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永安山兴国寺碑文

(2014-05-23 15:18:58)

                            重修中湖寺碑记

    兴国寺创自唐时,历五代宋元明以及国朝续有整茸。寺介南北湖之中,故曰中湖,高旷清幽,几视为洞天第一。溯湖之源,发于行麓,自西北西南两壑涌出,环抱寺门如双带然,其泉流清冽,绿竹丹枫,乃成一川之壮丽。不特此也!近湖居民无莫自得,引渠道流资灌汲,中湖之有禆于川中宝,非浅鲜湖之力欸!抑寺之灵欸!

灿于咸丰己未丁艰归籍,暇时偕乡之父老重游于斯,见嘉木修竹斩伐几尽,神祠梵宇亦痜圮不堪。询厥由来,知皆寺僧不法,以致废驰,余不禁恻然,日若兹名胜不久鞠为茂草矣!谁主东道而令摧残,至此其何以妥山水之灵也!商同绅耆禀官,将劣僧斥逐,复鸠工庀材,修补一新。又于月台左右添设迎熏、邀月两楼,以便游人登览。事竣将为刊石,计佥曰:“取材其难乎!”幸寺之西涧僅里许扪鲜认之,适有一石之奇,足称两碣之用,而且适值于兹莫为而致,余更感山水之有灵也!函饬王理其质以书斯役颠末。并择南湖寺僧名本安者来主持寺务,庶几,湖中竹树荣茂如初。俾后之人仰高山俯流水以时而赏玩焉!则地灵于以永护,人杰于以迭兴,岂吾川之厚幸也哉!是为记。

御敕通泰大夫赏戴花翎候选知府山东前代理临清直隶州署高唐州知州清平县知县崔灿

          ???

撰文率子        前······        捐银伍佰 拾两

        同知?

花翎山东          清东泰武临道卫荣光捐银伍拾两

花翎山东即补道                张文林捐银叁拾两

花翎山东即补府济宁直隶州知州  程绳武捐银贰拾两

花翎知州銜山东东河县知县      吴树声捐银拾贰两

花翎山东即补同知直隶州肥城县知县邓馨捐银拾贰两

运同衔山东齐河县知县          张联奎捐银拾贰两

花翎同知衔山东禹城县知县      赵惟泽捐银拾贰两

同知衔山东章丘县知县          仓景长捐银拾贰两

花翎同知衔即补直隶州辉县知县  瑞  征捐银拾陸两

花翎同知衔山东武城县知县      赵敏功捐银拾贰两

       癸卯科举人候选知县

      监        住  郭滋清

副董事

      江苏江浦县典史白帧修

      从九 赵  培   赵          李来官 石嵩兵             然      

催钱粮                     监工 郭文玉 孙文成  主持僧人本 安   本 生 徒···

      生员 崔炳章               王聚法                    立      

                                 大清同治元年(1862)岁次壬戌拾月谷旦立

          (周国义于201362日同文友孙加林、范正刚重游中湖寺抄录标点



 

     永安山永安堂神位碑解析

 

永安山下永安堂,是安葬、祭祀历代先师的地方,俗称和尚坟,位于中湖寺东北侧。清光绪十七年农历十月由中湖寺主持比丘僧绪文组织建造,清光绪十八年农历五月完成。坟茔依山而立,呈阶梯状分布。最初,此处没有平地,劈石、凿山、填土、立岸才建成此洞。多就地选取石材,石墓室顶、石楹联、石门额。墓室有分层安置、单独建墓室等形式。墓后砌置围墙,防止山洪冲击墓室。此处遂成为松柏叠翠、清泉涌流、槐花飘香、蜂蝶陶醉之地。建永安堂不为助人游兴,为安妥历世先师之灵、尽报本之意,以示后代徒辈知晓一脉传承之序。

http://s12/mw690/001ReT0Xzy6J6pzQLJp2b&690

http://s12/mw690/001ReT0Xzy6J6pzMpx9fb&690













永安山兴国寺碑文 

永安山下永安堂。

永安山兴国寺碑文 

永安堂门头横额:聚佛仙洞。

永安山“聚佛仙洞”中正堂神位碑上供奉的是临济正宗第十三世、永安山中湖寺“始祖(上广下休)寂住,二世照世,三世普成、普太,四世通顺、通珍、通乾、通显、通全,五世心富、心法、心喜、心贵,六世源瑞、源琦、源吉、源琳,七世广参、广兴、广霞、广秀、广玉、广印、广彬”的神位,由临济正宗八世徒孙绪文偕九世本礼、本承,十世觉环、觉福、觉昙以及觉真、觉贞、觉敏,十一世昌岩、昌□、昌州、昌县奉祀。

