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间净土--西藏
文/白加黑
西藏是很多中外游客向往和敬畏的地方。她那峻峭的雪山,圣洁的湖泊,神秘的宗教,悠久的历史,独特的文化和朴实善良的民风无不给到过西藏的人留下深刻的印象。近几年,随着青藏铁路的开通和进藏公路的改善,西藏游更是成为热点旅游线路。毫无疑问,西藏绝对是全世界的探险者和旅游者的天堂。
由于工作关系,几年前我在西藏阿里工作生活了3年。在藏3年,我们和当地的干部、群众一起工作,一起生活,结下了非常深厚的友谊,同时,能够为当地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条件的改善作了一点点贡献,也使我们感到非常的自豪。
近十几年,党和国家对西藏的发展和当地人民生活的改善非常关心重视,每年召开专题会议,研究部署对口支援西藏工作。现在,中央和国务院所有部委,还有15个省(区、市)政府以及17家中央企业都在对口支援西藏,这些无私的支援对于促进西藏经济的发展确实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但是,由于西藏的生态环境非常脆弱,尤其是藏北和西部牧区的生态更加脆弱。当地政府为了发展经济,改善牧民群众的生活条件,相继上马了一些大中型的的工业开发项目,对当地的生态造成了一定的破坏,我对这一点很担心,也应该引起当地政府部门的重视,我们在发展经济的同时,必须重视和加强生态保护,因地制宜,合理开发,永续利用,使西藏这块人间净土能够永远洁净、祥和!
神秘的布达拉宫(转载)
http://s15/middle/6579e9a3g826dbafc80ce&690
雪山(转载)
http://s8/middle/6579e9a3g826dc41ea8c7&690
美丽的班公湖(转载)
http://s9/middle/6579e9a3g826dd360c7c8&690
班公湖
班公湖位于西藏阿里日土县境内,湖面海拔高度4240米,该湖在我国境内约有400多平方公里,另一半则在印度控制的克什米尔地区,湖形状狭长。有趣的是,虽然同属一湖,在我国境内的是淡水,而印度境内的属咸水,苦涩不能饮用,也没有鱼类生长。湖的长度约110公里,整个湖的面积约有600多平方公里,呈东西走向,东西长约150多公里,南北宽约2至5公里,属内陆湖泊。班公湖:藏语称错木昂拉仁波,意思是“明媚而狭长的湖泊”。
班公湖周边景色非常秀美,四周群山环绕,远处雪山点点;班公湖湖水十分清澈,能见度通常为3至5米,湖水由于光照、深浅、亮度等因素,呈现出墨绿、淡绿和深蓝等不同的颜色。
由于地处内陆,山高路远、交通不便和信息相对闭塞,游客很少到访,自然环境保护完好,几乎处于原始状态,所以小岛成为了鸟儿们的天堂和乐园。湖中有十多个大小不等的岛屿,鸟岛就是因有水鸟在岛上驻巢栖息而得名,班公湖有个奇怪的现象,即迁徙的鸟类只选择鸟岛驻足栖息,其它岛上基本上没有鸟类光临。鸟岛长约300多米,宽约200多米,岛高出湖面约有7、8米左右,鸟岛的表面为碎石、黄土和鸟粪所覆盖,由于鸟岛没有较高大树木,只有为数不多低矮的灌木和小草。在每年鸟类繁殖季节,岛上的灌木丛里和草丛中,会有一窝一窝的鸟蛋,有的地方窝与窝相连,非常密集,以至于你行走时不留神,就有可能会踩到鸟蛋。岛上约有各种鸟类20多种,数量最多时可达数万只,主要的鸟类有:斑头雁、棕头鸥、鱼鸥、凤头鸭、赤麻鸭等,其中属斑头雁和棕头鸥数量最多。这些鸟类绝大多数为迁徙的候鸟,冬季从班公鸟岛飞往南亚大陆避寒,第二年的5月至9月飞临班公湖鸟岛栖息,在岛上产卵育幼和繁衍后代。
置身于班公湖的蓝天绿水和湖光山色中,观看鸟儿展翅飞翔和低空滞留盘璇身姿的壮观场景,特别是聆听鸟儿们美妙的鸣叫声,对于生活在喧嚣城市中的人们,绝对是一种难得的视觉冲击和听觉享受,在这里人们会感受到自然与动物和谐相处人间绝景。
阿里风光一(转载)
http://s5/middle/6579e9a3g826dd71e8eb4&690
