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历史文化旅游情感时尚 |
分类: 旅行日记 |
从西安出发走包茂、延西高速公路,车程3个小时左右就到达黄帝陵景区。
黄帝陵景区分为皇帝陵园和轩辕庙两个景点,皇帝陵园位于古柏掩映的桥山之巅,轩辕庙则坐落于黄帝陵所在的桥山东麓。
我们按照导游推荐的游览路线,是顺着中轴线北上,先敬观轩辕庙再去皇帝陵园。
轩辕庙前区南端是入口的庙前广场,地面有5000块天然河卵石铺砌。远眺整个广场,宛如一条栩栩如生的鱼龙,中国龙文化的神韵赫然显现。广场西北方矗立着一座古朴的石碑,是黄帝陵标志,黄帝陵三个大字是郭沫若先生题写的。
我们怀着敬重的心情,登上了95级台阶,来到了轩辕庙前,敬览轩辕庙。轩辕庙的山门上方,有一块轩辕庙匾,是民国时期蒋鼎文题写的。
轩辕庙分为古柏大院、中院、祭祀大院三个院落,沿南北中轴线依次是山门、诚心亭、碑亭、人文初祖大殿,东西两侧为碑廊,西院为陈列展示区,分别有祭祀展示、书画展示、文物展示以及常态化祈福祭祀演出场地。
走进轩辕庙古柏大院,有一棵非常抢眼的参天巨树,这就是有着世界柏树之父誉称的黄帝手植柏,树差不多有20米高,相传这棵柏树,是轩辕黄帝亲手所植,到现在已经有5000多岁了,是世界上年龄最大的柏树,而且它的叶子四季不衰,苍劲挺拔,除了这颗手植柏,轩辕庙里还有18株树龄在3000年以上的古柏,个个高大粗壮,放眼望去啊,还是非常壮观的。
在黄帝手植柏的左后侧有一天然巨石,因石上的纹理图案酷似一人在追赶太阳,被称为“夸父追日”石。
沿中轴线北行即到了诚心亭,诚心亭是通往“人文初祖”大殿的过厅。为表示对黄帝的虔诚,凡来祭祀谒拜黄帝的人来到此亭时,都要在此稍歇,以整理好自己的衣冠,置备祭祀的礼品。用虔诚之心拜谒伟大的始祖。
诚心亭之后便是碑亭,碑亭仍然是一个过厅。亭内立着四块石碑。西侧两块,前面一块是1937年国共两党共祭黄陵时,毛泽东亲笔题写的“祭黄帝陵文”手迹,字体汪洋姿肆,飘洒俊逸,雄健有力。后面一块是为题词碑,碑上刻着邓小平亲笔题写的“炎黄子孙”四个字。
东侧的两块石碑,前面一块是孙中山先生所作“黄帝赞”词,其碑上的书法虬劲飘逸,传达出谒祖的真诚和强烈的民族自豪感,令人肃然起敬。后面一块为蒋介石在1942年题写的“黄帝陵”三个字。
在庙的两侧碑廊内珍藏着历代帝王的御制祭文碑,还有近现代领袖名人的书法瑰宝。
碑亭西边立有香港特首董建华和澳门特首何厚铧手书的“香港回归纪念碑”和“澳门回归纪念碑”,碑石背面的碑铭,记述了香港、澳门被英国、葡萄牙占领的历史,也记载了中国恢复对香港、澳门行使主权的事实。为了纪念这具有历史意义的重大日子,香港、澳门各界人士共议立碑勒石告慰始祖轩辕黄帝,并昭示后人。
在古柏的绿荫里有一块巨大的石头,这是一块传自汉代的“黄帝脚印”石,它出士于黄陵县东南的周家洼村,传说这里曾经是“黄帝黄城巽宫”。整块石头约一平方米,青石面上镌刻有黄帝的一双脚印,这个脚印非常大,长0.62米,深约2厘米。
从碑亭出来,就到了中院,这里生长着一棵奇特的古柏,被称为“汉武挂甲柏”,也称为“将军柏”。相传在西汉元封元年,汉武帝刘彻率师征伐朔方,威震匈奴,再返回长安途中特意到黄帝陵祭拜时,将盔甲挂在了这棵柏树上,柏树上就留下斑斑痕迹,密布纵横,后人称此树为汉武挂甲柏。
轩辕庙人文初祖大殿是祭祀轩辕黄帝的正殿,也是整个庙院的主体建筑,座落在庙院最北边。大殿屋顶为歇山顶,雕透花脊,屋面由灰布板与筒瓦相扣覆盖,檐部施勾头滴水,屋檐下均有斗拱,建筑精致华丽,绚烂无比。
轩辕殿坐落在3层石台之上,整个殿堂全是用石材建成,是国内罕见的典型的石垒殿堂建筑。轩辕殿呈正方形,东南西北四面各有十根巨大的汉白玉石柱支撑起的轩辕殿,显得规模宏伟、庄严圣洁,这是国家祭祀轩辕黄帝的正式场所。
大殿的正中耸立着轩辕黄帝巨型浮雕,浮雕与人文初祖大殿内的轩辕黄帝像一样。据说这座浮雕从不同角度看,其喻意皆有不同。西侧仰视,黄帝坚毅刚强,似在率领先民奋斗创业。正面仰视,黄帝慈祥亲切、意境高远。东侧仰视,黄帝则欣慰自信,似在注视着神州大地。浮雕背后雕刻着《史记·五帝本纪》,记载着汉代史学家司马迁对轩辕黄帝伟大功德的赞颂。
轩辕殿的设计非常独特,不仅四面没有墙壁,而且大殿的顶部中央有一圆形的空洞,从那圆形的空洞处可以看见湛蓝的天空,这是根据中国古老的哲学“天圆地方”原理设计的。天圆地方体现出人们的追求和希望。
