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11/bmiddle/001RepcKgy6Jj0PeYps1a&690
情浓端午,粽飘香
文/夏汐
时间过的真快,刚过完年转眼又到了端午节。每年的农历五月初五端午节,是我国最大的传统节日之一。端午亦称端五,“端”的意思和“初”相同,称“端五”也就如称“初五”;端五的“五”字又与“午”相通,按地支顺序推算,五月正是“午”月。又因午时为“阳辰”,所以端五也叫“端阳”。五月五日,月、日都是五,故称重五,也称重午。关于端午节的来历,时至今日至少有四、五种说法,诸如:纪念屈原说,吴越民族图腾祭说,起于三代夏至节说;恶月恶日驱避说,等等。迄今为止,影响最广的端午起源的观点是纪念屈原说。 始于中国的春秋战国时期,至今已有2000多年历史。端午节的由来与传说很多说,但是人们始终认为她的由来是源自屈原。自从两千年前屈原投汨罗江后,当地百姓闻讯马上划船捞救,一直行至洞庭湖,终不见屈原的尸体。为了寄托哀思,人们荡舟江河之上,此后才逐渐发展成为龙舟竞赛。百姓们又怕江河里的鱼吃掉他的身体,就纷纷回家拿来米团投入江中,以免鱼虾糟蹋屈原的尸体,后来就成了吃粽子的习俗。
是温州的端午习俗更为丰富,除了包粽子外,还有“炒蚕豆,做薄饼,撞鸡蛋,挂菖蒲,洒雄黄酒,赛龙舟等等。每逢端午这一天大人们都会在窗户上挂上菖蒲房子周围洒上雄黄酒。在农村流传着一句话“端午节卖菖蒲,短命生意”后来问了大人们才知道,原来在端午节这一天挂上菖蒲可以辟邪,意思是把“脏”东西挡在外面,据说菖蒲最大的作用一年也仅有这一天。而雄黄酒是因为阻止蛇类动物进屋子,这是我们农村人的习俗。端午这天除了粽子,鸡蛋外还有博饼,薄饼是将面粉调成糊状,在平底锅中煎成又薄又圆的面饼,然后铺上炒好的肉丝、豆芽、韭菜、香菇、鸡蛋等菜肴,卷成圆筒状,吃的时候一口咬去,满嘴香喷喷的。对于很多人来说儿时最快乐的端午回忆是撞蛋,将煮好的蛋装在一个用彩色丝线编成的小网兜里,挂在脖子上,带去学校,下课时每个人各拿一只蛋,对到一起顶,看谁的蛋硬,最后谁的蛋没被撞破,谁就是英雄。所以我们这些孩子都会早在端午前几天把我们的“蛋袋”编织好,苦苦的等待端午这天分到的鸡蛋,然后会把鸡蛋装在袋子里,跟别的孩子撞“鸡蛋”。赛龙舟最初是民间用于祈求平安,丰收和风调雨顺的祭祀活动。据《温州府志》记载:“竞渡起自越王勾践,永嘉(温州古称永嘉)水乡用以祈赛。”南宋永嘉学派代表人物叶适有诗云:“一村一船遍一邦,处处旗脚争飞扬。祈年赛愿从其俗,禁断无益反为酷。”温州地区端午节的龙舟竞渡,在南宋时的盛行由此可见一斑了。到明清时期就更加流行了,为现在不但仅仅只为纪念屈原更多的意义是把她作为一种民间文化传承。
