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戏治疗理论
(2010-04-16 22:54:04)
标签:
杂谈 |
分类: 情感教育 |
游戏治疗理论
一、
游戏是一种广泛存在的现象,儿童在游戏中体现出来表达某种内在愿望的主动性,游戏是儿童内部存在的自我活动的表现,儿童有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去满足追求自由的愿望和需要;令一方面,儿童由于身心能力的不足迫切需要找到一种自主控制的感觉,以达到消除不能真正融入现实世界带来的紧张和自我保护的目的。游戏使儿童内部心理活动外显化,便于观察自我和澄清问题,探索儿童的相关情绪、防卫机制。
游戏治疗的突出特点是心理治疗中的应用游戏作为沟通媒介,因此游戏治疗定义为通过游戏手段对儿童的心理和行为障碍进行矫正和治疗。在游戏治疗中,游戏本身不是治疗的目的,而仅仅是治疗的一种手段或方式。游戏治疗强调以游戏作为沟通媒介,凡是运用游戏作为沟通媒介的心理治疗都可称为游戏治疗,由于心理治疗师不同的理论取向,发展出个人中心游戏治疗、认知游戏治疗、格式塔心理治疗、心理动力治疗等不同流派。以个人中心治疗取向的游戏治疗认为孩子才是问题能够真实、完整知道这个私人世界的个体,咨询者应保持放松的心态、保持立场中立,更多的“用我的眼睛听”,完整接纳孩子,营造可令孩子自由表达情绪的环境,在次过程中咨询者不指导,仅跟随。认知——行为治疗取向的游戏治疗认为咨询者应积极介入,有时会扮演“教育者”角色,介入方法有示范、角色扮演等。格式塔治疗取向的游戏治疗强调帮助孩子学会自己做选择,实现自主。心理动力学取向的游戏治疗认为儿童在游戏是自我的运作能解决本我和超我的冲突,于是儿童在游戏中克服自己对世界无法控制的感觉,游戏是一种扮演,特别是当与现实环境分开时,能让儿童的自我屈服于本我和超我的需求,游戏能有效的处理儿童丧失控制感的负面影响。因此,游戏治疗不是某一学派的特有方法,而是任何一种心理治疗中均可使用的工具,它以游戏作为诊断和治疗的中介。
游戏治疗的实施
(一)
游戏治疗以游戏作为与儿童沟通的媒介,常常借助某种玩具了解儿童的内心世界,解决心理问题,在具体方法和技术上具有特殊性,常有的方法有:
1.
2.
3.
4.
5.
6.
(二)
信心、接纳和尊重。三者在治疗过程中缺一不可。信心是最普通的一种态度,接纳和尊重较为具体。三者态度有机结合,构成了良好的治疗关系。在游戏治疗中若缺少这种基本的态度,是很难达到其预期结果的。
(三)
情绪困扰儿童的游戏治疗师按照负情绪泛化——正负向情绪具体化——正负向情绪分化并与实际情境吻合这样四个阶段向前发展的。当然,并非所有的治疗过程都有这样明确的阶段划分,有时阶段和阶段之间存在部分重叠;此外,治疗过程不会自主产生于游戏情境中,它以来于咨询者的态度、引导和功力。
(四)
阿科斯莱恩(Axline)认为,游戏治疗必须遵循下列8项才能取得成功:
1.
2.
3.
4.
5.
6.
7.
8.
四.关于游戏治疗理论的评价
由于儿童本身缺少成年人心理咨询中的很重要的因素:对心理不适的觉知;主动求助的愿望;希望咨询的动机。儿童不会主动去寻求治疗,不会觉得痛苦也不会察觉自己的问题,孩子的问题带给他周围的环境和他周围的人的困扰比带给他自己的要多。
游戏治疗开辟了一条儿童心理治疗的有效途径。心理学家发现儿童游戏的自我表达特性,它表露儿童的情感,起到释放和宣泄的作用,同时,心理治疗师借助游戏为中介与儿童沟通,建立良好的咨访关系。这便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儿童心理治疗中的两大难题——如何更好的了解儿童的内心世界?如何使儿童主动参与到心理治疗中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