奢华年代的见证——亚马逊大剧院

标签:
玛瑙斯歌剧剧院橡胶热奢华亚马逊巴西旅游 |
分类: 亚马逊 |

曾经有个作家这么描述19世纪橡胶热时的玛瑙斯——"If one rubber baron bought a vast yacht, another would install a tame lion in his villa, and a third would water his horse on champagne."
这话足以说明了这个城市的人们当年是如何挥霍金钱的。
如今是二十一世纪,那个穷奢极侈的富豪们已经变成了土壤,而位于玛瑙斯市中心的亚马逊大剧院Amazon Theatre仍然挺立,成为了这个城市曾经奢华的见证。

从侧面抬头仰视,栩栩如生的大天使像在呼风唤雨,召来了满天密布的乌云,盖在歌特式教堂那象要刺穿天空的尖顶上,似乎在告诫凡人——神灵无处不在。

亚马逊大剧院广场,中间女神雕像下的四只船分别来自四个洲,亚洲、美洲、非洲和欧洲。

亚马逊大剧院是仿照巴黎歌剧院在1896年建成的,耗资1000万美元,注,是十九世纪的一千万美元。
所有建材都从欧洲运来,可以说,这是一座用钱砸出来的剧院。
我在听说了这些数据时总是担忧它会处处体现着暴发户的铜臭气息,但一脚踏在入口处那柔软的红色地毯上时,我的担忧像落地声被地毯吸去般被它的精致和高贵化解了。

这是亚马逊大剧院的剧场,白色的大理石来自意大利,铁柱来自英格兰,磨光的原木来自法国。
精致、华丽、昂贵的阵容令所有游客不得不噤声,仰头欣赏。

剧院拥有七百零一个天鹅绒座椅,每张椅子下面都有通风口设计,以起到天然空调的作用。
我在椅子上面静坐了一会儿,感觉确实非常柔软舒适。

剧院拥有一百九十八盏从法国运来的水晶吊灯。
不知道我有没有听错,在我印象中,总觉得所见的水晶吊灯到处都是,不止这个数。

这是二楼的豪华包厢。
在西方电影中,贵族们总是高高地坐在这里,优雅地举着单孔望远镜看剧台上的表演。
而总有人掀开这些鲜红色的天鹅绒布帘,凑在那些衣香鬓影的耳边私语,属于上流社会的悲剧或是喜剧就此开始或是延续......

俯瞰全场,舞台上的幕布图案描绘的是黑河和白河在玛瑙斯的汇聚。

大理石柱上悬挂着二十二个面具,代表世界上22位重要的戏剧家和音乐大师,如莎士比亚、莫力雷和贝多芬等等。


尽管无数盏水晶灯令剧院金碧辉煌,但我的卡片机想要拍清楚景色还是非常困难,所以我不停地使用“强化弱光拍摄”,这种模式拍照需要时间长,也要手稳。
所以出现了这样一张照片,手舞足蹈地解说中动来动去的帅哥导游化成了一阵幻影,而屏着气欣赏剧院穹顶的来自芬兰的黄裙MM则很清晰。真有意思。

剧院里有一个专用于举行舞会的贵宾厅,里面陈设许多珍贵的艺术品。
听说特制地板由一万二千块原木拼砌而成,完全不需要用钉子或黏胶固定。
这个贵宾厅是长方形的,两边墙壁相对位置都挂着一面镜子,水晶吊灯在两面镜子里重叠成行,便整个舞厅显得如长廊般幽深。

灯光被无限地重映幻化,像是醉人的香槟和优雅的舞蹈给人的美妙错觉。

这个舞厅最神奇的设计就是穹顶绘画上的这位女神,在导游的指导下,我仰头看着她同时从舞厅的一头走到另一头,发现她的脸一直向着我,目光也一直注视着我。

舞厅旁边是剧院的历史物品展馆,里面有一双残旧的芭蕾舞鞋,导游说这是一个著名的芭蕾舞演员留下的,她人生的最后一场演出就是亚马逊大剧院。

这是由乐高积木拼成了的亚马逊大剧院。
相信任何一个人看到亚马逊大剧院的全景都会对那个五彩的屋顶感觉到不解,风格完全不搭,就像穿着旗袍的美女戴了顶新疆小帽般别扭。
且这个圆顶造价奢华,由三万六千块从英国运来的琉璃瓦组成。如此突兀地搭在上面,真是有些匪夷所思。
导游的解释是原来屋顶原来有别的设计,但所需材料太多,由两艘轮船分别运送,其中一艘船遭遇海难沉了。而巴西人秉着不计较的乐观天性,便凑合着把一半的材料搭了这个怪异的圆顶,也算是发扬了巴西包容万物的精神。

雕花铁栏上的亚马逊大剧院缩写TA,看着竟然有点像中国的“本”字。

参观结束后,天已经晴了,来张夕阳返照下的亚马逊大剧院。

前一篇:玛瑙斯鱼市和香蕉市场
后一篇:在巴西圣保罗过中国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