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亲角色对儿童社会交往能力的影响(三)
(2010-06-17 10:22:58)
标签:
杂谈 |
前言
一.问题的提出
在传统社会中,父亲们通常将自己的角色界位为养家糊口的挣钱者,因此他们仅仅提供一种从道德和物质上支持家庭的角色,这种角色对于孩子来说是遥远的。也可以说,父亲不过是养儿育女的旁观者,较少参与育儿工作。
随着母亲渐渐走出家庭,从事全日制工作的社会变化,一种新的思潮开始冲击陈旧的父亲角色思想模式。今日的父亲,如果为孩子换尿布,不再成为滑稽可笑的事情。新的父亲形象,应当是与妻子一起参加生育培训班,在妻子分娩时陪伴左右,尤其是当妻子回到工作岗位以后主动分担育儿工作。于是父亲参与教养孩子不再是一个神话。统计表明,父亲与孩子相处的时间视不同的父亲而不同,有的父亲花时间多些,有的父亲则花时间少些。[1]但是,大多数报告显示,父亲与孩子相处的时间实在有限,而且远远低于母亲。这是不是就意味着父亲对孩子的影响也是有限的呢?其实不然,时间只是一个参照因子,问题不是父亲在孩子花多少时间,而是他持有怎样的父亲角色观念,他在场时与孩子一起干什么,他是否有意识地以某些举动来试图影响孩子。父亲参与的质量才是关键问题。
菲律宾大学临床儿童心理学家马·劳迪斯·卡丹曾说过:“一个社会交往能力低下的孩子比没有进过大学读书的孩子具有更大的缺陷。”儿童的社会交往能力会影响其同伴关系的形成,儿童期的问题行为会对成年以后的情绪和社会适应具有长期效应。反过来,童年期不利的社交地位也是儿童后期反社会行为的“指示器”[2]。除此之外,马来西亚心理学家玛利亚尼·默德教授也指出:孩子的社会交往能力直接影响到他的学习成绩,优胜的社会交往能力能够提高幼儿的认知能力、感知能力及身体体能的发展。
目前有关家庭因素和母亲教育对儿童社会交往能力影响的研究比较多,但有关父亲的作用问题,不仅理论上长期受到忽视,在家庭中,也没有得到相应的重视。究竟父亲是怎样定义自己在家庭中的地位,如何扮演父亲的角色关系,其教养方式和教育行为是否影响孩子的社会交往能力呢?本文将对此问题进行探讨,希望能引起社会对父亲教养孩子问题的关注。
二.研究综述
(一)父亲角色的定义及研究历史
角色一词,原指戏剧中演员扮演的剧中人物,后来被人们引用到生活中,用来比喻生活中某种类型的人物。而后逐渐被当作社会学的一个概念,定义为社会对某种特定身份的人所期待的行为。
父亲,是家庭生活中的一种身份,是有子女的男人。这种身份的获得的必要条件是有子女。目前,对父亲角色的定义还没有一个清晰和一致的界定。笼统的定义为:父亲角色指特定社会对父亲所期待(规定)的行为(职责)。[3]
根据社会背景可以将父亲角色的研究分为以下四个时期:
一、二战前——“父亲角色”的无研究时期。受传统观念及父亲自身的影响,父亲作为生儿育女的局外人,仅仅在生物角度起作用。这种传统的观念导致人们忽略对父亲角色的研究。
二、二战后到20世纪70年代——“父亲角色”的早期研究时期。二战以后,大批男性在战争中失去生命,西方社会开始关注 “父亲缺席”(即父亲在家庭中的缺失)。其结果让人意识到父母在教育中的不同作用。
三、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到20世纪90年代中期,很多学者除了研究“正常”或传统家庭系统中的父亲角色外,还关注“非正常”或非传统家庭系统中父亲角色的研究。例如父母分居或离婚家庭、再婚家庭等。父亲角色对孩子发展的意义受到了重视。
四、20世纪90年代末期至今,中西方学者对父亲角色开始新的定义:现代父亲不仅是一个只承担“养家糊口”的家庭成员,更是一个孩子发展不可或缺的“重要参与者”。
(二)父亲角色投入的理论模式
1.阿马托的理论模式
保罗·阿马托(Paul.Amtao)最早提出了 “父亲身份的资源定向模型”,将父亲能提供的三种资源分为“人力资本”、“社会资本”、“经济资本”。其中“人力资本”:涉及父母的能力、知识和个性等,简单地可以用父母所受的教育层次来界定。“社会资本”:附着在家庭成员之间以及家庭与邻居、社区等之间的关系上,对于维护和促进孩子认知、情感和社会性发展有积极意义。例如,父母之间在解决矛盾时能相互沟通、协商,如能为孩子树立良好的榜样,这不仅会影响孩子处理与同伴的关系,也会影响到孩子将来处理自己家庭的关系。“经济资本”既指父母的经济收入(现金的与实物的)。
