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时候的游戏——踢捆
(2010-06-01 09:46:57)
标签:
八零后杂谈 |
分类: 八零后 |
发篇文章,祝大家儿童节快乐~
之前看到有人说这种游戏起源于棒球,所以发过来,大家看看有没有类似的玩法。有些地方记得不一定对,欢迎大家补充。
名称:踢捆(ti1 kun3 er ,儿化,汉字不一定对)
用具:沙毽,即沙包
人员:2-N个小朋友
准 备:先在地上画两个同心圆(好像叫做“家”),外圈直径约2米,内圈1米左右,在外圈的前面1米左右(三脚)的地方画一条横线做为发球(沙包)线。
玩 法:
玩的时候是分成两帮,就叫做攻防守方吧。守方的人在发球线后用力的踢出沙毽,踢的越远越好,攻方的小朋友在发球线外远远近近站成一定队 形来接这个沙毽,如果攻方接到沙毽该守方发球队员就判出局(所以作为发球队员如果不能踢得很远,一般会贴着地踢)。如果没接到,发球队员要在沙毽落地的同 时喊“停”,否则客球队员可以将沙毽向同心圆方向踢过去(因为没有摄像机记录,所以经常有没落地就喊停,或者喊了停仍然照踢的情况发生)。
然 后守方进入防守,队员聚集在圆圈附近,攻方出一名队员,站在沙毽停住的位置,把沙毽向同心圆内扔,仍得时候通常会贴地扔,因为守方队员在沙毽没停下来之前 可以把它向远离同心圆的方向踢。
如果攻方投手(扔沙毽的那位小朋友)将沙毽扔进同心圆内圈,叫做“炸家”、“全炸”,那么攻方全胜,主客易位。
如果扔到同心圆内外圈之间,则去掉守方一半的得分(好像叫做“半炸”,这里记得不是很清楚了,也有人说是该发球队员出局的)。
如果沙毽没有进圈,则守 方需要估计一下从外圈到沙毽的距离(单位是脚掌长度,十个为一捆),作为守方的得分,估计好之后守方队员就会对攻方说“我要X个”或者我要“X捆X”,这 个距离一般都会说的保守一些,因为之后攻方会派人实际测量,如果测出来的长度比主队说的短,守方就不得分。因为单位长度的不确定性,一般攻方都会派脚大的 同学去量。又因为单位长度的量子化,距离不够“一个”也算该守方队员出局。
还有一种情况,如果守方防守队员接住攻方投手扔来的沙毽,那么守 方就有一次扔毽的机会。方法是一名守方队员站在发球线上,面朝同心圆(即背对攻方队员),然后将沙毽向后使劲扔出,只要攻方队员没有接住沙毽(接住了该守 方队员就罚下场,大起大落啊,呵呵),扔多远就得多少分。
如此反复,分数累加,最后得分多的为赢。实际玩的时候还可以用分数将出局队员救上 场,具体分数由两队在开始的时候协商好,比如“两捆救一个人”。
这个游戏还有一个变种叫“踢墙捆”,不画同心圆而是贴着墙画两个半截的同心 矩形,发球时由攻方队员向矩形上方扔沙毽,守方队员踢出,踢不出落到矩形里就挂了,其它玩法类似,就先不说了。
这里问一下 有知道“开锅抹油”怎么玩的吗?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