记得小时候最喜欢过的就是端午节,那个时候外婆在世,外婆是位很勤俭的旧时妇女。她最注重过节,每逢过年也好,端午节也好,只要是中国人的传统节日,该有的东西从来不会少做,她总是说忙乎了一年了,也该好好的过个节了。母亲和奶奶都不会包粽子,因为外婆家就挨着隔壁,因此每年端午节我们一家基本都在外婆家看着大人们包粽子,染鸡蛋,抄蚕豆。因此我对于端午的记忆都是来自外婆包的粽子开始,儿时因为喜欢吃粽子,每年只要过完年,就特别盼着端午节快点来,因为只有在这一天才能吃到平时都吃不到的东西。在那个缺衣少食的年代,物质远远没有今天这么丰富,不管是端午还是平时街上随处可见粽子,只有到端午的时候我们才能闻到粽子的香味。据大人说包粽子包的好不好是看包的紧凑不紧凑,还有灰汤的浓度都会影响着粽子的口味。外婆是包粽子高手,她早在端午节前几个月开始就准备灰汤(灰汤是取晒干保留好的稻草秸秆烧成灰,在铺着纱布的淘箩里装上满满一筐稻灰,再用热水浇注在稻灰上,浸泡之后,沥出深褐色灰汁)用灰汤包出来的粽子香味特别浓,吃起来的口感特别好。那时的粽子口味很单调,不像今天的粽子口味多样化,但是在那个缺衣少食的年代,在端午节这天能吃上单纯的米粽已经是莫大的幸福了。
后来日子渐渐过的宽裕了,外婆也渐渐老了,包粽子的任务就交给了舅妈。每逢快到端午前几天,舅妈都会和母亲阿姨们早早的准备好粽叶和各种材料。等端午早一天的时候她们都会在哪里算着该包多少粽子分给亲戚朋友。舅妈和外婆一样都属于旧时妇女,对于过节包粽子,做麻糍,年糕之类的东西特别在行。她包的粽子不像外婆当年包的那样口味单调了,各种各样的粽子都上了我们的桌子了,什么蜜枣的,豆沙的,肉,蛋黄的粽子应有尽有。之后随着我们的日子渐渐改变,农村的地也被政府征收,我们也不再用柴火烧饭做菜,灰汤和粽子也渐渐淡出我们的视线。渐渐长大的我们对于粽子和撞淡渐渐失去了以前的“热情”。撞鸡蛋啊豆子啊渐渐和我们疏远了,就如我们渐渐和大人们疏远一样。在我20岁那年外婆和舅妈相继去世了,我们家就再也没人包粽子了,端午节的气氛也随着她们而去了。现在街上商店里随时能买到各种口味包装精美的粽子,甚至连品牌五芳斋的粽子在超市随处可买到。我们家里再也没人会包粽子了,而我们也不爱吃粽子了,鸡蛋我们平时基本天天吃,所以这些东西也渐渐淡出我们的生活。而龙舟农村也很少见了,近几年虽然龙舟又开始进入人们的视线,装备装扮都比儿时更先进和精美,但是我们也没有心情像过去那样挤进人山人海的人群中去观看。端午节就像平常的日子一样过,除了能在街上闻到粽子的味道外,这个节日对我们而言和以往的日子无异,唯一的区别是我们的年纪在增长。儿时过端午那些必备东西没有了,儿时的心情也没有了,但是那段记忆却永远定格在我们记忆最深处。
今年的端午节前几天,姨妈心血来潮打电话给母亲说要自己包粽子,问母亲要不要包,母亲“盛意难却”就要姨妈包了些。姨妈传承了外婆的包粽子手艺,每个粽子都包的格外精致,更难得是用“灰汤”烧的。至于里面的馅按我们的要求豌豆馅的,这也是我们家唯一喜欢吃的粽子。姨妈兴致勃勃辛苦了一天给我们精心包了100多个粽子,又用慢火整整烧了一个晚上,第二天一早就叫表嫂趁热给我们送来。但是直到今天这些粽子还在冰箱里无人问津,自那天刚拿来的时候我和妹妹吃了一个,再也没人去碰她了。儿时那种对粽子的渴望早已经被岁月磨光了,粽子对我们而言已经没有过去那种“口味”了。其实姨妈包的粽子只有比过去外婆包的口味更好,改变的是我们的心情而已,过去那个缺衣少食的年代,我们追求的仅仅是温饱问题,过去我们过节能吃上一口肉已经是人生一大美事了。而物质丰富的今日,我们每天山珍海味又能如何呢?我们始终体会不到生活或者节日带来的乐趣,而只觉得身边一切食物都不如过去。我想我们需要的其实不是什么样的“食物”,而是需要用什么样的“心情”去体会这些失去的“香味”。同样道理我们生活也是如此,不在于我们物质有多少,而是在于我们身边有一些什么人和一种什么样的心情。