临济宗为禅宗五个主要流派之一。从曹溪的六祖惠能,历南岳怀让、马祖道一、百丈山怀海禅师黄檗希运开成年间836~840年,坐落在宜丰西北部的黄岗乡黄檗村境内黄檗山原名鹫峰黄檗寺驻锡),一直到临济的义玄(?~867年,从希运学法33年,之后往镇州即河北正定滹沱河畔建临济院,广为弘扬希运所倡启的禅宗新法),于临济禅院举扬一家,后世称为临济宗。

临济正宗僧谱(字辈)为:智慧清静,道德圆明。真如性海,寂照普通。心源广续,本觉昌隆。能仁圣果,常演宽宏。惟传法印,正悟会融。坚持戒定,永继祖宗。由临济正宗僧谱(字辈)可知,永安山中湖寺僧、临济正宗僧人字辈排序、用字较精准,唯有八世传人“绪文”的“绪”字用的不对,令人产生疑问。当用“续”字,成“续文”才正确。“绪”有丝头,开端,统系,前人未竟之功业,连绵不断的情思,残余等意思;“续”有连接,连接下去,接代的人等意思。“绪”、“续”两字有相同的意思,但两字。是当时僧人隐居深山、信息沟通不畅、口口相传取“续”字谐音为“绪”而不知错还是撰文者或刻碑者弄错?如今不得而知。

  临济正宗第十三世、永安山中湖寺“始祖(上广下休)寂住的具体生辰无法考证,推测他在世以及住持活动时间大致在明末清初、1610年左右(明神宗万历年间)。永安山中湖寺六世源瑞、源琦等在世以及住持活动时间大致在1830年左右(清宣宗道光年间)。永安山中湖寺八世绪文住持活动时间大致在清光绪十七年1891年,辛卯年)之后。

 

               马家沟的山楂红了

辉县市区西北29公里有个自然村马家沟,南距槲树湾1公里,属后庄村民委员会,53户,172人。聚落呈长方形,面积近2万平方米,依山就势建房,主街南北向,多石木结构瓦房,耕地113亩。主产小麦、玉米,盛产山楂,原有联中。马家沟地处太行深山区,重峦叠嶂,沟壑纵横,风景秀丽,山上多野生山楂树,结果小而少。明朝末叶,村中有个考中监生的才子姓胡名纯,号老炳,任山东潍县(今潍坊市)县丞,政绩卓著,为民称颂。胡县丞做官不忘乡亲,他见潍地的山楂树品种优良,树冠长得又高又大,结的山楂果大肉厚,酸甜鲜美可口,就想为故里改良野生山楂树,为父老乡亲造福。胡县丞就趁回乡探亲之机,将山楂良种树码插在白菜上带回老家,精心嫁接获得成功。因此,马家沟先前故名码沟,后经历史演变为今名。现在,马家沟还保存着明代胡老炳的老屋,经历史风雨战乱现只有两间。泥石杂砌的墙面;破旧的屋门;老式的木格子窗户,棕色的楼门,被水滴出一溜小坑的青石台阶,瓦楞中茂密的“瓦松”。屋前一株香椿,一株梨树。老屋在镌刻着绿底金字的“福禄寿”的门楼和石砌的房屋组成的四合院中显得特别古色古香,特别典雅朴实,即使在侯兆川也是独一无二:裸出的门窗横木,凸着肚子的前墙,墙上的道道裂缝,被水冲出的墙脚的洞,都在无声地诉说着它将近400年的悠久历史。胡老炳老屋,是码沟人的骄傲和自豪,更是珍贵的历史文物。

