灰飞烟灭的栖云寺
(2016-01-07 19:42:06)
标签:
栖云寺观音阁《新建栖云寺碑》万历辽阳城东 |
分类: ◆文化资料 |
栖云寺位居古城辽阳东二十五里宝境山南阳坡处,山下达子堡,山后道东沙浒屯。
此寺根据明成化六年《重修栖云寺碑》记载;始建于汉末永平年间,经隋、唐尉迟敬德重修至清崇德六年(明崇祯六年)碑记共修九次。光绪年间又维修完美,可居辽阳佛教庙之首。
栖云寺主体建筑五层大殿,规模甚大,宏伟壮观,庙体群山环抱,地势绝佳,因山坡长年有云雾依栖,故名为“栖云寺”。栖云寺附近东西两岗分别建有三座石雕古塔,共六座对称排列,塔高均为三至四米。
一、栖云寺历史建筑的形成
汉代,西域佛教传入我国,东汉末期稍盛。此时相传御史发现古城辽阳东宝镜山南坡“井中横木”而视为天意,立庙于此,后历代称之古刹。明成化五年开始,遂招民间工匠百余,同僧纲寺都纲化十方善士,创造佛殿、建筑僧堂、塑立佛像,华饰庄严。碑文完具。正统年间,本寺住持洪端都宪李公,重修佛殿。据《重修碑记》成化六年夏月择吉建立于佛殿之前,映天上之三光,备人间之五福。点元瞻仰,黎庶皈依。殿阁峥峙,镇边疆千百余里。碑亭辉赫,垂后世亿万斯年。
据清崇德六年《重修碑记》载大金年间复修葺之。迨及明朝成化六年,至万历己酉年,重修八次。万历三十七年碑记此寺在三韩之东可以为考古之一证。清崇德碑记又载:“任有僧成清净目击,恻然会集功德主众等,捐贰百金,募化檀那,昼夜重其复修。盖大殿五楹、地藏三楹、观音阁三楹、山门三楹,天王殿三楹,庄塑圣象若干,其殿宇辉煌,灿然一新。”
清光绪至民国年间,栖云寺庙体整齐,景物生辉,当时寺内僧人百余,香烟缭绕。
二、栖云寺庙貌整体结构
通过上石砌梯道可到代楼顶的大寺山门,步入可见左右两山配殿为“山门殿”有挺胸叠肚彩塑的哼哈二将站立护寺。寺内靠围墙角处两侧建有钟鼓二楼;钟楼内有幽冥钟一口,鼓楼内有振天鼓一个。中间前殿为天王殿,殿内正位塑有笑面叠肚赤脚盘膝端坐的揭陀尊者,即是弥勒佛(称未来佛)。在坐前塑有关羽持刀站像。殿内两侧有彩塑二丈余高东方持国、南方增长、西方广目、北方多闻四天王站像。接着通过角门步入寺二层院是大殿。此殿内重檐歇山顶、青砖合瓦,建筑精工细腻,巍峨耸落。殿内供塑金身三如来坐像:正中有佛祖本师南无释迦牟尼,左为药师佛、右为劈雷佛。佛祖后相背彩塑护法菩萨韦驮持杵站立。殿内两侧塑有十八罗汉,气势不凡,神采各异,或和颜悦色,或凝神静思,或怒目圆睁,活灵活现,栩栩如生。走出大殿步入三层寺院,院中建有尖山单檐歇山三楹殿为地藏殿,殿内供塑坐像地藏王菩萨像,两旁有大辨长者、道明圣僧,一老一小手持法器胁侍。殿内两侧塑有关羽帝君、二郎天神持刀站立。通过地藏殿步入后院为观音阁,此殿建筑为二层楼阁型体,木雕彩绘,堂皇典雅,殿中高塑千眼千手观音像,像身左有善财童子,右有龙女两尊站像。两侧配有三霄殿和胡仙堂。还有佛堂、禅室、经房、寝室和客房二十余间。栖云寺是奇特的天然景区。栖云寺的庙景奇特,引人入胜。寺内原有一井为“古井横松”,寺庙前后各有一坑,传说雷震霹雳塌沉形成,加上周围长年云雾环绕,风吹松柏,箫然悦耳,令人陶醉,为此构成古刹十三景。每逢庙会,游人甚多,眼目观景,流连忘返。此寺生机活跃,已久名传辽东、辽南各地。然毁于“文革”浩劫之中。殿房捣毁,塑像洗劫一空,寺庙树丛铲掉,美丽景物消失无存。现在观此庙址,只余残房三间和几棵苍松、古井、塌坑遗迹,还隐晰可辨,想象古刹景貌之壮观,为千年古建筑遗产失毁而感叹不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