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古族火镰
标签:
精彩大草原杂谈 |
|
火镰又名火刀,是人类在钻木取火和击石取火的基础上研制出来的一种比较理想的取火工具。它突出的优点是便于携带和阴雨无妨,在人类漫长的用火历程中,火刀应该说是很有功劳的。
《水浒传》第118回:“你等身边,将带火炮、火刀、火石,直要去那寨背后,放起号炮火来。”蒙古族举行婚礼时,就有“新郎佩带火镰、蒙古刀和弓箭”的风俗。现当代蒙古人也经常使用火镰。蒙古国长篇小说《土地》:蒙古汉子“首先拿出来火镰,将用鹰钩鼻一般弯曲的火镰之钢铁使劲蹭向雪白的火石,使火星闪闪,艾绒立即嘎吱嘎吱地燃烧起来了。”
火镰是钢制镰刀形用具,用来击打火石使产生火花。我们所说的火镰就是取火工具,用钢制成,形似镰刀。元李好古《张生煮海》第三折:“家僮将火镰火石引起火来。”明宋应星《天工开物·火器》:“囊中悬吊火石、火镰,索机一动,其中自发。”柳青《铜墙铁壁》第一章:“老汉一边装烟一边说:‘拿了烟锅忘了拿火镰’。”
过去,头人贵族使用的火镰更是漂亮,到处缀着金、银、铜做成的装饰,上面镶嵌着红珊瑚、绿松石及各种宝石,珠光宝气,雍容华贵。古代皇室贵族也离不开火镰。故宫中至今保存着雍正、乾隆皇帝使用过的火镰。这种火镰由宫中工匠精心制作,其下部用钢铁做成,上面是用金子做成,刻有精细的龙纹,握在手上很舒服。火镰、火石、火绒分别放在明黄缎子袋里盛入象牙雕刻成的火镰盒的3个格子中。火镰盒由一直在宫中做活的广东象牙雕刻工匠黄振效制作。象牙盒一侧刻有“乾隆御用”款,另一侧刻有“黄振效恭制”字样。火镰盒用丝带连接,与盛香料的荷包及盛牙签的、耳挖勺等物品一起佩戴在朝服的腰带上,以备使用,体现了马背生涯的满族特点。
火镰,蒙古语叫“赫特”,是一种蒙古族比较久远的取火器物,由于打造时把形状做成酷似弯弯的镰刀与火石撞击能产生火星而得汉名为火镰。近代汉族也使用火镰。陕北农村特别是五、六十年代还比较盛行,现在已很难见到它的踪影。上点年岁的人谈起它也只是津津乐道而已,想从哪个旮旯角落搜出一件也不是容易的事了。只因为它太普通太不起眼,不为人们注意或被遗忘。而映在岁月记忆里那别样的影像会久久挥之不去,它是一个过去的历史证物。民国年间乃至东北沦陷初期,广大农村火柴还没有被广泛利用,下田干活或外出农民多带火镰,以备吸烟打火用。火镰由火刀、火石和火绒三部分组成。火刀为钢制,如镰刀背状,打划火石迸出火星,燃着火绒,即可引火为用。制火绒,先把秫秸瓤烧成灰,再掺和在蒲棒绒里,用时,把火绒放在火石上,即可打火。看似土笨,却很实用,农民几乎家家都有。后火柴渐行普及,火镰才逐渐被弃用。
火镰是男人们的随身附属物件,特别是喜好吸烟的男人们。它不同于鼻烟壶,鼻烟壶是官宦人家的饰物把玩,局限于少数人群,而火镰在民众中流行,具有特别的适用性、装饰性和操作性。它的起始年月无从考证,而它的消失确是让火柴和打火机的问世取而代之了。打火石的主要成分是石英(二氧化硅),被挤压有电压差,再受挤压就会有火花产生。有人认为,火镰是藏族古老而原始的取火用具,形如斧,上窄下宽,宽处有镰状钢征,其余为牛革折缝,做工精致,边上缀有雕花镂纹的镀金或银铜饰品,中间珠孔内嵌有红珊瑚、绿松石等珠宝,上端有吊扣,折缝的两片牛革间可装少量的火石和艾绒。在过去没有火柴和打火机的漫长岁月里,火镰是藏族先民在野外劳作或外出旅行时必备的采集火种的用具。酷爱装饰的藏族火镰做得漂亮精致,吊挂在腰带上,形成了具有装饰功能和审美价值的生活用品。
古人取火经历3个阶段,木燧、金燧、石敲。大多资料记载火镰出自于光绪初年,但有唐代诗人白居易留诗为证:“深炉敲火煮新茶,石火光中寄此身。”诗意寓生命如石火点燃般急促短暂,但也佐证了唐代已出现火镰。古籍中关于钻木取火的传说并不罕见,但描述其具体取火方法的文献资料却很稀少,“破石以钢镰刮之,则火星出,纸媒承之即燃……”这是明末方以智《物理小识》卷二的“石竹火”记载,将火镰的出现又推远了一步。故此,有藏家断定,魏晋时期,随着铁器的普遍使用,火镰即已出现,只不过当时未及普遍而已。
远古流传的普罗米修斯用茴香树的枝条盗来太阳神阿波罗的火种,现代奥运则用抛物锅形聚焦太阳能采集火种,普通教科书里介绍:弓钻取火、击石取火、木片取火、凸透镜取火、手电碗取火、放大镜取火、冰块取火等等生存技能,都不能在民间广为流行,而火镰它留于民间行于生活,集合了淳朴和智慧,不能不说是进化和优胜劣汰的佐证。
用火刀取火时,先揭开皮夹袋前盖,取出火石(敲成片状的质地细密的小石块)和艾蒿绒团,将艾绒团紧贴在石片上,用食指和拇指捏住,另一只手拿火刀,用钝刃擦击火石边缘,在火花飞溅中艾绒被点燃,再将冒烟的艾绒包在干细茅草中,使其受风生焰,加上干枝劈柴,便可烧火煮东西了。
蒙古族火镰比较讲究。解放前巴林右旗王爷用过的火镰便由金、银、钢条和珊瑚组成。
蒙古族男人的佩饰包括火镰、蒙古刀、鼻烟壶、烟袋、手镯、戒指等。从古代起,马、弓箭和火镰被称作是蒙古族男人的3宝。蒙古族人认为,火镰是光明的象征,刀子是邪恶的镇宝,所以无论男女老少出门时必带这两件物品。这也是野外露宿、打猎、烧火等游牧和狩猎生活的需要所决定的。孟克德力格尔《蒙古族传统生活概观》:“男士常在腰右侧挂一柄蒙古刀,刀鞘上小口槽内装筷子,有的还配有打火用的燧石(火镰)和烟口袋。腰带左侧挂鼻烟壶袋和银碗袋。”
在历史的长河中人类不断在推陈出新择优而取中进步。一件器物的消失不能等同于一个物种的消失,有些器物可以复制再现,只是它的出生年月不同而已。火镰它曾经在我们先人的手中存在过,给生活带来方便获取过乐趣,而取代它的火种采集方式更具有适用和方便的性能。火镰已成为过去的记忆,被历史的尘埃封境。它仅是人类生存沧海中的一朵小花,这就是历史给予我们的启迪。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