反应。例如,回答“两只长颈鹿”、“两根胡罗卜”、等;而7~8岁的儿童对部分和整体都有反应。不过,这时儿童往往还未把部分与整体连结起来。譬如,看到一幅图时说:“有一些水果。”“呵,一个小丑!”一般说来,直到童年晚期才出现把各个部分同时整合为一个单一的整体(8~9岁左右)。例如,一个8岁的儿童说:“我看见了一个用水果做成的人。”
(第727页图2)
2、知觉强成分向知觉弱万分的发展。低年级儿童在知觉事物时,往往不能看出事物的主要方面或特征,以及事物各个部分之间的联系。大家知道选购电视机要注意它的亮度、对比度、灵敏度、音色、音量等方面,如果这些方面都符合要求了,电视机的质量一般不会有大问题。但如果让一个外行来挑选电视机,他可能只关心造型是否奇特、天线牢不牢,然后就买下来。这说明知觉的学习不单纯取定于观察时间的长短或把握对象特征的多少,更主要在于能否抓住一些具有决定意义的重要成分,特别是抓住一些表面上并不显眼但却十分重要的特征或方面。心理学上把对象外部的显眼部分或特征称作对象的强成分,而把那些较隐蔽的因素称作对象的弱万分。分析与综合统一水平的发展往往表现在能够抓住对象中重要的弱万分上。而儿童从知觉事物的表面到知觉事物的本质,是通过教学实现的。
三、空间知觉的发展
到达入学年龄的儿童,空间知觉一般已有一定程度的发展,但是只有当这些空间特征与具体事物相联系时,儿童才能辨别。儿童的空间知觉表现在开状知觉、方位知觉和距离知觉等方面。
1、形状知觉。学前儿童不熟悉几何图形,常把抽象的几何图形和具体事物联系起来理解。例如,把三角形叫做“小旗子”,把圆形叫做“圆球”等。有关研究发现,小学高年级一般都能计算出一些排列成堆的立方体图形,而低、中年级的部分学生就感到困难了,约20~30%以上的二三年级儿童不是计算有几块立方体,而是计算立方体有多少面。可见对立方体形状的知觉要比对平面形状的知觉后出现。但是,这种立体图形知觉通过绘画、数学中几何图形的学习,可以迅速地发展起来。
2、方位知觉。学前儿童已经能很好地辨认上下、前后、左右,但是以自身为中心的左右方位的辨认尚未发展完善。这是因为左右方位与其他方位有些不同,它的相对性特别突出,比如,两人对面而坐,以我为左方,对面的人则为右方。正因为这样,刚入学的儿童上操时,约有30%的儿童对向左或向右转的口令常会搞错。初学写字的低年级学生,常会把相似的拼音符号或数字的方向写反,如把p写成b,把8写成∞,把9写成6,等等。
3、距离知觉。一般说来,低年级儿童已经理解较近范围内空间距离的远近关系,但是他们通常要缩短对较远距离的估计。有关研究表明,低年级儿童只有25%能正确估计1公里的距离,六年级学生有68%能正确估计1公里的距离。
四、时间知觉的发展
时间不具有直观形象,人们不能直接知觉时间,总要借助直接反映时间的流程的媒介物才能认识它。学前儿童已能很好地知道“昨天”、“今天”和“明天”,也能辨别“前天”、“后天”、“大后天”。但是对较小的时间单位,如几秒、几分、几小时,以及较大的时间单位,如几个月、几年、几十年,还很难理解,因为这些已超出了儿童生活经验的范围。学龄初儿童已具有关于几秒、几分、几小时、时期、几岁的知识,但常常不很确切。例如,儿童可发说出自己是几岁,但如追问他:“从你生下来到现在已经过了多少时间了?”有24%的儿童不能正确回答。有人曾做过这样一个实验:让儿童回答:“在《祖国文学》这本书里,一共有多少个字母、多少行或是多少页?你可以在一分钟或一小时、一天、一个星期或一个月里把它通读一遍吗?”从下表中可以看到一至四年级儿童正确理解时间单位的统计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