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培养孩子良好行为习惯的10条建议

(2010-03-29 11:41:40)
标签:

杂谈

在上一篇博文中,我谈了培养孩子良好行为习惯的重要性,那么,怎样培养孩子良好的行为习惯呢?在此提出以下10条建议,供家长们参考。

  1、习惯培养要从小抓起。

  培养习惯的最佳时期在什么时候?在幼儿阶段和小学阶段。儿童学者告诉我们凡人生所需之重要习惯、倾向、态度多半可以在六岁以前培养成功。换句话说,六岁以前是人格陶冶最重要的时期。

  在幼儿阶段家长要特别重视孩子的生活习惯的培养。比如:按时起床,自己穿衣,自己洗脸、刷牙,吃饭不掉饭,做事不磨蹭、动作要快等等。在小学阶段,则要尽可能多地养成好的学习习惯。比如:做完作业自己检查,不会的字自己查字典,按时学习,写完作业后自己整理好书包,在外面要留心观察。

  孩子越小,可塑性越强,越容易塑造。所以孩子的好习惯要尽早培养,不要等到孩子年龄大了,已经养成了许多不良习惯了,再想着去改变,那就晚了。越小的孩子的行为越应该管束和规范,对越小的孩子的无理的行为越不能迁就。如果在孩子幼年时期父母就不能制服孩子的对抗行为,那么孩子以后的每一次对抗,父母都不会获胜;家长还要尽量避免在青春期强迫孩子纠正不良习惯。假如父母无法让一个5岁的孩子拾起他的玩具,那么就不可能在孩子具有逆反心理的青春期进行任何有效的管教。

  2、家庭成员要遵守同一规则。

  家庭里要有一些全家人共同遵守的规范,这对孩子好习惯的养成有很大影响。比如说,妈妈让孩子每天睡觉前要刷牙,孩子说:“我爸爸就不刷,我也不刷。”妈妈说:“别理你爸,他那人,不讲卫生,他不会刷的,他不刷咱刷。”这就很难让孩子养成刷牙的习惯。

  再比如有的家庭饭后不刷碗,都堆在洗菜池里,等下一次做饭时再刷,有时一堆就是几天。这样的家庭里,家长还要孩子做到“今日事今日毕”,孩子肯定也难以做到。不信你观察观察。

  我提倡父母和孩子之间定一个契约性的东西,一家人互相监督,这实际上是把孩子作为行为习惯养成的主体,而不是靠别人来限制他、管制他,最终还是孩子自己形成自己的行为习惯。

  3、对孩子的要求要始终如一。

  比如孩子喜欢睡懒觉,你说,不行,你必须按时起床,孩子哭,你就打他屁股,硬把他拉起来。过了一个星期天,孩子又睡懒觉了,你起拉他,他又哭,这时你想,算了吧,睡就睡吧。有些坏习惯的矫正,或者好习惯的养成,不能孩子一拗劲就算了,要求要始终如一。

  4、对孩子的要求要用正面的说法。

  我们不少家长对孩子的要求方面喜欢说“不”,如不许拖拉、不许啰嗦……其实,我们不如用正向的说法,用提倡性的、倡导性的说法,而不用限制性的、制止新的说法。有的家长还喜欢用威胁性语言来吓唬孩子,如:你再不起床我就打断你的腿,你再挑食我就把你扔到山里喂老虎……这都是瞎说,毫无警示作用。你能把孩子扔到山里喂老虎吗?从小就这么吓唬他,等你真正想制止他某些行为的时候,你的话就一点作用也没有了

  5、多做塑造工作,少做改造工作。

  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呢?就是说要让孩子从小养成各种各样的习惯,我们在孩子还没形成习惯前,就要注意纠正和引导孩子多形成好习惯。这就是多“塑造”。因为这样容易。但有时一留神孩子形成了许多不良习惯,等家长意识到时,要想改,这就难了许多,这就是“改造”。

  6、利用孩子的欲望来诱导孩子形成好习惯。

  比如:孩子做作业总是拖拖拉拉半天做不完,10分钟的作业儿子可以边玩边写磨蹭一个小时。催促一下写一点,不催促就又玩别的东西去了。这时,你就对儿子说:

  “儿子,快写作业,写完作业我就带你到下面去玩。”

  “儿子,快点,今天晚上带你到桥头公园去滑冰。”

  “儿子,赶快写完作业,今晚上爸爸陪你看一部好碟,叫《白色星球》,非常好看。”

  “儿子,快写作业,爸爸今晚上陪你下棋。”……

  由于兴趣的原因,儿子可能很高兴,赶快认真写作业,你也要兑现自己的诺言,儿子一写完作业,就带孩子玩。通过这个办法,一次、二次、三次……他可能快速认真完成作业的良好行为得到不断地重复,最终会形成快速高效完成作业的良好习惯。

  再如,儿子老是晚睡晚起。有时到了晚上10点都不肯睡觉,早上又起不来。你就可以对儿子说:“儿子,你不是想打羽毛球吗?说实话,下午我实在抽不出时间陪你打球,你要真想打球,早上我可以陪你打球。”