母亲前几天看着冰箱里这么多的粽子,天天唠叨说你们叫阿姨包这么多粽子又不吃,不但糟蹋阿姨的心意更是糟蹋了粮食,送人又觉得舍不得因为都是灰汤粽子,放在冰箱里又占地方。妈妈提议今年的端午节要和过去一样,该有的东西都不缺少。因为妹妹妹夫特意从上海回来过节,妹夫是陕西人他们那边端午和我们南方不一样,我们这里有的东西他们那里未必有,所以母亲说要让他感受下温州人的端午。昨天(端午节),母亲5点就起来去菜场里买各种材料,说要给我们做薄饼煮鸡蛋。母亲忙里忙外忙了一个早上给我们做了一些薄饼,然后又给我们准备了一些茶叶蛋粽子和各种食物,仿佛我们又过起了儿时的端午,唯一缺少的就是没有蛋袋。妹夫姐夫姐姐妹妹吃着母亲做的这些食物,一直不断的夸奖母亲的厨艺好,大家都吃的津津有味。其实我们家很久没有这么一家人坐到一起吃饭了,妹妹和妹夫定居上海,一年回来也就聊聊几次。这次回来正好碰上端午,从来不喝酒的姐姐提议大家喝点红酒。那天或许是人多心情不同的原因,总算把冰箱里的粽子解决了一部分,而且大家吃的津津有味,都夸阿姨包的粽子好,和街上商店里的无法相比,我那天破例竟然也吃了两个。其实粽子还是那些粽子,只是我们的心情不同了,所以说吃东西也好过节也好过的只是一种心情,虽然我们已经找不到儿时那种心情,但是至少也领略到了那时的心情,这样的端午才是儿时的端午,有粽子的香味,有外婆的味道更有亲情和童年的味道。
其实,中国的这些传统节日是值得我们记忆的.这是我们中华文化的缩影。随着物质生活的不断丰富的今天,中国的一些传统节日和食物渐渐被我们淡化。因为对我们而言再也找不到过去过节那种心情和渴望了。其实过节过的就是一种心情,虽然现在已经找不回儿时过节的那种期盼心情了,但是看着满桌的菜肴和各种端午必备的食品,看着围着桌子平时忙碌很少能坐到一起的家人,欢欢喜喜的吃着喝着,突然觉得今天的粽子特别香。而母亲在厨房里一直没有停下,等我们吃好喝足了,她又忙着收拾“残局”,整整一天时间我看她都没有消停过。我突然觉得其实过节的是我们,而不是她,这也是做母亲最伟大和无私的地方。每逢过节都是她们最忙的时候,虽然往年没有像今年这样有自家包的粽子,但是只要是过节她都会给我们做一大桌菜肴,然后等她忙完的时候基本我们也吃完了,这就是母亲,一个世界在厨房的女人。孩子们的快乐就是她们的满足,看着我们快乐的过节就是她的幸福,看着我们吃光桌上的菜肴就是她们的成就。而我们过节其实过的只是一种感动,所感受的是浓浓的亲情和温暖。
蛋糕和曲奇饼干都是妹妹在端午这天做的
http://s16/mw690/001RepcKgy6JnEPpF3V3f&690
http://s4/mw690/001RepcKgy6JnEPxPhh63&690
祝朋友们端午节快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