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安山兴国寺碑文

灿于咸丰己未丁艰归籍,暇时偕乡之父老重游于斯,见嘉木修竹斩伐几尽,神祠梵宇亦痜圮不堪。询厥由来,知皆寺僧不法,以致废驰,余不禁恻然,日若兹名胜不久鞠为茂草矣!谁主东道而令摧残,至此其何以妥山水之灵也!商同绅耆禀官,将劣僧斥逐,复鸠工庀材,修补一新。又于月台左右添设迎熏、邀月两楼,以便游人登览。事竣将为刊石,计佥曰:“取材其难乎!”幸寺之西涧僅里许扪鲜认之,适有一石之奇,足称两碣之用,而且适值于兹莫为而致,余更感山水之有灵也!函饬王理其质以书斯役颠末。并择南湖寺僧名本安者来主持寺务,庶几,湖中竹树荣茂如初。俾后之人仰高山俯流水以时而赏玩焉!则地灵于以永护,人杰于以迭兴,岂吾川之厚幸也哉!是为记。
御敕通泰大夫赏戴花翎候选知府山东前代理临清直隶州署高唐州知州清平县知县崔灿
撰文率子
花翎山东
花翎山东即补道
花翎山东即补府济宁直隶州知州
花翎知州銜山东东河县知县
花翎山东即补同知直隶州肥城县知县邓馨捐银拾贰两
运同衔山东齐河县知县
花翎同知衔山东禹城县知县
同知衔山东章丘县知县
花翎同知衔即补直隶州辉县知县
花翎同知衔山东武城县知县
副董事
催钱粮
永安山下永安堂,是安葬、祭祀历代先师的地方,俗称和尚坟,位于中湖寺东北侧。清光绪十七年农历十月由中湖寺主持比丘僧绪文组织建造,清光绪十八年农历五月完成。坟茔依山而立,呈阶梯状分布。最初,此处没有平地,劈石、凿山、填土、立岸才建成此洞。多就地选取石材,石墓室顶、石楹联、石门额。墓室有分层安置、单独建墓室等形式。墓后砌置围墙,防止山洪冲击墓室。此处遂成为松柏叠翠、清泉涌流、槐花飘香、蜂蝶陶醉之地。建永安堂不为助人游兴,为安妥历世先师之灵、尽报本之意,以示后代徒辈知晓一脉传承之序。
http://s12/mw690/001ReT0Xzy6J6pzQLJp2b&690
http://s12/mw690/001ReT0Xzy6J6pzMpx9fb&690
永安山下永安堂。
永安堂门头横额:聚佛仙洞。
永安山“聚佛仙洞”中正堂神位碑上供奉的是临济正宗第十三世、永安山中湖寺“始祖(上广下休)寂住,二世照世,三世普成、普太,四世通顺、通珍、通乾、通显、通全,五世心富、心法、心喜、心贵,六世源瑞、源琦、源吉、源琳,七世广参、广兴、广霞、广秀、广玉、广印、广彬”的神位,由临济正宗八世徒孙绪文偕九世本礼、本承,十世觉环、觉福、觉昙以及觉真、觉贞、觉敏,十一世昌岩、昌□、昌州、昌县奉祀。
临济宗为禅宗五个主要流派之一。从曹溪的六祖惠能,历南岳怀让、马祖道一、百丈山怀海禅师、黄檗希运(唐开成年间836~840年,坐落在宜丰县西北部的黄岗乡黄檗村境内黄檗山原名鹫峰黄檗寺驻锡),一直到临济的义玄(?~867年,从希运学法33年,之后往镇州即河北正定滹沱河畔建临济院,广为弘扬希运所倡启的禅宗新法),于临济禅院举扬一家,后世称为临济宗。
临济正宗僧谱(字辈)为:“智慧清静,道德圆明。真如性海,寂照普通。心源广续,本觉昌隆。能仁圣果,常演宽宏。惟传法印,正悟会融。坚持戒定,永继祖宗。”由临济正宗僧谱(字辈)可知,永安山中湖寺僧、临济正宗僧人字辈排序、用字较精准,唯有八世传人“绪文”的“绪”字用的不对,令人产生疑问。当用“续”字,成“续文”才正确。“绪”有丝头,开端,统系,前人未竟之功业,连绵不断的情思,残余等意思;“续”有连接,连接下去,接代的人等意思。“绪”、“续”两字有相同的意思,但两字不相通用。是当时僧人隐居深山、信息沟通不畅、口口相传取“续”字谐音为“绪”而不知错?还是撰文者或刻碑者弄错?如今不得而知。
