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古人用什么在玉笏上写字

(2011-12-29 17:38:13)
标签:

杂谈

分类: 学习

古人用什么在玉笏上写字?

 

这个疑问来自高桌小组  阿中 的一个帖  古人到底用什么在玉笏上写字呀

大家的讨论集中在以下两点:

1.是否是用毛笔写字?如果用毛笔写字,写字的姿势如何?是否能写得上?冬天毛笔冻住怎么办?
  如果是用毛笔写,那么在毛笔发明之前,用什么在笏上书写?
2.是否是在上面刻字?如果是刻字,工具是什么?

闲来无事,较了个真,如下:

笏( hù)
  古代大臣上朝拿着的手板,用玉、象牙或竹片制成,上面可以记事:朝(cháo)~。“京兆尹郑叔则,怫然曳~却立”。[1]古时候文武大臣朝见君王时,双手执笏以记录君命或旨意,亦可以将要对君王上奏的话记在笏板上,以防止遗忘。
   《礼记·玉藻》:“笏:天子以球玉,诸侯以象,大夫以鱼须文竹。”注:“球,美玉也。”
   《礼记》中记载“笏长2尺6寸,中宽3寸”,由于古代的尺寸和今天的尺寸不同,因此,2尺6寸要短于今天的2尺6寸。
    大唐武德四年以后,五品官以上执象牙笏,六品以下官员执竹木做的笏。大明规定五品以上的官员执象牙笏,五品以下不执笏;在中国道教中,朝板也是一种重要的法器。
    从满清开始,笏板就废弃不用了,因为满清国教是萨满教,胡虏迫害道教。

以上一段综合百度百科条目:
“笏”http://baike.baidu.com/view/186590.htm
“玉笏”http://baike.baidu.com/view/168328.htm


毛笔
   毛笔的起源可追溯到新石器时代。1980年陕西临潼姜寨村发掘一座距今5000多年的墓葬,出土文物中有毛笔书法作品(20张)凹形石砚、研杵、染色物和陶制水杯等。从彩陶的纹饰花纹可辨认出毛笔描绘的痕迹,证实了在五、六千年前,已有了毛笔或类似毛笔的笔。
    商代甲骨文中已出现笔的象形文字,形似手握笔的样子。
    在湖南长沙左家公山和河南信阳长台关两处战国楚墓里分别出土一支竹管毛笔,是目前发现最早的毛笔实物。湖南长沙出土的那支笔,竹杆粗0.4cm,杆长 18.5cm,笔头为兔箭毛制成,长2.5cm,笔头夹在劈开的竹杆头上,用丝线缠捆,外涂一层生漆。从其制作工艺和文物出土分布地区看,毛笔在战国时已被广泛使用。只是没有统一的名称。
    东汉许慎著《说文解字》中有“楚谓之聿,吴谓之不律,燕谓之拂”,“秦谓之笔,从聿从竹”的记载。
 
以上一段信息来自百度百科条目:
“毛笔” http://baike.baidu.com/view/16334.htm


《礼记》
     《礼记》是战国至秦汉年间儒家学者解释说明经书《仪礼》的文章选集,是一部儒家思想的资料汇编。又叫《小戴礼记》。与《周礼》.《仪礼》合称“三礼”。《礼记》的作者不止一人,写作时间也有先有后,其中多数篇章可能是孔子的七十二名高徒弟子及其学生们的作品,还兼收先秦的其它典籍。由西汉礼学家戴德和他的侄子戴圣编定。

以上一段信息来百度百科《礼记》条目:
http://baike.baidu.com/view/73645.htm


根据以上的信息,开始我的猜想:

对第一个讨论点:毛笔书写

    据已知的信息,毛笔在战国时期已广泛应用,笏板的应用最早的记录也在战国至秦汉时期。可以推测:毛笔的出现应早于笏板。
    在本月初的时候去看故宫的“兰亭特展”,特展中有这样一幅画:
http://s12/middle/657faef1tb537f55d9f5b&690

    此图片来自豆瓣活动相册: http://www.douban.com/event/photo/1230481174/

    从画中可以看到东晋时期王羲之写字的方式。(画名以及作者和成画年代有待请教后补充。已补充,见文后注释)
    据讲解的周娅老师介绍说,在纸发明以前,古代文人就是一手拿着竹简一手拿着毛笔写字。并非像是后世那样的铺在桌上书写。
    练过书法的人都了解写字需要悬腕,很多时候是需要站着书写。那么若是一手拿玉笏,一手写字,对于经常采用这样的书写方式的人,并不是很困难的事。
    至于材料,很好的胶磨出来的墨附着力很强,在玉或者象牙上面书写不成问题。书写之后,用水就可以擦拭干净以待下次使用,这很方便。
    关于冬天天冷毛笔会冻住的问题,我猜想,一方面,如果真的是需要,朝堂上预备热的墨汁是可能的。另外,根据以下的实验结果可以证明,在墨汁内加食盐,可以降低水的凝固点,这样的做法在北方农村写春联时曾有实践。
http://s6/bmiddle/657faef1tb537f7c8fe35&690



上图为不同浓度氯盐水溶液的凝固点对照表
实验结果来自百度文库:http://wenku.baidu.com/view/10f855b469dc5022aaea0003.html


关于第二个讨论点:刻字在笏上

     小时候自己刻过印章,那时没有专门的印章石料,我捡过装修工地的边角料,有大理石,花岗岩。还在家里的水磨石窗台上的小石头上刻过字。若是用利器想在玉笏或者象牙等材料上刻字,也是不难的事,想要再次用,磨掉这一层就可以了。
    只是若是刻字的话,一方面会有声音,另一方面也不利于迅速记录。
    此外,无论在古代还是现代,象牙和玉石都是稀有之物,加上中国古代的“卑宫室”的思想带动下,节俭应该是主导思想。不太可能这样的浪费这么好的材料。

综上所述

对比毛笔书写和刻字两个选择上,应用毛笔书写记录的可能性比较大。


就研究来说,百度百科等资料不够严谨,但大体上提供了一些用于思考的资料。
行文多有谬误,若有缘人能得见这些字,请多指教。

诶。。。现在写个博客都是ppt汇报体了。。。

------------------------------

再注:

兰亭特展中的画详细信息如下:

 《右军书扇图》卷,南宋,梁楷(传)绘,纸本,墨笔,纵27.9cm,横66.2cm。
  图绘王羲之为老妪书扇故事。本幅右边有梁楷题款,系后人添加,卷尾有元初赵由儁、张渊、钱良右、张世昌、石岩等人题跋,简笔人物的风格系仿自梁楷。
介绍来自故宫博物院兰亭特展页面:http://www.dpm.org.cn/shtml/117/@/117737.html

全图见:

http://shimage.dpm.org.cn/ggresearchnet/imageview.jsp?imageid=&imagepath=8831/2010/2798/img0008&lang=

 

另,感谢周娅老师补充资料如下:

《右军书扇图卷》著录与【石渠宝笈.续编】。记曰:“泼墨画王羲之题老妪扇事,款:梁楷。徐邦达先生鉴评...结论:。“此本大约是出于清初人复制”故归为“旧摹本“。宋李公麟作《写羲之书扇图》收录于《宣和画谱.卷七。”-----这是萧燕翼先生最近的讲座上的观点。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