冈仁波齐山(转载)
http://s14/middle/6579e9a3g826ddcf7bc4d&690
冈仁波齐山
冈仁波齐山,位于东经81.3°,北纬31°,西藏阿里普兰县境内,海拔6638米(另说海拔6714米),是冈底斯山的主峰。冈仁波齐峰形似金字塔(藏民称象“石磨的把手”),四壁非常对称。由南面望去可见到它著名的标志:由峰顶垂直而下的巨大冰槽与一横向岩层构成的佛教万字格(佛教中精神力量的标志,意为佛法永存,代表着吉祥与护佑。冈仁波齐峰经常是白云缭绕,当地人认为如果能看到峰顶是件很有福气的事情。它是世界公认的神山。
冈仁波齐在藏语中意为“神灵之山”,在梵文中意为“湿婆的天堂”(湿婆为印度教主神),苯教更是发源于此。从印度创世史诗《罗摩衍那》以及藏族史籍《冈底斯山海志》、《往世书》等著述中的记载推测,人们对于冈仁波齐神山的崇拜可上溯至公元前1000年左右。每年有络绎不绝的来自印度、不丹、尼泊尔以及我国各大藏族聚居区的朝圣队伍,使得这里的神圣意味绵延了几千年。
据说佛教中最著名的须弥山也就是指它。据《佛学小辞典》:须弥,山名,一小世界之中心也。前佛教时代的象雄苯教时期,冈仁波齐被称为“九重(万)字山”,相传有苯教的360位神灵居住在此。苯教祖师敦巴辛绕从天而降,此山为降落之处。在公元前5-6世纪兴起的耆那教中,岗仁波齐被称作“阿什塔婆达”,即最高之山,是耆那教创始人瑞斯哈巴那刹获得解脱的地方。
冈仁波齐周围共有5座寺庙。年日寺为转山第一站,以后依次为止拉浦寺、松楚寺(也称幻变寺)、江扎寺和赛龙寺,其中后两座寺位于内线。这五座寺庙都有不少脍炙人口的传说故事,并留存有丰富的雕刻、塑像、壁画等文物,但如今都程度不同地毁坏了。
几个世纪以来,冈仁波齐一直是朝圣者和探险家心目中的神往之地,但是至今还没有人能够登上这座神山。
阿里土林地貌(转载)
http://s9/middle/6579e9a3g826dec538348&690
阿里象雄文化遗址(转载)
http://s1/middle/6579e9a3g826df126cf30&690
象雄文化
象雄文化被称为西藏的根基文化,是佛教传入西藏以前的先期文明。象雄文化不但是古藏文化的精华,而且是以中华民族为代表的东方文化的起首,具有较完善的和国际性的文化宝库。中象雄为藏民族原始宗教--雍宗苯教的发祥地,并早于吐蕃与唐朝建立关系。
象雄文化是一门独特而浓厚的藏族古代文化,并一直为多如繁星的各国专家所瞩目,成为国际文化宝库中的一颗璀璨明珠。但在数千年的历史长河中,他经受了从被人反驳、改名和废除等无法想象的盛衰变迁,导致很多人对它产生了误解、偏见和邪见,有的甚至丝毫不为了解。象雄文化在中华民族的历史上影响极大,他代表着以苯教文化为主的古藏文化,又是藏民族宗教和文化的起源。从历史上讲,象雄文化与印、缅、尼、汉、蒙古以及波斯等诸多邻国的文化有着极大的关系,很多国家的文化都受到了其文化的影响。根据苯教资料所载:五明学科被称为苯教文化的精粹,五明学:即工巧明、声论学(语言学)、医方学、外明学和内明学。
象雄乃古代青藏高原之大国,雍仲苯教之发祥地。据汉文史料《通典》、《册府元龟》、《唐会要》等载:“大羊同东接吐蕃、西接小羊同、北直于阗,东西千余里,胜八九万”。藏史《苯教源流》载:“象雄与上部(即西部)克什米尔相连,北接于阗雪山及松巴黄牛部之静雪地区(青海西南地区),南抵印度和尼泊尔。”汉藏两史所载象雄地域基本一致。然象雄东接吐蕃,以何地为界,汉史记载不明,藏史《佛法铁注》补充这一疑难载道:“象雄与吐蕃,以后藏之卡日阿为界,藏西北大片地方皆为古象雄之辖区”。根据苯教史料所载,象雄的总面积分为上、中、下三部。上部地区是以净土沃莫隆仁为中心,在苯教经典中称上部象雄;中部地区主要是阿里一带,人们将其称为中部象雄;下部地区包括今印度和尼泊尔的大部分地区以及西藏的阿里、那曲、昌都等地区,被称为下部象雄。象雄王国的居住面积广阔、属民众多,即以岗仁波切为中心,东达今四川阿坝州松潘县,北邻蒙古与新疆,西连今天的克什米尔,南达印度以及尼泊尔。象雄国王管辖着六十个小国、八十多万户,数千万子民。第八十代恰日金是众象雄国王中最优秀的国王。