在辉县市区西北29公里有个自然村马家沟,南距槲树湾1公里,属后庄村民委员会,53户,172人。聚落呈长方形,面积近2万平方米,依山就势建房,主街南北向,多石木结构瓦房,耕地113亩。主产小麦、玉米,盛产山楂,原有联中。马家沟地处太行深山区,重峦叠嶂,沟壑纵横,风景秀丽,山上多野生山楂树,结果小而少。明朝末叶,村中有个考中监生的才子姓胡名纯,号老炳,任山东潍县(今潍坊市)县丞,政绩卓著,为民称颂。胡县丞做官不忘乡亲,他见潍地的山楂树品种优良,树冠长得又高又大,结的山楂果大肉厚,酸甜鲜美可口,就想为故里改良野生山楂树,为父老乡亲造福。胡县丞就趁回乡探亲之机,将山楂良种树码插在白菜上带回老家,精心嫁接获得成功。因此,马家沟先前故名码沟,后经历史演变为今名。现在,马家沟还保存着明代胡老炳的老屋,经历史风雨战乱现只有两间。泥石杂砌的墙面;破旧的屋门;老式的木格子窗户,棕色的楼门,被水滴出一溜小坑的青石台阶,瓦楞中茂密的“瓦松”。屋前一株香椿,一株梨树。老屋在镌刻着绿底金字的“福禄寿”的门楼和石砌的房屋组成的四合院中显得特别古色古香,特别典雅朴实,即使在侯兆川也是独一无二:裸出的门窗横木,凸着肚子的前墙,墙上的道道裂缝,被水冲出的墙脚的洞,都在无声地诉说着它将近400年的悠久历史。胡老炳老屋,是码沟人的骄傲和自豪,更是珍贵的历史文物。
山楂树适应性强,耐阴,可在山谷或山麓的半阴坡处生长,即使在海拔
山楂,又叫“山里红”、“胭脂果”,蔷薇科落叶小乔木,树皮暗灰色,有浅黄色皮孔,小枝紫褐色,单叶互生或于短枝上簇生,叶片宽卵形,伞房花序,花白色,后期变粉红色,果实球形,熟后深红色,表面具淡色小斑点。花期5-6个月,果期7-10月。生于海拔400-1000多米间的向阳山坡、杂木林缘、灌丛间、蔬林内。山里红果实酸甜可口,不怕磕碰,便于储藏,不像苹果和梨娇贵,能生津止渴,具有很高的营养和药用价值,可配制50多味中药。据《中药大辞典》记载:“山楂味酸甘,性微温,归脾肝经。”《本草纲目》则曰:“山楂化饮食,消肉积、症瘕、痰饮、痞满吞酸、滞血痛胀。”《医学衷中参西录》又曰:“山楂,若以甘药佐之,化瘀血而不伤新血,开郁气而不伤正气,其性尤和平也。”山楂除鲜食外,可制成山楂片、果丹皮、山楂糕、红果酱、果脯、山楂酒等。山楂片和山楂果丹皮是最普通,最流行的品种。亦可入药,入药归脾、胃、肝经,有消食化积、活血散瘀的功效。在果农眼中,山楂既是水果,也是食材、药材,闹肚胀、积食,而山楂就是消食的天然药丸。过年的时候,家家的簸箩里都会摆放一些,用来待客。
经码沟取码及培育的山楂良种逐渐发展到小井、沙窑、三郊口、南寨、黄水沟、石门沟等南太行山区,成为南太行山区人民的支柱果林副业。山楂树,这生长在南太行山区人民心中的希望之树,植根于大山的怀抱、植根于大山的深处,长出绿芽、开满白花,结出红色果实来,是让南太行山区人民幸福富裕的红色山楂树,把秀丽的南太行装点得更加迷人。侯兆川码沟是嫁接改良山楂树的发源地和技术推广站,胡老炳是南太行山区人民的造福人。