    南太行似乎天生就是上天最合意的地方,物华天宝,气候宜人。在人们的印象中,南太行的四季是分明的,就像它早晚错落的温差;南太行的空气是湿漉的,多条就是天然的氧吧;南太行的春秋是潮湿的,庄稼地里和屋子里都泛着露水的气息;南太行的冬天是安谧的,一如白雪覆盖下的松柏。码沟位于侯兆川内太行山峰环绕,境内香木河、河自西蜿蜒而过,四季更是分明:春季少雨,日照充足;夏季温差较大,雨量集中;秋季多雨,天高气爽;冬季寒冷,少风少雪。这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就是山楂的天然故乡,或因这个缘故,码沟改良山楂才应时应地落户此处,生根开花结果至今

山楂树适应性强,耐阴,可在山谷或山麓的半阴坡处生长,即使在海拔 1800 多米的山巅上或石隙里,它也照样能够开花结果。南太行山区多为峰岭盆谷相间地貌,自古有种植山楂的传统,尤以侯兆川码沟一带的山楂最好。站在山梁上眺望,那秀峰险峻,山岭纵横、沟壑交错的土山石地貌,通风透光,是最适合种植山楂树的。山上的山楂树树龄最小的也有数十年,年年挂果累累,一树一树的山楂果一嘟噜一嘟噜地悬挂在秋风里。码沟山楂人称码沟,以果实饱满、味道独特远近闻名,游客得见,啧啧夸赞名不虚传。

山楂,又叫山里红胭脂果,蔷薇科落叶小乔木,树皮暗灰色,有浅黄色皮孔,小枝紫褐色,单叶互生或于短枝上簇生,叶片宽卵形,伞房花序,花白色,后期变粉红色,果实球形,熟后深红色,表面具淡色小斑点。花期5-6个月,果期7-10月。生于海拔400-1000米间的向阳山坡、杂木林缘、灌丛间、蔬林内。山里红果实酸甜可口,不怕磕碰,便于储藏,不像苹果和梨娇贵能生津止渴,具有很高的营养和药用价值可配制50多味中药。据《中药大辞典》记载:山楂味酸甘,性微温,归脾肝经。《本草纲目》则曰:山楂化饮食,消肉积、症瘕、痰饮、痞满吞酸、滞血痛胀。《医学衷中参西录》又曰:山楂,若以甘药佐之,化瘀血而不伤新血,开郁气而不伤正气,其性尤和平也。山楂除鲜食外,可制成山楂片、果丹皮、山楂糕、红果酱、果脯、山楂酒等。山楂片和山楂果丹皮是最普通,最流行的品种。亦可入药,入药归脾、胃、肝经,有消食化积、活血散瘀的功效。在果农眼中,山楂既是水果,也是食材、药材,闹肚胀、积食,而山楂就是消食的天然药丸。过年的时候,家家的簸箩里都会摆放一些,用来待客。

    山里人常说:只要心诚,石头也会开出花来码沟潍县县丞胡炳退休还乡后,年的积蓄加上自己的诚心,帮乡亲修蓄水池,发明月下植树法秋季植树法多种嫁接法自培育苗法”……打破常规,因地制宜。用他的智慧实干,真的使石头山上开出万紫千红的花朵,结出姹紫嫣红的果实,而他心头的喜悦之花,一直绽放在老人那已被日光浸染成泥土色脸上的皱褶里。在胡老的大力推广下,码沟人把满山遍野的野山楂树都进行了良种嫁接,春天到了,美丽的山楂树,美丽的山楂树的白花秋天到了,山楂树硕果累累,乡亲们笑弯了腰。胡老炳憨厚诙谐,他爱编唱种山楂树的歌谣。他到平罗赶集因人而唱对青年小伙儿他唱:拜堂青年学种果,娃三岁有果咬若买果苗当礼送,强似麻糖和肉包对小孩他讲:少年儿童种果树,人长树大比成效;高榜得中坐官衙,探亲能把果捎。对老人他劝:五六十岁种果树,晚年幸福不会少结果几百斤,几得钱够养老。
经码沟取码及培育的山楂良种逐渐发展到小井、沙窑、三郊口、南寨、黄水沟、石门沟等南太行山区,成为南太行山区人民的支柱果林副业。山楂树,这生长在南太行山区人民心中的希望之树,植根于大山的怀抱、植根于大山的深处,长出绿芽、开满白花,结出红色果实来,南太行山区人民幸福富裕的红色山楂树,把秀丽的南太行装点得更加迷人。侯兆川码沟是嫁接改良山楂树的发源地和技术推广站,胡老炳是南太行山区人民的造福人。

