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李钟豫书法对联一付

标签:
杂谈 |
分类: 古玩交流可询价 |
http://s2/middle/657ddd12gb871823d75d1&690
========================================================================================================================================================
网络资料
http://s12/middle/657ddd12gb85f3edda06b&690
http://s1/middle/657ddd12gb85f3e85e230&690
http://s6/middle/657ddd12g78d65321d275&690
http://s6/middle/657ddd12gb8718b770ee5&690
http://s10/middle/657ddd12g78d827958ea9&690
http://s1/middle/657ddd12gb8718c0b9680&690
http://s4/middle/657ddd12gb8718c337773&690
http://s3/middle/657ddd12gb8718c3ee042&690
http://s4/middle/657ddd12gb8718c610873&690
http://s13/middle/657ddd12gb8718ca42a1c&690
http://s4/middle/657ddd12gb8718cc5e5d3&690
http://s10/middle/657ddd12gb8718d5e0269&690
http://s7/middle/657ddd12gb8718daab186&690
http://s14/middle/657ddd12gb85f3f6335cd&690
李钟豫的一生介绍:
李毓如,名钟豫字毓如,号江淮散人,因眇一目,遂自我嘲笑,给自己起了个别号:了然,取“一目了然”戏谑之雅趣也。社会上的人们称他了然先生,私下有时候呼他的诨号李五瞎子。
李毓如原籍江苏扬州江都,咸丰九年(1859年)出生于官宦世家。他的父亲在他很小的时候就到三河县担任县令,其实他应该算是个在北方、在北京附近长大的南方才子。
同治九年(1870年),李毓如年仅11岁,定居在了北京。北京的文化氛围给了他极大影响,耳濡目染的艺术熏陶,培养了他的文人禀性,养成了热爱艺术,尤其热爱戏曲舞台艺术的爱好。年轻时候,他的父亲按照当时的时兴,为他捐了个部曹的官职,李毓如从此沉浮官场,角逐文坛,宦海艺海相出入;流寓京门,乞食各行,潇洒艰辛均倍尝。做名士亦做画工,入皇廷亦入会道门,题匾御苑亦题匾妓院,列文人亦列“匪人”,怀高志亦怀俗念。可谓一生风流无拘一生奔波不定,一生个性彰显一生众议纷纭。以奇特之经历,成一代怪杰,被称之为“京华奇人”。
李毓如之大雅,充分表现在他的书画创作上。
李毓如的书画作品,文化底蕴丰厚,深得中国艺术精神三昧。意境深远,简洁而率真,线条间充盈着巨大的艺术张力。李毓如书画皆能,精行书,善榜书,擅长赵字书法,尤擅指墨,善写兰、菊,尤其是指画兰花,很早时候就名扬京师,倍受追捧,成为各界人士收藏、品鉴的艺术佳品。就连南方的扬州豪绅之家,都以悬挂李毓如的书法对联为荣事。光绪九年,道台何芷舟购得扬州吴氏片石山房旧址,扩入园林,遂成何园。何芷舟乞请李毓如题写了“月作主人梅作客,花为四壁船为家”的对联,这副对联至今仍旧悬挂在船厅廊柱。
李毓如天性放荡不拘,喜与伶人交游,所以戏曲界便多有与他友善者。1924年李万春提在北京搭斌庆社科班演戏。当时还没有电灯之类的照明设备,所以只演日场戏。晚上没事,他父亲李永利便利用关系,请到画兰花最为出名的李毓如教李万春画画写字。李毓如欣然应邀,担任李万春的美术启蒙教师。为给李万春打好绘画基础,李毓如根据书画创作规律,制定了详尽而科学的绘画课教学计划,循序渐进,由浅入深,先教李万春画山水,再后来慢慢学花卉,为李万春以后在艺术上的发展起到了很扎实的奠基作用。