  由于儿子急于打羽毛球,儿子晚上可能睡觉早一点,第二天早上,你就高喊:“儿子,起床喽,打球去喽”。由于兴趣的驱使,儿子可能一骨碌从床上爬起来,高高兴兴跟你打球去了。就这样,打一段时间的球,儿子晚睡晚起的坏习惯可能就改掉了。

  “行为乃发自我们的基本欲望。”“天底下只有一个方法可以影响他人,就是提出他们的需要。”卡耐基的话有道理。

  在现实生活中,没有谁会愿意被硬性教育。如果父母动辄把孩子拉到身边,对孩子说:“来,我得教育教育你。你应该好好学习、好好吃饭、好好……”孩子肯定会烦的。

  案例1:

  女儿六年级了,特别喜欢上网。但父母严加限制,每周只允许上网1小时。除了上网,做别的事情都特别拖拉。天天晚上做作业拖时间,能拖到11点;洗脸拖时间,一个脸得洗一个小时。爸爸天天催,女儿天天拖。

  于是,妈妈跟女儿签订了一个君子协议:女儿必须保证每天晚上9点前做完作业、洗完脚,躺床上睡觉。女儿若能坚持一周,妈妈就允许女儿每周增加上网时间1个小时;女儿若能坚持两周,妈妈就允许女儿每周增加上网时间2个小时。女儿若晚上睡觉超过9点,每超过一次,妈妈就减少女儿上网时间20分钟。协议写好后,妈妈和女儿都签上自己的名字,写上日期,每人保存一份。

  协议生效以后,女儿一反常态,再不拖拖拉拉。每天晚上把饭前饭后的时间都用于做作业,一般在将近9点时就做完了。女儿每天晚上一看还有5分钟,就赶紧洗脸,4分钟洗完脸,就抓紧钻被窝了。一钻被窝就喊她妈:“妈妈,你看,还有一分钟呢,我可睡下了。”

  女儿每天都在9点前喊妈妈来“检查验收”一次,天天这样。妈妈也严格执行协议,每周在星期天兑现女儿的上网时间。这样坚持了四五周,女儿拖拉的习惯基本上改变了。

  孩子其实很简单,他做事情是凭一种欲望,家长完全可以通过满足他的看似没有道理的欲望,来强化他的优良习惯,改变他的不良习惯。你别跟他讲那么多大道理。大人现在都烦讲大道理,孩子能不烦吗?所以你跟他讲大道理没用。譬如他想让家长给他买一个游戏光盘,这让家长觉得是很无理的要求:不考虑着把功课做好了,玩什么游戏?但是家长可以把孩子的这种欲望和养成好习惯、改变坏习惯联系起来:你能做到早上7点按时起床早读,我就给你买游戏盘。这对于孩子和家长都是可以做到的。然后他就可能会为了这个欲望去克制自己,从而养成早读的好习惯。

  7、用比赛的办法促使孩子形成好习惯。

  日常的一些行为习惯,洗脸、刷牙、洗脚等,对于大人来说,很容易完成,孩子就不同了,他做事往往是觉得好玩才愿意做,一件做过了他就觉得不好玩了,就不肯再做了。这时候家长就得想办法让孩子坚持下去,让行为成为习惯。有位母亲做得很好,她采取和孩子比赛的办法。孩子参赛的项目是洗脸、刷牙、穿衣、洗脚、搬座,妈妈的参赛项目是早晨跑步、晚上健身、坚持写日记、认真学习、不发脾气、每天给孩子讲故事。谁做到了就在评比拦里贴上一朵小红花。起初,孩子为了多得几朵小红花,就努力去做每一件事。但时间长了,一些好习惯也就养成了。一个月后,孩子不洗脚就不肯睡觉。

  当然,还要允许孩子有反复。孩子毕竟是孩子,要站在同龄人的角度去跟他比较,有时家长可以故意做的差一点以激起孩子超越别人的信心,有时有意多得几朵小红花,鼓励他去竞争,让他超过你。一段时间以后,有些习惯养成了,就要在原来的基础上增加一些新的内容,如:把自己的东西收拾整齐、别人说话不插嘴、按时起床、按时睡觉等,这样反复进行,旷日持久地坚持下去,一个又一个良好的习惯就形成了。

  比赛初期,可以一周一评比,中期可以两周一评比,后期可以一月一评比,这样坚持三两年,孩子的好习惯就养成了。例如,客人来了,知道去搬凳子、让座、倒茶、问好。

  所以,家长跟孩子站在同一起跑线上与孩子比赛,是一种行之有效地帮助孩子养成良好习惯的好方法。

  8、用“连续性”建立好习惯,用“中断性”矫正坏习惯。

  在培养一个好习惯的过程中要保持训练的连续性。尽量做到天天坚持,中间尽量不要断开。比如:你想培养孩子看课外书的习惯,那就要做到让孩子每天都看一会儿,这样久而久之,这个孩子看书的习惯就出来了。但是有些父母不是这样,在这个过程中,总是三天打鱼,两天晒网。今天忙起来了,就不让孩子看了,明天带孩子出去玩了,又不看了,或者过两天又有个什么事,又没让孩子看,所以这个习惯就很难养成。再比如:孩子小时,父母坚持不喂饭,让孩子自己吃,孩子的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