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只有一个地球》成长纪实
于是,从我的《只有一个地球》诞生的那一刻起,她就像一条小溪,从我生命的心泉中汩汩地溢出。她无法知道去路是坎坷还是平坦,明天是风雨还是响晴?是痛苦的降临,还是其乐也融融?但她的天性却是一径地向前流淌。砂石磨出了她的清澈,沟壑磨出了她的激越,堤坝磨出了她的汹涌,峡谷磨出了她的奔腾。既然“青山遮不住”,还有什么能够阻挡她的呢?不管是曲曲折折,还是平平庸庸,她终归摆脱不了流入大海的宿命。
于是,我的《只有一个地球》就有了这样的成长轨迹和生命节律:
1
起——孤帆一片日边来
我创作《只有一个地球》动念于2003年3月30日。那时,我正在西安讲课,遇到了江苏海门实验小学的周益民老师。周老师是一位质朴真诚、才情四溢的青年教师,他在西安上了《只有一个地球》,可惜我无缘聆听。晚上,周老师拿了他整理好的课堂实录请我指点。我看完这一课的实录,不禁惊诧于他对文本独特而细腻的对话。在旁人眼中,地球本是一个纯粹的星球,没有生命,没有感情。就在那一刻,我产生了创作《只有一个地球》的冲动。2003年4月4日,是我祖母的百年诞辰。回到老家做完祭祀,我就一个人在昏暗的灯光下开始了《只有一个地球》的创作。身边除了《只有一个地球》这篇课文,没有其它任何资料。但我的创作状态却出奇得好,冥冥之中如有神助。到子夜时分,在一片如潮的蛙声中,《只有一个地球》在我的笔下诞生了。也许,这是我献给祖母的最好的一柱心香吧!
这个版本的《只有一个地球》,大体思路如下:
第一课时
一、创设问题情境
讲述《时代周刊》评选“年度新闻人物”的故事,然后导入本课教学。
二、初步感受课文内容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读后畅谈自己的心情。
三、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引导学生初步读悟写地球资源的两段话和写人类别无去处的两段话,然后借助课文的最后
一段来归纳课文的主要内容。
四、回归课文整体
引导学生将课文的最后一段跟课文的内容、课文的结构、《时代周刊》评选地球为新闻人物
等联系起来,说说自己的发现。
第二课时
(课件呈现“地球”图片。)
师:同学们,这就是我们的地球,这就是人类的母亲。是她,无私地养育着我们;是她,精心地保护着我们。曾经,我们的地球母亲是那样的美丽壮观;曾经,我们的地球母亲是那样的和蔼可亲。但是今天,就在今天,就在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今天,就在人类生活日益富足的今天,我们的地球母亲却止不住发出了悲惨的哭声。这哭声,是从课文的什么地方传来的呢?
二、品读重点语段
1、从倾听地球母亲哭诉的角度切入,补充《地球上的一天》,引导学生品读第4自然段。
2、从倾听地球母亲哭诉的角度切入,补充《生物圈2号》,引导学生品读第8自然段。
三、倾诉读后感
从向母亲诉说的角度切入,引导学生写话并朗读。(播放满文军的《懂你》)
四、点题结课
2003年4月10日,温州苍南,我的《只有一个地球》首次登台亮相。课后我做了如下反思:
1、将与地球的对话转换成与母亲的对话,这个对话角度是新颖的、独特的,为一般的老师所想不到。当然,这一点是深受周益民老师影响的,并非自己的原始发现。我以为,阅读教学中的对话,基础在教师与文本的对话。倘若教师与文本的对话能够“见人所之未见,发人所之未发”,那课的成功就有了一半的根基。
2、以感情为主线构筑对话的流程,避免了常识课的嫌疑。文本中的有关地球环保的知识点成了培植、激荡、融化学生感情的支撑点,课有了活的气韵和美的意境。同时我又体悟到,语文课中“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这三维目标的融合,感情是一个不错的平台。许多课文,知识是浸润着感情的知识,过程是流淌着感情的过程,能力因了感情才有动力,方法因了感情才有灵性。如此一来,感情就成了一个场,融入其中的有知识、有能力、有过程、有方法,当然更有态度和价值观。
3、补充的两个课外资料典型而具有震撼力,她们既是一种对文本的拓展,又反哺了对文本的感悟。这在拓展阅读的理论上,是一种具有原创意义的概括。从某种角度看,拓展阅读是基于文本、为了文本的,拓的是文本深藏着的意蕴,展的是文本包裹着的内涵。
4、遗憾的是,这个版本对课文的感悟缺乏层层剥笋似的深入,必要的咬文嚼字、字斟句酌因为缺乏点的开掘而显得浮华、浅薄。语文意识、语文味道反而被知性的拓展和感性的激荡给稀释了。
2
承——桃花潭水深千尺
第二版的《只有一个地球》,在经过灵魂的涅槃之后,就这样悄然再生了。我在想,语文味是怎样烹调出来的呢?烹调语文味的油盐酱醋又是些怎样的佐料呢?诵读应该是的,品词应该是的,写话也应该是的。第一版的《只有一个地球》,诵读占了它足够的份量,写话也有了它恰当的位置,缺的恐怕就是品词了。
品哪些词?为什么要品这些词?