李毓如的书法和绘画造诣,得到各界广泛认同。当时北京很多的市廛匾额,都是他题写的。至今北京还有很多他题写的牌匾遗存。就连当时最大、最神圣的皇家园林颐和园,都有他写的牌匾。那块牌匾,就是至今还悬挂在颐和园的“佛香阁”。当时在朝中很受恩宠的琴轩氏那桐那相国,听说慈禧太后有换写佛香阁牌匾的意思,便趁机向慈禧太后举荐了李毓如。李毓如不负太后所望,这块牌匾写得精气神俱足,且平和敦厚,深得佛家之意蕴。慈禧太后看后非常高兴,赞不绝口,并亲自赏赐给李毓如大批珍物。李毓如为此专门刻制了一枚印章“恭书佛香阁匾额”。遇作品比较满意或者求索书画的人比较有身份时,便押此印,以示尊重。
还有一件事足可以证明李毓如书画艺术的高层次、大威望。同时代人士鳴晦庐主人王孝慈曾在他的《闻歌述忆》里记述,有一次诸人在同丰堂与谭鑫培聚会,说到一个关节处,
“……诸人皆默然,谭则旁视壁间所悬李豫如行书横幅,曰:‘五爷真写得好。’意使人知其留心文翰,初不属五爷,以为家传户诵,五爷书画断不能加‘不好’二字也。”
王孝慈,通州人,监生。广西法政学堂华业,曾任度支部主事、檢查纸币清理财政处帮办、大总统府秘书、政事堂机要局僉事,国务院秘书厅僉事。是个超级艺术狂,对艺术有极高的鉴赏力。其所云李毓如书画“家传户诵,五爷书画断不能加‘不好’二字”的品评,可以说代表了当时社会对于李毓如书画艺术的肯定。
李毓如的大俗,亦表现在书画上。李毓如天性文人气质,嗜艺如命,尤喜戏曲,注定了是个官场上的失败者。他在清朝廷担任部曹、兵部(一说户部)郎中等职务期间,很得朝廷重用,曾赐“上书房行走”。1898年(戊戌年),光绪帝颁谕变法,施行新政,拟亲赴天津阅兵。兵部代送李钟豫条陈,以天气严寒,请暂缓赴天津阅兵,光绪帝还采纳了他的建议。但他不珍惜这份“荣耀”,仍热衷于出入戏场,并为同春、福寿诸戏班编撰剧本。尝于公务中手执稿本,推敲词句,研究排场,谋划布局,尚书(相当于部长)呼唤都顾不上搭理。且生性狂狷,不喜逢迎,为同僚所厌恶,更为尚书所愤恨。不久,即被劾落职。
失业,生活便成了一个必须解决的大问题。李毓如一生,经常被贫困所扰,使他不得不在行走于上层的同时,沉入社会下层,求取谋生的经济必须。他在为自己的著作《鞠部明僮选胜録》所作的序里说:
“予自庚午入都,角逐文坛者廿余年。同社诸君,以班马之才,润色鸿业。率皆缀巍科,跻清要,破壁飞去为廊庙光。蹉跎如予,亦祗于长安道上,佣书卖画,为乞米计耳。乐天诗云:‘同时六学士,五相一渔翁。’可胜慨也。”
为了生活,李毓如不得不随俗应画,作商品艺术家,制造书画商品以换取金钱保证生活。他一生为社会撰写寿屏、哀启、墓志铭无数,题写市井商业匾额无数。他为韩家潭21号“清吟小班”妓院题写的“庆元春”三字,和罗家井胡同2号所题“永增厚米面庄”,还有北火扇胡同7号的“鼎盛当”匾额,庆幸至今未遭拆迁,都还有保留。他还应别人之约为人设计制作画笺。1933年,鲁迅和郑振铎编纂出版《北平笺谱》,其时市面上流行的应市画笺,李毓如所作的占有很大分量。郑振铎曾在《访笺杂记》记载:
“懿文斋没有什么新式样的画笺,所有的都是光、宣时代所流行的李伯霖、刘锡玲、戴伯和、李毓如诸人之作,只是谐俗的应市的通用笺而已。故所画不离吉祥、喜庆之景物以至通俗的着色花鸟的一类东西。但我仍选购了不少。”
鲁迅先生在搜集整理画笺时,经常发现李毓如应他人之约为笺作画的笺版,所以对李毓如印象极深。他在致郑振铎信中写道:
“后者先则有光绪间之李毓如,伯禾,锡玲,李伯霖,宣统末之林琴南,但大盛则在民国四五年后之师曾,茫父……时代。”
充分肯定了李毓如在北京画笺上地位。但因所见皆是李毓如为生计所作的商品,故而印象也极不好。1933年10月2日,他在同一封给郑振铎的信里特别说到李毓如:
“李毓如作,样张中只有一家版,因系色笺,刻又劣,故未取。此公在光绪年中,似为纸店服役了一世,题签之类,常见其名,而技艺却实不高明,记得作品却不少。先生可否另觅数幅,存其名以报其一世之吃苦。吃苦而能入书、虽可笑,但此书有历史性,固不妨亦有苦工也。”
李毓如商业画笺之俗,一方面说明他佣书卖画养家糊口的无奈,另一方面也说明了李毓如在当时书画界的地位与影响。
李毓如之大雅,表现在他的多才多艺。他的诗词、古文功底深厚,为当时京师文化圈子里所公认的才子、奇人。民国6年(1917)旧历9月重阳节,京城文化名流在积水潭雅聚,登涵碧楼联句,有《涵碧楼登高集》传世。参加者就有李毓如、陈哲甫、朱谦甫等。
李毓如之大俗,同样也表现在他的才华应用上。李毓如酷爱戏曲,著有戏曲演员研究专著《鞠部明僮选胜録》:
“不谓渭城一咏,犹能见重旗亭,而鞠部诸伶亦欲登龙门,以增声价。爰写风流之名字,为月旦之品评。虽非大雅名言,要亦文人韵事。昔吾家太白作清平三阕,而龟年益着盛名。以今方古,并称佳话。然则是编也,谓为游戏文章可也,谓为鼓吹休明,亦无不可也。”
李毓如还亲自编写剧本,并以善编皮黄剧本闻名于世。为了这个爱好,因此而丢官弃职在所不惜。李毓如一生编写了大量舞台演出剧本,王瑶卿先生的代表作《儿女英雄传》,就是他为福寿班编写的剧本。初由余玉琴主演何玉凤,王瑶卿饰张金凤,陆华云先生演安骥,俞菊笙演邓九公,后来就由王瑶卿主演何玉凤。李毓如编剧的演出剧本还有《粉妆楼》、《十粒金丹》(八本连台戏)、《荡寇除奸》等,还有根据《极乐世界传奇》中部分情节改编成的《龙马姻缘》八本。由于他在戏曲编剧方面的突出贡献,所以在此方面引起后人重视,吉水《近百年来皮黄剧本作家》(原载《剧学月刊》第三卷第十期,1934年10月刊)、傅惜华《皮黄剧本作者草目》(原载《大公报·剧坛》(天津),1935年4月9日至6月18日刊出)等均对李毓如和他的剧本作了详细介绍。
李毓如之大雅,表现在他的不入俗流。为了艺术,他可以丢弃官职,为了人格,他可以忍饥挨饿靠自己的技艺挣钱糊口,而决不摇尾乞怜。1928年,晚年的李钟豫曾给他的妹夫写过一封《致少文书札》,尽述他的老年窘况:
“吾妹归君时,已卯联嘉耦。
君父宦粤西,随宦赴边薮。
一别五十年,今皆成老叟。
其间一访君,适君游外埠。
长甥时七岁,天性极孝友。
见甥伤妹逝,忍泪勖勉久。
惆怅登归舟,遽别鱼市口。
甥长官家曹,京居常聚首。
蒙君屡馈馈,资我供升斗。
时局忽变更,都会南迁走。
北京易北平,人人去官守。
甥亦率眷归,及时理画舸。
独我老而贫,生计一无有。
南归无寸椽,北居增债负。
典质已俱穷,无人能援手。
一腔愁苦思,欲言言尽否?
年来困处北平,生计久绌。近复首都南迁,居人星散。书画一道,购置无人,纸庄纸店,门可张罗,鄙人景况更可知矣。一家数十口,多属寡妇孺子,尤难为情。偶成奉怀一诗,兼叙苦况。录请 少文仁弟妹倩吟正。老境如斯,正不知若何结局也。
戊辰七月毓如兄李钟豫时年七十”
名人,穷人,多成“不安分”之人,李毓如也不例外。北洋军阀执政时期,北平曾经发生过一次轰轰烈烈的“请愿”运动。请愿联合会由各界请愿团组团,如杨度等发起的筹安会请愿团,梅宝玑、马为珑等发起的教育会请愿团,安静生发起的妇女请愿团,北京乞丐发起的乞丐代表请愿团,北京人力车夫发起的人力车夫代表请愿会等。其中的北京社政进行会,就是恽毓鼎、李毓如发起的。
更有意思的是,民国二年(1913年),李毓如、苑文鉴等人联合北京各理门领众,组织“中华全国理善劝戒烟酒总会”,由北京政府内务部准予立案。李毓如被推为总会会长,会址设在京西挂甲屯。“中华全国理善劝戒烟酒总会”办有《理铎》杂志,另外印行《理门须知》一书分发全国各分支机构。所谓理门,是当时实力比较强大的一个道会门组织。总会成立后,湖北、天津和东北各省市相继建立分会,积极组织并参加了一些慈善救济活动。文化名人,书画名家,清廷官员,同时又是理门劝善组织的会长,可谓雅到极处,也俗到极处。以其道会门首领身份,参与劝诫禁止烟酒,参与慈善救济,亦算得是俗到极处,也雅到极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