每到秋天南太行山楂节,成群结队的游客到马家沟旅游,当那成片成片的山楂林呈现在眼前。在一棵棵并不算高的树干上,一串串红得鲜艳而又十分可爱的小果子悬露在有些泛黃的叶子中。哇,这么多呀,太可爱了,莫不是哪位仙女弄翻了自己的宝石盒,洒在太行山上了吧!看那棵树冠圆一点的更好看,仿佛一个偌大绿球上镶满了无数的红宝石,低低地送到你的跟前,似乎在热情地邀你品尝。游客们忍不住摘下两颗轻轻地咬上一点,酸酸的,略带一点甜味儿。大伙儿都抖搂精神去摘果子,唧唧喳喳的,好不热闹。有的嫌摘得慢竟然爬到树上狠劲儿地摇起来,果子呼呼啦啦落了一地,开心的笑声也随之响彻山谷。游客们不大一会儿便能拾满一兜子。约有一个多小时的工夫,大伙儿拎着大大小小的兜子集中过来,尽管脸上的汗还在流着,但收获的喜悦始终那么灿烂。

下山的路上,游客们还沉浸在摘山楂果时的那份惬意中,游客中有人高兴地唱起了那首儿歌《山楂果》:

家乡的山楂果缀满小山坡

红红的小玛瑙童年的歌儿多

家乡的山楂果我吃过几大箩

酸甜的小玛瑙童年的故事多

岁月流过往事飘落只有这故事还留在我心窝。

    这首儿歌刚唱完,紧接着又有游客唱起了《山楂树》那首老歌:“......两个青年等我在山楂树两旁,哦那茂密的山楂树白花开满枝头······我就沿着小路向树下走去,轻风吹拂不停······

马家沟西南二堑有一山村,因村里有活水井,故名小井村。现在小井村有一株在码沟取码嫁接改良山楂树,树高6.5米,主干高0.8米,树围1米多,树冠直径7米,树龄280岁上下,年产果250多公斤,当地人称山楂爷,小井因有山楂爷这道独特风景而名闻遐迩。

此地还有一株近百年的山楂树人称山楂王,今年山楂王的树冠上挂满了累累果实,村民保守估计至少能产近200公斤山楂成果。再说关山景区也有山楂王树高足有7米多,整个树冠像一把巨大的伞,笼罩出一片树荫,树的直径最长处超过7米。由于这里成了南太行著名地质公园旅游景区,山楂树成了景区最重要的风景,生长茂盛的树枝上到处是红红的果实,该树树龄至少已有岁。小井山楂爷和关山山楂王是辉县文明历史的实物见证,是对明代先贤胡纯的最好纪念。南太行山区人民将永远铭记名臣胡老炳的功德,其名字和故事在民间代代流传着。

                                           2013529日改于包公庙长流斋

 

 








 

               马家沟的山楂红了

辉县市区西北29公里有个自然村马家沟,南距槲树湾1公里,属后庄村民委员会,53户,172人。聚落呈长方形,面积近2万平方米,依山就势建房,主街南北向,多石木结构瓦房,耕地113亩。主产小麦、玉米,盛产山楂,原有联中。马家沟地处太行深山区,重峦叠嶂,沟壑纵横,风景秀丽,山上多野生山楂树,结果小而少。明朝末叶,村中有个考中监生的才子姓胡名纯,号老炳,任山东潍县(今潍坊市)县丞,政绩卓著,为民称颂。胡县丞做官不忘乡亲,他见潍地的山楂树品种优良,树冠长得又高又大,结的山楂果大肉厚,酸甜鲜美可口,就想为故里改良野生山楂树,为父老乡亲造福。胡县丞就趁回乡探亲之机,将山楂良种树码插在白菜上带回老家,精心嫁接获得成功。因此,马家沟先前故名码沟,后经历史演变为今名。现在,马家沟还保存着明代胡老炳的老屋,经历史风雨战乱现只有两间。泥石杂砌的墙面;破旧的屋门;老式的木格子窗户,棕色的楼门,被水滴出一溜小坑的青石台阶,瓦楞中茂密的“瓦松”。屋前一株香椿,一株梨树。老屋在镌刻着绿底金字的“福禄寿”的门楼和石砌的房屋组成的四合院中显得特别古色古香,特别典雅朴实,即使在侯兆川也是独一无二:裸出的门窗横木,凸着肚子的前墙,墙上的道道裂缝,被水冲出的墙脚的洞,都在无声地诉说着它将近400年的悠久历史。胡老炳老屋,是码沟人的骄傲和自豪,更是珍贵的历史文物。

