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些年中国足球面对日本足球屡屡处于下风是个不争的事实,众所周知,这是日本足球二十年来坚持技术足球和整体足球路线之后,水平突飞猛进的结果。不可否认,如今日本足球的整体实力已经到了不折不扣的世界二流、甚至准一流的水平。
而与此相辅相成的,是日本足球职业化以来所坚持的技术路线。在J联赛中,无论成绩好坏,我们看到的都是坚持地面配合具有桑巴味道的技战术风格。日本足球的建设方针就是从小到大,全是一体化的技术足球,包括外援的引进,也都是一水儿的技术出众的巴西球员或者东欧球员。其中的代表便是“白贝利”济科和“东欧的马拉多纳”斯托伊科维奇。
但是就在日本足球还没有走上职业化,还没有确立自己的技术足球风格时,在上世纪的七八十年代,面对当时还以技术细腻著称的中国队,同样是屡战屡败。甚至也有一个“恐中症”的称号。当时的中国队面对日本队,几乎就是赢几个球的问题。
可惜时过境迁,日本足球在找到了属于自己的方向之后开始卧薪尝胆,从而扬名立万。而中国足球呢,反而在走上职业化之后,在急功近利、金钱至上的思想下,培养出了一批批糙哥,先前容志行、沈祥福那一代技术细腻的球员难见踪影。所以在后来的中超赛场上,我们只见激烈,不见技术。但是我们对于日本足球的还拥有的一个优势就是,我们拥有强壮的身体,这也给我们日后能够克制日本足球埋下了一个伏笔。
用“国米”克制日本足球
无论是早在1997年亚优杯,北京国安面对日本川崎贝尔迪队时的勇猛飞铲,还是后来中国俱乐部与日本球队的交锋,虽然胜少负多,但是从来没有出现大比分的溃败。这其中的一个原因,就是中国球队虽然技术以及球员战术素养上不及日本,但是球员上场后的玩命精神以及身体优势还是让日本球队深为忌惮。
与中国球队和韩国球队见到日本球队不需动员的精神相比,日本球员在场上通常没有那种搏命的心理。他们长时间在踢着一种自娱自乐的技术足球,由于整体水平已经到了一个层次,因此在技术水准相对低下的亚洲,他们只要正常发挥,总能打出好成绩。最典型的例子就是2000年亚洲杯。当时的日本队在特鲁西埃的带领下,迎来走上技术足球路线的第一个成绩井喷期,他们不仅在1999年世青赛上勇夺亚军,而且还在2000年亚洲杯上以巴萨足球的风格以及无敌的姿态,毫无争议的夺走冠军。自此成为亚洲足球的霸主。
因此,在亚洲足球的范围,或者说在东亚足球的范围内,就形成了这样两种鲜明的技术风格,一种是仿巴萨式的日本足球风格,一种就是以勇猛快速、善于奔跑、更具有拼搏精神的韩国足球风格。这两种足球风格的碰撞已经成为亚洲足球的一大亮点,而这两支球队也创造了亚洲足球在世界杯上的最好成绩。由于水平的相近,这两支球队的交锋往往非常精彩,也互有胜负。
那么对于技术水准不如日本、奔跑能力和顽强精神不如韩国的中国足球来说,又该走出怎样一个对抗日本足球之路呢?我先拿去年4月28日亚冠联赛北京国安队主场2比0击败日本川崎前锋,从小组中成功出线的例子来说明一下。
在国安与川崎的这场比赛之前,欧冠上刚刚上演了两场国际米兰与巴塞罗那的经典对抗,面对着将技术足球发挥的无以复加的巴塞罗那,国际米兰球员用强壮的身体、顽强的连环防守以及犀利的反击,也就是我们常说的“肌肉+闪电”的足球战术,最终将不可一世的巴萨淘汰出局。成就了世界足坛的千古名局。
受到这场比赛的启发,我随后写了一篇名为《4.28
用国米打川崎》的博客,中心思想就是主场作战的国安可以采用与国米类似的打法,在稳固防守的基础上,用犀利的反击掀翻走技术路线的川崎前锋。毕竟对于技术水平不如对手,但身体条件尚可的国安队,这不失为一种实用的战术打法。
当然,我对于中超俱乐部能够比国家队更能战胜日本足球的信心在于,在中超球队中,不乏有一些实力出众的外援,他们在临门一脚的能力以及比赛态度上往往能够带给中国球员信心,从而增加击败日本球队的几率。比如国安队中的乔尔·格里菲斯。
所幸的是,国安所面对的川崎前锋实力并不算强大,虽然队中拥有中村宪刚等国脚压阵,但是我在他们此前的几场比赛中发现,这支同样讲究技术路线的球队作风似乎偏软,而且即便到了出线生死战的时候,川崎前锋的求胜欲望也似乎没有那么强烈。结果在4月28日的晚上,主场作战的国安果然祭出了防守反击的打法,在顽强顶住川崎前锋开场后前三十分钟的猛攻后,国安队依靠乔尔的临门一脚以及下半时闫相闯的精彩直传,成全奥托打进了锁定胜局的一球。不仅成功出线,在我看来,也开辟了一种中超球队对抗日本技术足球的一种新模式。
当然,我并不是说所有中超球队采用这种打法都能奏效,这仅仅是针对日本足球而言,而且还要看这支中超球队自身的资质。比如他们的防守做的如何,他们如何能够滴水不漏的破坏对手的技术足球,他们的反击速度和成功率如何,他们的外援能力和国内球员能力如何,如果有一点做的不好,或者本身水平过低,就很有可能画虎不成反类犬。
