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州浓浓的“年味”
文/夏汐
时间过得真快,再过几天又是中国人传统中的春节了,也是大家说的“过年”。可是不知道为什么,越离过年近了,心情反而不好了,甚至是害怕过年,因为过了“这个年”我自己又老了一岁了,自从成长后,我对“年”这个字几乎没有什么概念了,除了觉得大家吃吃喝喝,就没有别的感觉了,甚至感觉不到过去的那种浓浓的“年味”。记得小时候我们都很盼望过年,那个时候我们家还在老家,在每年腊月初母亲和父亲就早早的准备年货。那个时候我们农村人过年就高兴的也就是能吃上“肉”,吃上几口“鱼”。那个时候奶奶和爷爷总是会养一头猪,每年到年底的时候才会把她杀了,用来制作腊肉,也因此把过年的记忆都停留在了那个岁月里,都在那些腊肉飘香的日子里。
(1)腊肉,是我们温州人过年中不可缺少的一样食品。传统中的腊肉都只有冬天才能做成。因为南方天气偏暖,只有到腊月的时候才能有“冷”的感觉,而腊肉必须在最冷的时候做的才是最香最脆的。关于腊肉大多数温州人都会做的,就是把洗好的肉,用酱油,味精,白糖,烧酒,泡制两到三个时候,然后捞起来,挂在窗台或者阳台上,被东风吹上几天,等肉干的时候,只要放到饭上或者蒸笼里一蒸,她的香味就飘出很远的地方了。母亲每年在腊月都会做很多的腊肉,腊排骨,腊鸡,腊鸭,她做的也是我自认最好的腊肉,因为那上面有母亲精心为我们准备的“爱”。
http://s4/middle/657d533ag79bcf2db51b3&690
2.鳗鲞
过年几乎每家温州人都会晒鳗鲞,说道这个鳗鲞很多人可能不知道是何物,其实这也是温州人过年不可缺少的一道食物,就是把刚从海里捞上来的鳗鱼,用小刀切开肚子,把内脏拿掉,然后放在太阳下晒上几天,因为南方的冬天比较潮湿,比较温暖,因此这种东西再南方其实很难制作的,碰上天气不好的时候,经常会晒得变味,但是一旦碰上天气好的时候,晒出来的鳗鲞真的很好吃的哦。等鳗鱼变成干的时候,放到蒸笼里一蒸,然后切成小片,用三合油(酱油,醋,味精,白糖)粘着吃,那种香味让你永远都不会忘记。我在北京那几年,每年正月回去的时候,都会带上很多鳗鲞,然后送给一些北方的朋友。奇怪的是很多北方人都不知道这种食物的吃法和做法,然后我教会他们做法和食用方法后,很多人都爱上了这种食物,都说好吃,都说是最好的下酒菜。
http://s2/middle/657d533agc1617a0169f1&690
3.松糕
这也是温州人过年最重要的一道糕点,寓意年年高。每年快到除夕的前夕,我们温州人家家户户都会用这一年的收来的糯米,做成各种各样的年糕。而这个松糕也是我们这里特有的,她是用糯米磨成粉状里面拌上红糖,然后红枣,白糖红糖,芝麻,肉麻,冬瓜条,然后放到这个六角的器具中,放到小火上蒸上半个小时,出来的松糕就是如图中这样,松糕当你放到嘴里的时候,她那种黏黏的甜甜的感觉,让你吃了还想吃哦。可惜自从我成长后,再也没见母亲做过年糕和松糕了,平时要吃都是直接从店里买过来的,虽然做法一样,但是始终没有以前的那种香味,也许是我们的物质太丰富了,我们已经不适合这样的东西了,也许是我们的心情变了,变得不再对过去的东西有所留恋了。
现在在全国各地可能都能看到“矮人松糕”在温州当地现在看到的松糕基本也都是她们做的。每逢过年的时候,矮人松糕任何一家店都是人山人海,过去人们都是自家做,现在人们为了便捷基本都不自己做,都是由矮人松糕店供应的,因此“矮人松糕”自然也成了名誉温州以至于全国的一个松糕品牌。
http://s3/middle/657d533agc1619fd9fe62&690
4,炒米糖
记得小时候过年最开心的一件事情就是,过年的时候家家户户都会做这个炒米糖,每年的年底我们这里,会出现很多“打炮婆”的人,他们总是背着一个火灶,喊着“打炒米糖”了,大街小巷的喊,然后人们拿着米,白糖,然后围着这位”打泡婆“的人,等到米在火灶里烧到差不多的时候,随着一声“轰”巨大的声响,香喷喷的“泡婆”想雪花一样撒到他为人们准备的一个大的脸盘里。接着他会用一种木头的器具把这些熟透的“泡婆”用白糖水加上一些油使劲的积压,等她们基本硬化的时候用刀片切成一块一块的炒米糖。