    南太行似乎天生就是上天最合意的地方,物华天宝,气候宜人。在人们的印象中,南太行的四季是分明的,就像它早晚错落的温差;南太行的空气是湿漉的,多条就是天然的氧吧;南太行的春秋是潮湿的,庄稼地里和屋子里都泛着露水的气息;南太行的冬天是安谧的,一如白雪覆盖下的松柏。码沟位于侯兆川内太行山峰环绕,境内香木河、河自西蜿蜒而过,四季更是分明:春季少雨,日照充足;夏季温差较大,雨量集中;秋季多雨,天高气爽;冬季寒冷,少风少雪。这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就是山楂的天然故乡,或因这个缘故,码沟改良山楂才应时应地落户此处,生根开花结果至今

山楂树适应性强,耐阴,可在山谷或山麓的半阴坡处生长,即使在海拔 1800 多米的山巅上或石隙里,它也照样能够开花结果。南太行山区多为峰岭盆谷相间地貌,自古有种植山楂的传统,尤以侯兆川码沟一带的山楂最好。站在山梁上眺望,那秀峰险峻,山岭纵横、沟壑交错的土山石地貌,通风透光,是最适合种植山楂树的。山上的山楂树树龄最小的也有数十年,年年挂果累累,一树一树的山楂果一嘟噜一嘟噜地悬挂在秋风里。码沟山楂人称码沟,以果实饱满、味道独特远近闻名,游客得见,啧啧夸赞名不虚传。

山楂,又叫山里红胭脂果,蔷薇科落叶小乔木,树皮暗灰色,有浅黄色皮孔,小枝紫褐色,单叶互生或于短枝上簇生,叶片宽卵形,伞房花序,花白色,后期变粉红色,果实球形,熟后深红色,表面具淡色小斑点。花期5-6个月,果期7-10月。生于海拔400-1000米间的向阳山坡、杂木林缘、灌丛间、蔬林内。山里红果实酸甜可口,不怕磕碰,便于储藏,不像苹果和梨娇贵能生津止渴,具有很高的营养和药用价值可配制50多味中药。据《中药大辞典》记载:山楂味酸甘,性微温,归脾肝经。《本草纲目》则曰:山楂化饮食,消肉积、症瘕、痰饮、痞满吞酸、滞血痛胀。《医学衷中参西录》又曰:山楂,若以甘药佐之,化瘀血而不伤新血,开郁气而不伤正气,其性尤和平也。山楂除鲜食外,可制成山楂片、果丹皮、山楂糕、红果酱、果脯、山楂酒等。山楂片和山楂果丹皮是最普通,最流行的品种。亦可入药,入药归脾、胃、肝经,有消食化积、活血散瘀的功效。在果农眼中,山楂既是水果,也是食材、药材,闹肚胀、积食,而山楂就是消食的天然药丸。过年的时候,家家的簸箩里都会摆放一些,用来待客。