不过,从亚冠首日的表现来看,我很欣慰的看到杭州绿城队在与日本J联赛冠军名古屋鲸八的较量中,把国米式的足球继续发扬光大,从而也得到了理想的结果。
“国米式”绿城战术奏效
对于现在的这支杭州绿城,北京球迷或许并没有特别细致的了解,最主要的原因是我们把过多的注意力都放在了北京国安身上,但是我想说,如今的这支杭州绿城,实力绝对在北京国安之上。这是一支长年来坚持不懈、富有雄心、加大投入之后建设起来的新兴强队。
在新赛季开始前,由于获得了亚冠资格,杭州绿城在去年投入的基础上,继续招兵买马,在保留了洪都拉斯老射手拉米雷斯之外,还引进了几名实力不俗的巴拉圭外援,早早的便为亚冠备战。而国内球员经过几年的打拼之后,也逐渐成熟起来,如今留在阵中的都是一些很实用的球员。在土耳其的备战,也为赛季前的磨合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当然,在球员能力加强的基础上,更重要的是一种备战的心态。在赛前吴金贵以及全队便显得比较低调,但是有一个报道引起了我的注意,那就是吴金贵提到想用“国际米兰克制巴萨的打法”来对付名古屋,这让我感觉是一个好兆头。
我之所以说是一个好兆头,不仅仅是因为觉得这个思想正确,而且我也没有看到以往中日球队对抗时,中国球员热血沸腾、喊出的各种口号,什么“我们不怕日本”、“我们一定要赢”。这种略显偏激的想法往往引起的后果就是到了场上过于激进、不注意节奏、心态失衡、同样球风也更加粗野,因此往往会被心态更为平稳、技术更为出众的日本球队抓住漏洞,一击致命。说不好听点,有点像当年义和团拿着大刀对抗拥有枪炮的八国联军差不多,最后的下场可想而知。
而采用国米式的稳守反击战术,本身就反映出了绿城队上下放平心态,用最实用战术对抗对手的思路。在比赛开始后,我发现这支绿城队我竟然有六七名球员都不太认识,除了几名巴拉圭外援,而随着比赛的进行,我们发现虽然绿城的场面并不好看,但是难得的是,这支新磨合不久的球队显得更像一个整体,他们能够有条不紊的破坏对手的进攻,身体条件更是毫不吃亏。而最终在对手松懈之余,利用反击以及巴力的神来之笔,以2比0战而胜之,创造了一个不大不小的冷门。
高水平内外援居功至伟
当然,我还是之前那句话,中超球队之所以能够更有可能比中国国家队战胜日本队,很重要的一个原因还在于引进了高水平的外援。由于亚足联“3+1”的外援政策,这就使得中超球队在亚冠赛场上能够一股脑的派上四名外援。而这四名外援如果都能被放在关键位置合理使用,就会在带动全队战斗力方面发挥巨大作用。
还有一点不能不说,中超俱乐部战斗力的提高,还要归功于亚冠联赛的改制。在改制之后,水平原本不高的中超球队每年都能拥有四个参赛名额。也许刚开始的时候,很多中超球队还视能够参加亚冠为一个累赘,因此除了经常参赛的山东鲁能队,很多中超球队经常在亚冠赛场上只是打上一次酱油,或者过把瘾就死,难以长久。
不过随着今年中国足球反腐扫黑风暴给中国足球带来的一股新风,让更多的中超俱乐部更加敢于投入。最重要的是,随着广州恒大的横空出世,大撒金元政策,逼迫着山东鲁能、天津泰达、杭州绿城等队不得不加大投入,以便保持在联赛中的竞争力。而且在对待亚冠的态度上,有了底气的中超强队也开始目标一致,那就是以最强的阵容参赛,捍卫中超在亚冠的尊严。毕竟如果再颓废下去,中超四个参赛名额就很可能就保不住了。
所以我们可以仔细观察今年参加亚冠的四支中超球队,他们配备的外援都是职业化以来空前强大的,更具实力的外援同样在场上更具执行力,他们的能力和态度也带动了身边的国内球员。比如佐里奇、拉米雷斯、安塔尔等人,而这四支亚冠球队所引进的中国球员同样也是中国足坛的一流球员,比如李玮峰、杜威等人,两相结合,再加上战术对头,击败日本球队也就成为了一件不再困难的事情。
无法改变中日根本差距
当然,我们看到中超球队在亚冠赛场上的进步,但是我们不能就此否认中国足球和日本足球之间的巨大差距。无论是在后备人才上的培养,还是成年球队的技战术素养以及球员的个人能力以及大赛经验,中国足球都要落后一大块。是的,我们可以凭借几场亚冠上的胜利聊以自慰,但是在真正到了国家队层面上的时候,我们还是处于下风的。而且即便在亚冠上,我们也不可能长久的保持这种胜利,毕竟人家俱乐部建设和水平还是要远远高于我们。而在中国青少年足球人才培养上,惨淡的现实更是让我们不敢畅想未来。
不过,我们仍然要为中超球队的胜利而欣喜,毕竟在中国足球仍然在低谷徘徊的时候,我们都要为哪怕一丁点的进步而鼓掌。毕竟,有希望,就会有未来。哪怕我们日后还会遭受数不清的失败和挫折。
大家一起共勉吧!
(有时间再阐述一下中超球队对抗韩国球队的看法,在本文中不再赘述。)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