每到秋天南太行山楂节,成群结队的游客到马家沟旅游,当那成片成片的山楂林呈现在眼前。在一棵棵并不算高的树干上,一串串红得鲜艳而又十分可爱的小果子悬露在有些泛黃的叶子中。哇,这么多呀,太可爱了,莫不是哪位仙女弄翻了自己的宝石盒,洒在太行山上了吧!看那棵树冠圆一点的更好看,仿佛一个偌大绿球上镶满了无数的红宝石,低低地送到你的跟前,似乎在热情地邀你品尝。游客们忍不住摘下两颗轻轻地咬上一点,酸酸的,略带一点甜味儿。大伙儿都抖搂精神去摘果子,唧唧喳喳的,好不热闹。有的嫌摘得慢竟然爬到树上狠劲儿地摇起来,果子呼呼啦啦落了一地,开心的笑声也随之响彻山谷。游客们不大一会儿便能拾满一兜子。约有一个多小时的工夫,大伙儿拎着大大小小的兜子集中过来,尽管脸上的汗还在流着,但收获的喜悦始终那么灿烂。
下山的路上,游客们还沉浸在摘山楂果时的那份惬意中,游客中有人高兴地唱起了那首儿歌《山楂果》:
“家乡的山楂果,缀满小山坡;
红红的小玛瑙,童年的歌儿多;
家乡的山楂果,我吃过几大箩;
酸甜的小玛瑙,童年的故事多;
岁月流过往事飘落,只有这故事还留在我心窝。”
马家沟西南二堑有一山村,因村里有活水井,故名小井村。现在小井村有一株在码沟取码嫁接改良的山楂树,树高6.5米,主干高0.8米,树围1米多,树冠直径7米,树龄280岁上下,年产果250多公斤,当地人称山楂爷,小井因有山楂爷这道独特风景而名闻遐迩。
此地还有一株近百年的山楂树人称“山楂王”,今年山楂王的树冠上挂满了累累果实,村民保守估计至少能产近200公斤山楂成果。再说关山景区也有株“山楂王”,树高足有7米多,整个树冠像一把巨大的伞,笼罩出一片树荫,树的直径最长处超过7米。由于这里成了南太行著名的地质公园旅游景区,山楂树成了景区最重要的风景,生长茂盛的树枝上到处是红红的果实,该树树龄至少已有三百多岁。小井山楂爷和关山山楂王是辉县文明历史的实物见证,是对明代先贤胡纯的最好纪念。南太行山区人民将永远铭记名臣胡老炳的功德,其名字和故事在民间代代流传着。
在辉县市区西北29公里有个自然村马家沟,南距槲树湾1公里,属后庄村民委员会,53户,172人。聚落呈长方形,面积近2万平方米,依山就势建房,主街南北向,多石木结构瓦房,耕地113亩。主产小麦、玉米,盛产山楂,原有联中。马家沟地处太行深山区,重峦叠嶂,沟壑纵横,风景秀丽,山上多野生山楂树,结果小而少。明朝末叶,村中有个考中监生的才子姓胡名纯,号老炳,任山东潍县(今潍坊市)县丞,政绩卓著,为民称颂。胡县丞做官不忘乡亲,他见潍地的山楂树品种优良,树冠长得又高又大,结的山楂果大肉厚,酸甜鲜美可口,就想为故里改良野生山楂树,为父老乡亲造福。胡县丞就趁回乡探亲之机,将山楂良种树码插在白菜上带回老家,精心嫁接获得成功。因此,马家沟先前故名码沟,后经历史演变为今名。现在,马家沟还保存着明代胡老炳的老屋,经历史风雨战乱现只有两间。泥石杂砌的墙面;破旧的屋门;老式的木格子窗户,棕色的楼门,被水滴出一溜小坑的青石台阶,瓦楞中茂密的“瓦松”。屋前一株香椿,一株梨树。老屋在镌刻着绿底金字的“福禄寿”的门楼和石砌的房屋组成的四合院中显得特别古色古香,特别典雅朴实,即使在侯兆川也是独一无二:裸出的门窗横木,凸着肚子的前墙,墙上的道道裂缝,被水冲出的墙脚的洞,都在无声地诉说着它将近400年的悠久历史。胡老炳老屋,是码沟人的骄傲和自豪,更是珍贵的历史文物。
山楂树适应性强,耐阴,可在山谷或山麓的半阴坡处生长,即使在海拔