在这天圆地方、圣洁肃穆、气势雄浑的轩辕殿中,我似乎能感觉到有一种神圣的归依感,那是一种回归桑梓地的亲切和朴实,那是一种让心灵之舟静泊故乡港湾的恬静和肃穆。当阳光从大殿的空洞处射下来时,迎着阳光向大殿上方那一方圆圆的蓝天望去,那蓝蓝的天空昭示着无限的神秘、无限的渺远、无限的深邃。此时,我能感悟到源远流长的五千年华夏文明,心中油然升起一股非常强烈的自豪感。
立身在轩辕殿前,天风浩浩荡荡而来,吹动了我的衣襟、吹乱了我的头发,也吹动着殿前广场两旁成排的金黄龙旗猎猎作响。阳光下,我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静,我似乎从中读出了先祖的一种精神,这种精神曾激励着无数华夏儿女奋勇前行。情不自禁间,我想起了刚才在诚心亭看到的孙中山为黄帝陵写的祭文:“中华开国五千年,神州轩辕千古传。创造指南车,平定蚩尤乱,世界闻名唯我先。”
敬览轩辕庙之后,我们乘车驶向桥山之巅,拜谒黄帝陵。桥山上漫山遍野到处是郁郁葱葱的古柏,苍劲古朴,仪态万千,给人以庄严肃穆之感。据说,桥山共有柏树8.2万棵,其中千年以上的古柏就有数万棵,这里是中国最大的古柏林,每一棵古树都高耸入云,每一棵古树都笔直向上,既体现了华夏文明的生生不息,而且象征着中华民族的勤劳、善良、勇敢、正直。
沿着古道拾阶而上,两侧古柏形态各异翠色长驻,将清寂的登陵古道掩映于翠柏造就的绿色之中。在距黄帝陵约200米的神道旁,一座明朝嘉靖年间的下马石悄然静立,上刻“文武百官至此下马”八个大字,令人肃然起敬。古时的谒祖祭陵者多骑马坐轿,行至此处均下马落轿,整理衣冠,恭行至陵前,以示对轩辕黄帝的敬意。
走过神道尽头,便步入陵园了。在距陵墓约50米处有一高约20多米的夯筑高台,这便是“汉武仙台”。据传,汉武帝刘彻北征朔方,回师祭祀轩辕黄帝时,令甲士修筑这座祈仙台。当时出征的十多万将士每人用战袍掬一袍土堆成了祈仙台。祈仙台有两条石砌曲径通向台顶,凡谒陵祭祖的人们皆要攀登仙台,叹桥山之壮观,发思古之幽情。
越过汉武仙台,穿过一座汉代风格的棂星门,便是香火缭绕的祭亭。祭亭建筑形式为歇山顶,飞檐翘角,气宇轩昂。在亭前置有香炉、供桌、祭器与各种供品,祭亭的中央立有一高大石碑,上刻郭沫若手书的“黄帝陵”。亭柱上有两幅楹联:“奠华夏宏大业基始祖恩德泽万世,树炎黄浩然正气民族精神炳千秋”;“中华国脉承龙脉,黄帝英魂壮民魂”。
由八根立柱支撑起的祭亭四角上系有风铃,微风起时风铃齐鸣,悦耳动听。缭绕的香烟从祭亭前摆放的香炉中飘出,渺渺不绝,令人不觉肃穆。黄帝陵是中华文明的象征,是普天下炎黄子孙的根,从古至今,每年的清明和重阳这里都要举行祭祀轩辕黄帝的大典,这里已成为海内外炎黄子孙追思先祖功德,抒发民族情感的重要场所。
祭亭后就是黄帝陵墓。据《竹书纪年》中记载:黄帝登仙,其臣左彻者,削木象黄帝,帅诸侯以朝之。历代君王均对黄帝陵墓加以保护,其基本面貌一直维持至今。黄帝陵前立有一块石碑,上书“桥山龙驭”四字,意为黄帝驭龙升天之处。传说轩辕黄帝110岁时,玉皇大帝派一条巨龙来这里接他上天,就在他乘上巨龙准备升天时,他的子民怕黄帝离他们而去,在慌乱中扯下了黄帝的一块衣襟、一只靴子、一把佩剑。黄帝走后,人们将这些遗物葬在了冢内。
在“桥山龙驭”石碑后面便是举世闻名的黄帝陵冢,坐北面南的黄帝陵冢是呈扁球状的封土冢,外围砌有八角形青砖花墙,象征八卦与黄帝统驭八方之意。黄帝陵因陵主为中华民族的人文初祖轩辕黄帝而名闻遐迩,1961年,国家确定黄帝陵为第一批全国文物重点保护单位,并将其列为古墓葬第一号,从此黄帝陵被誉为“天下第一陵”。
掩藏在千年古柏密林中的黄帝陵前香烟缭绕、仙乐飘飘,和周边的古柏一起弥漫出古朴、肃穆、凝重的气氛。凡来此的游人都心静如洗,忘却所有的杂念,怀着敬畏的心情,放缓脚步虔诚地绕陵冢一周,用心祭的方式寄托对这位中华民族的人文初祖的感恩。一心寻根的我,此时仿佛进入了中华文明的殿堂,心中竟升起一种庄严肃穆的感情,充满对先祖的崇敬和对民族文化的自豪。
离开黄帝陵返回,回首仰望巍巍桥山满山古柏神树,它的每一树干、枝条和疤痕、裂纹上,仿佛都记载着中华民族五千年来的历史沧桑,它向每一个中华儿女述说着华夏大地上古老的文明历史。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