那个时候因为我们的食物紧缺,很多人家都舍不得给孩子打炒米糖,因为对那个时候人们来说这些是奢侈品,有的孩子甚至会背着大人“偷米”出来,我的堂哥曾经有一次背着奶奶,拿了家里的大米出来,结果被奶奶发现狠狠的打了一顿,奶奶说,大米是做饭吃的,不是给你们孩子瞎折腾的,那个时候不理解奶奶,看着大家都吃着香而甜口的炒米糖,心里很生气,为何奶奶这么小气不给我们打这个,后来才知道啊,米是我们全家人生存的物质,而不是我们这些孩子的“零食”。多年过去了,这种炒米糖基本消失了,因为那些制作这个的人几乎都没有了,而那种“打泡婆”“轰”的一声巨响,也只能留在我们的记忆中了。
http://s13/mw690/657d533agd453f9ff66dc&690
5,捣年糕
年糕对温州人而言是一道非常重要的“年货”。在温州素有“年糕年糕年年高”的说法。每逢春节,年糕总是温州人酒桌上的“头碗菜”。这头碗菜的烧法一般都是以炒为主。在每年的腊月十五开始,温州人家家户户都会拿出自己珍藏了一年的糯米,然后拿出了自己种的甘蔗做成的红糖,来捣年糕来过个甜甜美美的年,我的同年记忆中,捣年糕是一道最深刻的记忆。那个时候只有在过年的时候我们才能吃到甜的咸的年糕,甜的年糕一般做成圆形的,叫圆糕,里面放上一点花生,一点芝麻,吃着的时候很香很甜,寓意生活“圆圆满满,甜甜美美”。
甜的年糕还可以做成各种各样的形状,如一些老人为了祭祖还做成“元宝”形状的,寓意“招财进宝”财源滚滚。在温州结婚和订婚,新家乔迁之喜都必须要“这种甜的捣年糕”,只不过她们的形状做成长方形而已,记得我有一年带着这种年糕去北京,分给北京人吃,她们误以为是“肥皂”因为她们的形状真和肥皂很像。这也是温州人才有的一种特色食品哦。咸的年糕,做成白色的,我们用来和肉或者青菜做成炒年糕,还有一种吃法就是清蒸用酱油和味精蘸着吃。年糕的历史在温州很悠久,虽然现在人们物质丰富了,餐桌上什么也不缺什么也不愁,但是对于温州人来说,年糕依然是酒桌上或者过年一道不可缺少的食品。
http://s4/mw690/657d533ag7ba23a471ae3&690
6,压岁钱。
过去,每逢过年,对我们而言最快乐的事情就是莫过于大人们给我们压岁钱了。据说压岁钱可以压住邪祟,因为“岁”与“祟”谐音,晚辈得到压岁钱就可以平平安安度过一岁。我记得小时候每年的除夕夜,舅舅和外公都会来我们家,然后他们会掏出一个个包好的红色包,里面包着他们给我们孩子的压岁钱,每逢拿到压岁钱我们最快乐的就是偷偷打开看下,舅舅和外公给我们包了多少钱,那个时候我们平时几乎是没有零花钱的,只有到每年年底的时候才能有一点点的零钱。温州人的习俗是每年的年除夕,舅舅和外公都会给自己的外甥和外孙送上压岁钱,寓意孩子能过一个好年,更寓意孩新的一年里能岁岁平安。之后爷爷或者奶奶父母也会相应的给你包上一个小红包,然后在除夕夜,我们会把压岁钱放到枕头下睡觉,据说这样新年第一天就会有好运,现在我们长大了,没有人给我们压岁钱,而是我每年给我的小外甥压岁钱,看到外甥拿着手中的压岁包高兴的样子,仿佛看到了小时候的自己。
http://s9/mw690/657d533agd4cb9dea0fc8&690
7.本命年的红色
在温州,人们有个很传统的习俗就是本命年之说,本命年就是十二年—遇的农历属相所在的年份,俗称属相年。在传统习俗中,本命年常常被认为是一个不吉利的年份。“本命年犯太岁,太岁当头坐,无喜必有祸”的民谣是关于本命年不甚吉利的最好写照。故民间通常把“本命年”也叫做“槛儿年”,即度过本命年如同迈进一道槛儿一样。每到本命年时,汉族北方各地,不论大人小带系上,俗称“扎红”,小孩还要穿红背心,红裤衩,认为这样才能趋吉避凶,消灾免祸。而我们温州人的本命年,我们的内裤内衣袜子很多人都会穿上了红色,在我们这里红色是一个非常吉利非常旺的颜色,中国过去红色是代表着喜气,是的温州人也不例外,因此在本命年,我们很多东西都会用红色的,寓意喜事连连,人生一帆风顺,事业家庭都会“红”,更重要的是健康也是靠这些“红色”来给予,因此每年过年期间在我们这里你最大的感受就是“红色”。
这些食物和传统中的东西,不仅仅体现了过去温州人对“年”的重视,更体现了温州人生活美好的一面,这些更是温州文化的一部分,温州城事虽小,但是文化底蕴很深,不管是今天还是过去,我们温州的很多小吃在全国盛行,温州的特产也成为很多国人馈赠亲朋好友的首选之物,而这些小吃不仅仅传承着温州人的生活,更传承了温州人的文化。
马上就是春节了,夏汐在这里把我们温州浓浓的年味送给朋友们,祝福我的朋友们新春快乐,阖家幸福,在新的一年里事业,生活,更上一层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