    山里人常说:只要心诚,石头也会开出花来码沟潍县县丞胡炳退休还乡后,年的积蓄加上自己的诚心,帮乡亲修蓄水池,发明月下植树法秋季植树法多种嫁接法自培育苗法”……打破常规,因地制宜。用他的智慧实干,真的使石头山上开出万紫千红的花朵,结出姹紫嫣红的果实,而他心头的喜悦之花,一直绽放在老人那已被日光浸染成泥土色脸上的皱褶里。在胡老的大力推广下,码沟人把满山遍野的野山楂树都进行了良种嫁接,春天到了,美丽的山楂树,美丽的山楂树的白花秋天到了,山楂树硕果累累,乡亲们笑弯了腰。胡老炳憨厚诙谐,他爱编唱种山楂树的歌谣。他到平罗赶集因人而唱对青年小伙儿他唱:拜堂青年学种果,娃三岁有果咬若买果苗当礼送,强似麻糖和肉包对小孩他讲:少年儿童种果树,人长树大比成效;高榜得中坐官衙,探亲能把果捎。对老人他劝:五六十岁种果树,晚年幸福不会少结果几百斤,几得钱够养老。
经码沟取码及培育的山楂良种逐渐发展到小井、沙窑、三郊口、南寨、黄水沟、石门沟等南太行山区,成为南太行山区人民的支柱果林副业。山楂树,这生长在南太行山区人民心中的希望之树,植根于大山的怀抱、植根于大山的深处,长出绿芽、开满白花,结出红色果实来,南太行山区人民幸福富裕的红色山楂树,把秀丽的南太行装点得更加迷人。侯兆川码沟是嫁接改良山楂树的发源地和技术推广站,胡老炳是南太行山区人民的造福人。

每到秋天南太行山楂节,成群结队的游客到马家沟旅游,当那成片成片的山楂林呈现在眼前。在一棵棵并不算高的树干上,一串串红得鲜艳而又十分可爱的小果子悬露在有些泛黃的叶子中。哇,这么多呀,太可爱了,莫不是哪位仙女弄翻了自己的宝石盒,洒在太行山上了吧!看那棵树冠圆一点的更好看,仿佛一个偌大绿球上镶满了无数的红宝石,低低地送到你的跟前,似乎在热情地邀你品尝。游客们忍不住摘下两颗轻轻地咬上一点,酸酸的,略带一点甜味儿。大伙儿都抖搂精神去摘果子,唧唧喳喳的,好不热闹。有的嫌摘得慢竟然爬到树上狠劲儿地摇起来,果子呼呼啦啦落了一地,开心的笑声也随之响彻山谷。游客们不大一会儿便能拾满一兜子。约有一个多小时的工夫,大伙儿拎着大大小小的兜子集中过来,尽管脸上的汗还在流着,但收获的喜悦始终那么灿烂。

下山的路上,游客们还沉浸在摘山楂果时的那份惬意中,游客中有人高兴地唱起了那首儿歌《山楂果》:

家乡的山楂果缀满小山坡

红红的小玛瑙童年的歌儿多

家乡的山楂果我吃过几大箩

酸甜的小玛瑙童年的故事多

岁月流过往事飘落只有这故事还留在我心窝。

    这首儿歌刚唱完,紧接着又有游客唱起了《山楂树》那首老歌:“......两个青年等我在山楂树两旁,哦那茂密的山楂树白花开满枝头······我就沿着小路向树下走去,轻风吹拂不停······

马家沟西南二堑有一山村,因村里有活水井,故名小井村。现在小井村有一株在码沟取码嫁接改良山楂树,树高6.5米,主干高0.8米,树围1米多,树冠直径7米,树龄280岁上下,年产果250多公斤,当地人称山楂爷,小井因有山楂爷这道独特风景而名闻遐迩。

此地还有一株近百年的山楂树人称山楂王,今年山楂王的树冠上挂满了累累果实,村民保守估计至少能产近200公斤山楂成果。再说关山景区也有山楂王树高足有7米多,整个树冠像一把巨大的伞,笼罩出一片树荫,树的直径最长处超过7米。由于这里成了南太行著名地质公园旅游景区,山楂树成了景区最重要的风景,生长茂盛的树枝上到处是红红的果实,该树树龄至少已有岁。小井山楂爷和关山山楂王是辉县文明历史的实物见证,是对明代先贤胡纯的最好纪念。南太行山区人民将永远铭记名臣胡老炳的功德,其名字和故事在民间代代流传着。

                                           2013529日周国义改于包公庙长流斋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