品词的什么?
怎么引导学生去品好这些词?
品词与感情这条主线怎样融合起来?
品词与知性的拓展怎样结合起来?
品词能否使对课文的感悟层层深入?
思考是痛苦的,否定自我是痛苦的。此时的我,面对着《只有一个地球》,“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而心里却“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品词”的问题一直萦绕着我,像一群嗡嗡闹转的蜜蜂,又像一个个深不见底的漩涡。这样煎熬着达数月之久。直到2003年的9月18日,在我完成了户外语文综合性学习课《相约拱宸桥》的电视直播之后,思考的触角才真正钻入了词的沙滩,并终于挖出了一个个五光十色、形态各异的词的贝壳。
第二版的《只有一个地球》,大体思路如下:
第一课时
一、创设问题情境
讲述《时代周刊》评选“年度新闻人物”的故事,然后导入本课教学。
二、初步感受课文内容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读后畅谈自己的心情。
三、品读1-4自然段
1、用反诘法引导学生品读“很小很小”。(跟茫茫宇宙比、跟浩浩大海比、跟芸芸众生比)
2、品读“生态灾难”。说说你知道的生态灾难,想像你看到的画面,补充《地球上的一天》。
3、品读“不加节制”。由这个词你联想到了哪些词?
四、读悟课文最后一段
1、面对生态灾难,作者是怎样呼吁的?(读最后一段)
2、面对生态灾难,《时代周刊》是怎样呼吁的?(读最后一段)
3、面对生态灾难,我们又该做怎样的呼吁呢?(读最后一段)
第二课时
一、创设想像情境
(课件呈现“地球”图片。)
师:同学们,这就是我们的地球,这就是人类的母亲。是她,无私地养育着我们;是她,精心地保护着我们。曾经,我们的地球母亲是那样的美丽壮观;曾经,我们的地球母亲是那样的和蔼可亲。但是今天
,就在今天,就在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今天,就在人类生活日益富足的今天,我们的地球母亲却止不住发出了悲惨的哭声。这哭声,是从课文的什么地方传来的呢?
二、品读5-8自然段段
1、品读“四十万亿公里”。猜想:时速为一万公里的宇宙飞船要飞多久?
2、品读“移民基地”。补充《生物圈2号》(播放课件)
三、再次读悟课文最后一段
1、面对生态灾难,作者是怎样呼吁的?(读最后一段)
2、面对生态灾难,《时代周刊》是怎样呼吁的?(读最后一段)
3、面对生态灾难,我们又该做怎样的呼吁呢?(读最后一段)
四、倾诉读后感
从向母亲诉说的角度切入,引导学生写话并朗读。(播放满文军的《懂你》)
地球!我亲爱的母亲:
2003年9月21日,台州临海,第二版的《只有一个地球》粉墨登场。课后我做了如下反思:
1、咬文嚼字、浓墨重彩的处理,终于烹制出一堂语文味十足的课来。单就“生态灾难”这一看似貌不惊人的词语,就大有点石成金的味道。“生态灾难”一词,实在是一汪深及千尺的桃花潭水,平平淡淡的四个字,却写尽了《只有一个地球》的全部忧患和震撼。但如果不加品味,其中的信息、形象、情感、意蕴是难以生成的。怎么品?一是调取积累以丰厚信息,让学生说说自己了解的某种生态灾难;二是展开想像以彰显形象,让学生说说随着生态灾难的降临,你仿佛看到了怎样的画面、怎样的情景;三是拓展背景以激荡感情,通过教师声情并茂地朗读每天发生在地球上的污染数据,激起学生的情感共鸣;四是奇特联想以敏化语感,让学生说说现在读着“生态灾难”四个字,它们仿佛变成了什么。正是字词句篇,将语文和人文牢牢地粘在了一起。
2、对地球、对人类的忧患和珍爱之情依然让人荡气回肠。感情依然是那样鲜明、那样执着地成为第二版《只有一个地球》中最亮丽的一道风景线。有所不同的是,这一版的感情更深地植根于语文这片广袤而肥沃的原野上。学生的感情是在品味和咀嚼文本的重点词句后油然而生的,不架空、不做作、不浅薄、不浮华。而教师充满着强烈的抒情色彩的话语风格,也为课堂上诗化情感场的营构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架。
3、相比第一版的《只有一个地球》,第二版对1-8自然段的处理,采用了相对集中、层层深入的板块策略,避免了第一版由于分散感悟、螺旋递进带来的不必要的重复和烦琐。而对课文最后一段的感悟,则采用了一唱三叹、螺旋上升的复沓回环结构,大有“余音绕梁、三日不绝”的课堂韵致。
4、问题呢?我茫然四顾,却只见“竹影扫地尘不动,月穿潭底水无痕”。等着瞧吧!