2.费纳克斯的理论模式
根据阿马托的理论,德国学者费纳克斯(W.E.Fthenaiks)于1949年开始了 “父亲研究”和 “家庭研究”。他在“父亲应该承担什么样的责任,发挥什么样的作用”的有关问卷调查中得到了四种回答:
(1)养家作用(赚钱养家,争取一个稳定的工作和稳定的收入);
(2)工具作用(对孩子进行认知和全面发展的教育,并了解孩子的发展);
(3)社会作用(对孩子的成长保持一种开放接纳的态度,并提供必要的帮助);
(4)把自己的事业放在孩子的利益之后(如在孩子出生后的一段时间暂时放弃自己的职业)。
该调查表明:现代社会大多数人都认为父亲的“社会作用”最重要,排在第二位的是“养家作用”,而“把自己的事业放在孩子的利益之后”不仅被大多数成人拒绝,也被男性少年拒绝。根据以上四种类型,可以把父亲角色归纳为两种类型:教育者型(社会作用和工具作用),养家型(养家作用)。“教育者型”的父亲有更多的内在生活目标,如追求幸福而稳定的婚姻生活,希望有更多的好朋友等;而“养家型”的父亲则有更多的外在生活目标,如追求职业的成功和较好的收入。但随着年龄的增长,父亲会越来越趋向于把自己的事业放在孩子的利益之后。
费纳克斯在研究中指出,一个人的“父亲角色”意识与他在小时候感受到的父亲行为有关,如果他小时候感受到父亲很爱他,很少惩罚他,则他更认同父亲是“教育者”的角色。不仅如此,一个人的“父亲角色”意识还与自己与父亲现有的关系有很大联系。具体地说,自己与父亲现有关系很差的成年男子通常会以对“社会作用”的高度重视来做补尝。费纳克斯的研究还表明,随着社会文明的进一步发展,现在大多数父母都主张平等分担家务及教育孩子的任务。不过,在现实中,通常只有一半家务或教育任务被平等分担,但父母共同负担的家务或教育任务越多,对孩子的发展越有利,而夫妻对自己的婚姻也越满意。[4]
3.Lamb的理论模式
Lamb和他同事的研究(1987)用三种模式概括了在儿童教养中可能出现的父亲投入的各种形式。
(1)相互性(interaction):父亲与儿童之间进行一对一的活动,如与儿童一起玩耍、喂儿童食物等;
(2)接近性(accessibility):父亲与儿童在生理和心理上的亲近,这对儿童身心发展方面是非常重要的;
(3)责任感(responsibility):父亲对儿童的健康和照料方面负有责任,如安排儿童的看护、知道儿童什么时候需要看儿科医生等。这方面不是必须要求父亲直接与儿童进行行为交流,当父亲正在做其它事情时,对儿童担心、焦虑等表现也是责任的体现。
4. Hawkins和Palkovitz的理论模式
Lamb等人(1978)的研究引起了Hawkins(1999)和Palkovitz (l997)等相关研究者的质疑。他们指出父亲投入是由多维度内容建构的,包括情感、认知、伦理以及可观察的行为,提倡重新扩展父亲投入的分类,将其分为15类:
(1)交流(communication)如谈话、倾听、表达爱意等;
(2)教育(teaching)如角色榜样、培训、培养兴趣和爱好等;
(3)监督(monitoring)如检查作业、了解儿童与谁交朋友;
(4)思想变化(thought processes)如焦虑、打算、希望等;
(5)短程活动(errands)如带儿童去一些地方、买一些必需品等活动;
(6)照顾(caregiving)如喂食物、洗澡、照料生病的孩子;
(7)与儿童相关的事件(child-related maintenance)如做饭、洗衣、修理;
(8)共同兴趣(shared interests)如与儿童一起读书、培养专长;
(9)可获得性(availability)如有效指导儿童注意或参与活动、有效的与儿童一起共度时光;
(10)计划(planning)如生日、假期、对自己未来的规划等;
(11)共同活动(shared activities)如逛商店、一起玩耍、一起工作;
(12)供养(providng)如衣、食、住、健康等;
(13)情感(affection)如接吻、拥抱、接触;