据史料记载,早在公元2、3世纪时,今阿里地区札达县、普兰县即为象雄国中心辖区。据《世界地理概况》载:“在岗底斯山西面一天的路程之外,那里有詹巴南夸的修炼地--穹隆银城,这还是象雄国的都城。这片土地曾经为象雄十八国王统治。笨教文化史上著名的四贤泽栖巴梅就诞生在这里。这儿还有笨教后弘期的著名大师西饶坚参和其他贤哲们修练的岩洞。”象雄国曾在此中心地域筑有四大城堡:穹隆银城堡、普兰猛虎城堡、门香老鼠城堡和麻邦波磨城堡。
古格王朝遗址(转载)
http://s1/middle/6579e9a3g83234ec5f550&690
古格王朝遗址
古格王国遗址在阿里扎达县札不让区象泉河畔的一座土山上,占地约18万平方米,是全国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一。整个遗址建筑共有房屋洞窟300余处、佛塔(高10余米)3座、寺庙4座、殿堂2间及地下暗道2条,分上、中、下三层,依次为王宫、寺庙和民居。外围建有城墙,四角设有碉楼。在其红庙、白庙及轮回庙的雕刻造像及壁画中不乏精品。遗址现残存879孔洞窑、445座房屋、58座碉楼、28座各类佛塔。这数百间房屋依山叠砌、层层相连,直至山顶,构成一座世上独一无二的王宫。王宫大都是穹窿顶的窑洞,分冬夏宫,有暗道。现存较好的还有坛城殿、贡康、经堂、红庙白庙、结古拉康、卓玛拉康、玛尼雕刻墙……故城的石刻宝库其实是古城的围墙,当年虽是作防御之用,但却是战争与艺术溶为一体的结晶。墙上有4502件线刻造像石和藏梵文经咒的玛尼石刻,几百年的风霜雪雨,使得大部分已脱落于墙脚。
古格王国遗址是一座规模宏伟、面积浩大的高原古城,它为研究西藏历史和古代建筑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除了这些由于今日仍然作为村庄或行政所在地而有幸被标明在地图上的据点外,围绕古格都城札不让的重要遗址还有东嘎、皮央等,均有大量文物遗存;散布在荒原大漠之中的断壁残垣、坍毁的洞穴、倾圮的佛塔更是难以数计。
近十数年间于古格遗址周围不断发掘出的造像、雕刻及壁画等是这个神秘王朝留给今人的宝贵财富。古格雕塑多为金银佛教造像,其中被称为“古格银眼”的雕像代表其最高成就。遗存最为完整、数量最多的是它的壁画。古格壁画风格独特、气势宏大,较全面地反映了当时社会生活各层面。所绘人物用笔简练,性格突出,其丰满动感的女体人物尤具代表性。由于古格所处地理位置及受多种外来文化影响,在艺术表现风格上带有明显的克什米尔及犍陀罗艺术痕迹。
古格王朝的前身可以上溯到象雄国,王朝的建立大概从9世纪开始,在统一西藏高原的吐蕃王朝瓦解后建立的,到17世纪结束,前后世袭了16个国王。它是吐蕃王室后裔在吐蕃西部阿里地方建立的地方政权,其统治范围最盛时遍及阿里全境。古格王国的统治中心在扎达象泉河(藏语为朗钦藏布)流域,北抵日土,最北界可达今克什米尔境内的斯诺乌山,南界印度,西邻拉达克(今印占克什米尔),最东面其势力范围一度达到冈底斯山麓。它不仅是吐蕃世系的延续,而且使佛教在吐蕃瓦解后重新找到立足点,并由此逐渐达到全盛。因此古格王朝在西藏历史上具有重要意义。古格在西藏的经济和文化发展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当时古代印度的许多重要佛教教义,就是从这里传入西藏腹心地区的,这里又是古代西藏对外贸易的重要商埠之一。
神秘的古格王朝300年前一夜之间在历史上消失。曾经有过七百年灿烂的文明史的古格王朝,它的消逝至今仍是个谜。据说1630年,与古格同宗的西部邻族拉达克人发动了入侵战争,古格王国就此灭亡
阿里风光二(转载)
http://s4/middle/6579e9a3g826e07687683&690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