3
转——惊风乱飐芙蓉水
转的机缘终于来了!2003年10月11日,我在广东番禺讲课,遇到了上海师大的吴立岗教授。在上午的学术报告中,吴教授谈到了“阅读教学中质疑问难和感悟积累的关系”问题。他的基本观点是:
1、要辩证地理解感悟和质疑的关系。
2、一定要在阅读教学中腾出时间让学生质疑问难。
3、感悟和质疑的安排,要因文而异、灵活处理。
4、要教给学生质疑的方法。
第二版《只有一个地球》的问题就这样被我发现了,正所谓“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工夫”。
悟则有余、疑却不足,正是大问题所在。两个课时,纯而又纯的感悟,看似通达、实则平庸。我猛然想起了清人唐彪的话:“凡理不疑必不过悟,唯疑而后悟也。小疑则小悟,大疑则大悟。故学者非悟之难,乃疑之难也。”学生在课堂上能主动质疑,不正是一种“惊风乱飐芙蓉水”的课堂审美意象吗?它们溅起的是一圈圈思考的涟漪、是一叠叠好奇的波纹、是一朵朵才情的浪花。说来惭愧,我自1998年出道以来,大大小小上过500多节公开课,却从未上过质疑型的语文课。对感悟型的语文课可谓驾轻就熟、游刃有余,但也大有“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的感喟了。我突然产生了试一试质疑型语文课的冲动。说不上为什么,也许是静极思动、物极必反吧?第三版的《只有一个地球》,就这样被催生了:
第一课时
一、创设问题情境
讲述《时代周刊》评选“年度新闻人物”的故事,然后导入本课教学。
二、初步感受课文内容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读后畅谈自己的心情。
三、深入感悟课文内容
1、学生自由读课文,划出带给你这种心情的文字。
2、组织交流,根据学生的发言,随机抓住下列几点引导学生深入感悟:
①人类活动的范围就很小很小了。
②但是,如果不加节制地开采,地球上的矿产资源必将越来越少。
③造成了一系列生态灾难,给人类生存带来了严重的威胁。
四、读悟课文最后一段
1、面对生态灾难,作者是怎样呼吁的?(读最后一段)
2、面对生态灾难,《时代周刊》是怎样呼吁的?(读最后一段)
3、面对生态灾难,我们又该做怎样的呼吁呢?(读最后一段)
第二课时
古人说过:读书贵在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无疑则不进。读书,一定要学会主
动提出问题,自主解决问题。但是,也不是随便什么问题都有意义。读书的时候,一定要
注意两点:一、一定要提真实的问题;二、一定要提自己确实难以一下子解决的问题。
二、引导学生自主质疑
学生默读课文,发现并提出问题。(限6次提问。)估计学生的问题有:
▲为什么说地球是人类的母亲、生命的摇篮?
▲为什么说地球像一叶扁舟?
▲为什么说地球是渺小的?
▲为什么要用很小很小来形容人类的活动范围?
▲
这样不是矛盾了吗?
▲到底是怎样的威胁呢?
▲40万亿公里之外有没有适合人类居住的第二个星球呢?
▲为什么说建造移民基地是遥远的事情?
▲为什么说地球太容易破碎了?
▲宇航员为什么会发出这样的感叹呢?
……
问题需要重点思考……
入感悟以下几点:
▲为什么说地球太容易破碎了?
▲为什么说地球是人类的母亲、生命的摇篮?
▲为什么人们要随意毁坏地球资源?
以上问题可以通过引导点拨,集中到对课文第四自然段的感悟上去:
1、读第四自然段,想像自己看到的画面。
2、补充《地球上的一天》。
从向母亲诉说的角度切入,引导学生写话并朗读。(播放班德瑞的《夜曲》)
地球!我亲爱的母亲:
你的孩子:
我的反思如下:
4
合——欸乃一声山水绿
文本来源自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