(14保护(protection)如监控儿童的安全、为儿童提供安全的家庭环境和活动;
(15)情绪支持(supporting emotionality)如鼓励儿童、培养兴趣。
这些研究强调父亲投入的多维度特征,即对子女认知和情感培养的整合,这些方面是对Lamb等人(1987)所提出模式的有益补充。[5][6]
(三)国内外有关父亲对儿童影响的调查
1.父亲的教养方式对儿童社会交往能力的影响
鼓励儿童成就和独立的教养方式是父爱最为直接的表现形式。男性一般都比较容易适应新的环境,无论说话语气、办事风格与女性不一样,同时也能造就或强化儿童的外向性格,有助于孩子积累社交经验和社交技巧,为日后提高社会适应能力,健全人格打下良好的基础。与父亲生活时间长、受父亲影响多的孩子,容易继承父亲的基因品质:独立、自信、大度、开朗、自尊心强、喜欢交往、更社会化,更幽默诙谐。
心理学家麦克·阂尼的调查显示:一天与父亲接触不少于2小时的孩子,比起那些一星期内接触不到6小时的孩子,人际关系更融洽,能参与的活动风格更开放活波,并具有进取精神及冒险性,更宽容洒脱,有利于孩子在社会交往中发挥他们的主动性。
2.父亲的游戏风格对儿童社会交往能力的影响
父亲角色理论认为:父亲在儿童成长中最基本的角色是作为一个玩伴,父亲的主要抚养行为是与儿童游戏。Lamb(2000)研究表明:儿童与母亲的关系主要建立在母亲的抚养和敏感之上,儿童与父亲的关系更多建立在活跃的游戏中。父亲大多喜欢和孩子一起玩运动性、技术性、智能性较强的游戏,并以其固有的男性特征,如坚毅、深沉、果断、独立性、进取性、合作性等影响儿童,而且与父亲的游戏中总有更多的力量体现和鼓励孩子独立进行探索的活动,成功的探索经验又会使他们信心大增,面对陌生环境或困难时表现出勇气。父亲那种有力度又具男性风格的游戏方式和爱抚方式对孩子有一种特殊的吸引力,因此,父亲与儿童游戏的作用不能被母亲行为所代替。有研究表明,经常与父亲接触玩耍的孩子更多的表现出勇敢、合作、有主见、意志坚强等良好的人格品质,有更高的生命激情。[7]
3.父亲的榜样行为对儿童社会交往能力的影响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个榜样。传统的社会学习理论强调父亲作为儿子的道德传输者的重要性,Hoffman研究发现:缺乏父爱的男孩在内部道德判断、接受批评、道德价值和规则上的得分较低。Cynthia等对少年犯的研究发现,在父亲缺失家庭中儿童面临高犯罪的风险,而且在母亲和继父存在的家庭中儿童犯罪率最高。Spivack在2001年的一项对儿童人际交往能力的研究中发现,父亲缺失家庭中的儿童在现实生活中的人际交往能力欠缺。[8]这些研究结果都体现了父亲在儿童健康成长中的作用,父亲在家中是儿童理性的榜样,是子女社会行为和品性的塑造者,是社会行为规范、道德、价值理念的直接示教者,并且这种作用是不能被继父所替代的。
例如,父亲越是对儿童采用惩罚和专制的手段,儿童在社会交往过程中就会表现出较少的亲社会行为;而父亲采用宽容、知错就改的处事态度,那么儿童就学会正面的榜样行为,形成良好的社会交往关系。
据海兹曼等人的报告表明:缺乏父爱的少年儿童情感障碍尤为突出,普遍存在焦虑、自尊心低下与自制力弱等缺陷,并有攻击性行为,甚至成人后,会有许多不良生活习惯。美国专家用30项社会行为指标对生活在没有父亲的家庭的儿童进行调查,也得出了类似结论。他们发现这类儿童抑郁、孤独、任性与依赖行为等较为普遍,称之为“缺乏父爱综合症”。
我国教育学和心理学专家对北京、山东、江苏、广西与新疆5省市区2100多名在校中小学生性格行为特征问卷调查分析后,认为“父亲的文化素质对子女的自制力、思维灵活性产生影响。”据资料显示,对1991年中国奥林匹克竞赛选手家庭环境进行调查,82名选手中,43.9%认为受到父亲的影响,29.3%认为是受了母亲的影响,其中父亲大专以上学历的占63.4%,父亲的聪明才智、良好的心理素质对孩子的影响力是巨大的[9]。另外,李丹等人(2004)的研究结果显示:父亲的教养方式对孩子的同伴交往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