山楂,又叫“山里红”、“胭脂果”,蔷薇科落叶小乔木,树皮暗灰色,有浅黄色皮孔,小枝紫褐色,单叶互生或于短枝上簇生,叶片宽卵形,伞房花序,花白色,后期变粉红色,果实球形,熟后深红色,表面具淡色小斑点。花期5-6个月,果期7-10月。生于海拔400-1000多米间的向阳山坡、杂木林缘、灌丛间、蔬林内。山里红果实酸甜可口,不怕磕碰,便于储藏,不像苹果和梨娇贵,能生津止渴,具有很高的营养和药用价值,可配制50多味中药。据《中药大辞典》记载:“山楂味酸甘,性微温,归脾肝经。”《本草纲目》则曰:“山楂化饮食,消肉积、症瘕、痰饮、痞满吞酸、滞血痛胀。”《医学衷中参西录》又曰:“山楂,若以甘药佐之,化瘀血而不伤新血,开郁气而不伤正气,其性尤和平也。”山楂除鲜食外,可制成山楂片、果丹皮、山楂糕、红果酱、果脯、山楂酒等。山楂片和山楂果丹皮是最普通,最流行的品种。亦可入药,入药归脾、胃、肝经,有消食化积、活血散瘀的功效。在果农眼中,山楂既是水果,也是食材、药材,闹肚胀、积食,而山楂就是消食的天然药丸。过年的时候,家家的簸箩里都会摆放一些,用来待客。
经码沟取码及培育的山楂良种逐渐发展到小井、沙窑、三郊口、南寨、黄水沟、石门沟等南太行山区,成为南太行山区人民的支柱果林副业。山楂树,这生长在南太行山区人民心中的希望之树,植根于大山的怀抱、植根于大山的深处,长出绿芽、开满白花,结出红色果实来,是让南太行山区人民幸福富裕的红色山楂树,把秀丽的南太行装点得更加迷人。侯兆川码沟是嫁接改良山楂树的发源地和技术推广站,胡老炳是南太行山区人民的造福人。
每到秋天南太行山楂节,成群结队的游客到马家沟旅游,当那成片成片的山楂林呈现在眼前。在一棵棵并不算高的树干上,一串串红得鲜艳而又十分可爱的小果子悬露在有些泛黃的叶子中。哇,这么多呀,太可爱了,莫不是哪位仙女弄翻了自己的宝石盒,洒在太行山上了吧!看那棵树冠圆一点的更好看,仿佛一个偌大绿球上镶满了无数的红宝石,低低地送到你的跟前,似乎在热情地邀你品尝。游客们忍不住摘下两颗轻轻地咬上一点,酸酸的,略带一点甜味儿。大伙儿都抖搂精神去摘果子,唧唧喳喳的,好不热闹。有的嫌摘得慢竟然爬到树上狠劲儿地摇起来,果子呼呼啦啦落了一地,开心的笑声也随之响彻山谷。游客们不大一会儿便能拾满一兜子。约有一个多小时的工夫,大伙儿拎着大大小小的兜子集中过来,尽管脸上的汗还在流着,但收获的喜悦始终那么灿烂。
下山的路上,游客们还沉浸在摘山楂果时的那份惬意中,游客中有人高兴地唱起了那首儿歌《山楂果》:
“家乡的山楂果,缀满小山坡;
红红的小玛瑙,童年的歌儿多;
家乡的山楂果,我吃过几大箩;
酸甜的小玛瑙,童年的故事多;
岁月流过往事飘落,只有这故事还留在我心窝。”
马家沟西南二堑有一山村,因村里有活水井,故名小井村。现在小井村有一株在码沟取码嫁接改良的山楂树,树高6.5米,主干高0.8米,树围1米多,树冠直径7米,树龄280岁上下,年产果250多公斤,当地人称山楂爷,小井因有山楂爷这道独特风景而名闻遐迩。
此地还有一株近百年的山楂树人称“山楂王”,今年山楂王的树冠上挂满了累累果实,村民保守估计至少能产近200公斤山楂成果。再说关山景区也有株“山楂王”,树高足有7米多,整个树冠像一把巨大的伞,笼罩出一片树荫,树的直径最长处超过7米。由于这里成了南太行著名的地质公园旅游景区,山楂树成了景区最重要的风景,生长茂盛的树枝上到处是红红的果实,该树树龄至少已有三百多岁。小井山楂爷和关山山楂王是辉县文明历史的实物见证,是对明代先贤胡纯的最好纪念。南太行山区人民将永远铭记名臣胡老炳的功德,其名字和故事在民间代代流传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