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械学习与有意义学习
(2014-07-27 15:59:33)
标签:
教育 |
分类: 教育教學 |
学习分为有意义学习和机械学习两种。美国认知教育心理学家奥苏伯尔认为,有意义学习与机械学习两者在心理机制和条件上有本质的不同。
机械学习的心理机制是联想,其产生的条件是刺激与反应接近、重复和强化等。
有意义学习的心理机制是同化,其产生的条件有二:
第一,学习者原有认知结构中应具有可以用来同化新知识的适当观念。所谓适当观念是指能对新知识起“固着”或“拴住”作用的学生已经掌握的有关的概念、命题、表象和其它有意义的符号等。奥苏伯尔认为,这是决定学生有意义学习的第一要素,他据此提出如下著名的命题:“如果我不得不将所有的教育心理学原理还原为一句话的话,我将会说,影响学习的最重要因素是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根据学生的原有知识状况进行教育。”
第二,学习者本人应具备有意义学习的心向。所谓学习心向是指学习者对学习活动的内部动机和心理倾向,是社会的、个人的,主观的、客观的需求在个体心理上的直接反映。在具体的学习活动中,有意义学习心向表现为学生乐于主动地把新知识与原有认知结构中的适当观念加以联系的倾向性。
只有具备这两个条件,有意义学习才能产生,新旧知识才能建立起“非人为性”和“实质性”的联系。非人为性和实质性是奥苏伯尔用以划分有意义学习与机械学习的两条标准,据此,奥苏伯尔把有意义学习的实质概括为:语言文字符号所代表的新知识与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已有的适当观念建立起非人为性和实质性的联系。
有意义学习的过程即新旧知识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过程(同化的过程),这一过程可简单描述为:当学习材料本身具有逻辑意义,学生原有学习材料本身具有逻辑意义,学生原有认知结构中又具备适当观念时,学习材料对学生就构成了潜在意义,接着,学生积极主动地使这种具有潜在意义的新知识与头脑中的适当观念发生非人为性和实质性的联系,这种联系是理解和思维的本质。其结果,新知识被纳入到学习者的原有认知结构中去,获得了心理意义,真正内化为学生自己的知识,自己的“血肉”,自己的心理品质。而原有认知结构经过吸收新知识,自身也得到改造和重新组织。正因为如此,奥苏伯尔也把有意义学习看成是认知结构的组织和重新组织。
从教学的实际情况来说,机械学习是一种死记硬背的记忆性的学习,其特点是学生以听代思、机械模仿、不求甚解、唯师和唯书是上。其结果是学生只得到一大堆机械的、孤立的知识,这种知识没有内化,心理学称之为“假知”,它没有“活性”,既不能迁移,更不能应用。从应试教育观的角度来看,机械学习是学生在考试逼迫状态下的一种被动的学习,学生不仅在精神上觉得有负担,情绪上觉得苦闷,而且智力活动也变得死板、不通畅。这也就是为什么机械学习是阻碍学生发展的根本原因。有意义学习则是一种以思维为核心的理解性的学习,其特点是学生全身心地投入,身体的、心理的,认知的、情感的,逻辑的、直觉的,都和谐统一起来;其结果既是认识和能力的发展,又是情感和人格的完善。所以有意义学习是一种发展人的学习。
从课堂学习角度来看,机械学习是注入式教学的产物。所谓注入式教学,是建立在认为学生只不过是任凭教师摆布的容器的思想的基础上,从教师的主观愿望出发,不顾学生的知识基础、理解能力和学习兴趣,强行灌输和机械训练的一种教学。其特点和表现是“灌”。18世纪德国著名教育家第斯多惠就说过:“如果学生习惯于简单地接受或被动地工作,任何方法都是坏的;如果能激发学生的主动性,任何方法都是好的。”“不好的教师是传授真理,好的教师是教学生去发现真理”。而现在的应试教学恰恰要求“学生对教师必须保持一种被动状态”,要求学生像只水槽一样,被动地恭候着教师嘴巴里流滴出的知识液体。岂不知,知识根本是“灌”不进去的。这种“灌”的结果便是机械死记硬背的应付学习。
从课外作业角度来说,机械学习表现为反复操练。这里我们首先应区分一下习题和问题的含义和价值。习题,英文是exercise,其内容和解答是常规的,学生易于模仿。问题,英文是problem,它有以下特点:1.非常规性。即问题的内容不是教材内容的翻版,而是有意义的延伸;解答也不能依赖模仿,而需要较多的创造性;2.情景性。即给出的问题往往不是纯学科化的“已知”“求解”模式,而是一种情景,一种客观现实中存在的矛盾和疑问,它的解答需要克服一定的困难;3.所给问题不一定有解,答案也不必唯一,条件还可以冗余,它注重的是探究的思想价值,而不是结论的正确与否。如果说习题的目的在于巩固所学知识,形成一定的解题技能和技巧;那么问题解决的目的则在于激发学生的创造欲望,形成问题意识和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显然,学生的课外作业应该包括习题练习和问题解决两部分。现在的问题是,学校所布置的许多课外作业都只是属于操作性质的,学生所承受的是大量重复的抄写、演算、背诵,这些活动都只是机械性的“规范”操作,无须探究方法也无须激活思维,它往往只有应付考试的价值,而无发展人的功效。这种操练也是典型的机械学习,对学生来说,它往往只是时间的消耗和体力的付出,所以这种学习很容易就会使学生产生厌倦、疲劳、懈怠的消极心理,并体验到严重的“负担”。
变机械学习为有意义学习是促进学生学习方式转变的必然要求。有意义学习要求教师在课堂上进行启发式教学,启发式式教学,指的是建筑在把学生看成是学习(认识活动)主体的思想基础上,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引导学生深入思考,融会贯通地掌握知识和发展智力的一种教学。它有两方面的涵义:一方面是“启”,“启”者,启示开导也;一方面是“发”,“发”者,能动发现也。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作用,就是对学生进行启示开导;学生在教师的启示开导下,发挥主观能动性,经过自己努力探索,“自奋其力,自致其知。”这样的学习便是有意义的学习。
有意义学习还要求教师布置作业要把量和质统一起来,把“劳其筋骨”和“劳其心智”统一起来。首先习题的量要严格控制,质却要大力提高;不能靠题海取胜,但却要强化“双基”训练,这种训练虽有其机械的一面,但却是学习的必要组成部分,我们不能因噎废食。于此同时,要大力提倡“问题解决”。问题内容既源于课本,又是课本的延伸和深化,所以问题解决是一种有意义的学习,这种学习是一种思考性的精神劳动,是一种智力搏斗,它不是心理上的负担而是智慧上的挑战,学生会为此激动不已,乐此不疲。
机械学习是苦于学习的代名词,它给学生带来的往往是一种消极的情绪体验,学生感到“苦中无乐”。有意义学习是乐于学习的本质,它给学生带来的往往是一种积极的情绪体验,学生感到“虽苦犹乐”这种乐是学生认识之乐、劳动之乐、发展之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