准确解读经典,正确诵读经典——听陈洪教授讲座有感
(2012-11-08 07:53:43)
标签:
杂谈 |
分类: 学习心得 |
“国培计划(2012)紧缺薄弱学科骨干教师培训项目
江苏师范大学经典诵读教育班” 学习心得(九)
准确解读经典,正确诵读经典
培训(二)班
河南省许昌实验小学
11月7日上午。江苏师范大学教务处处长、硕士生导师陈洪教授给我们讲授了《中国古典诗词欣赏与诵读》,听后,对于准确解读经典,正确诵读经典有了全新的认识。
诵读古典诗词是建立在理解古典诗词的基础上的,这是毋庸置疑的。但是,对从哪些方面去解读古典诗词这个问题,之前我们往往是停留在借助注释、了解时代背景、了解作者等层面上,今天,在听了陈洪教授对中国古典诗词的解读和诵读后,才知道古典诗词的解读有着多么丰富的内涵,而准确解读古典诗词对于正确诵读又是多么的重要。
古典诗词的解读要从文本解读、文化解读和审美批评三大层面进行。三者是相互联系、渗透的。文本解读主要是指对作品本身的字、词、句、篇的解读,对各种字法、句法、章法以及音律、修辞的理解,属于内部解读。文化解读主要是指从文化各个层面(主要包括物质、制度、思想)来阅读作品,属于外部解读;审美评判主要是指从美学的高度对作品进行感性与理性的批判,包括作品的风格、功能、价值等,属于内外部结合的解读。
陈教授重点讲了古典诗词的文本理解,他说,无论哪一种理解首先都离不开对文本的理解。对文本的理解包括字词句篇的理解和炼字炼句。他以中小学教材上的古典诗词为例详细地介绍了怎样进行古典诗词的解读。
首先是字词句篇的理解。
例:《送元二使安西》(唐·王维)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元二:不详何人。安西:在今新疆库车附近,为当时安西都护府治所。渭城:秦时咸阳城,武帝时称渭城。在今西安市西北,渭水之北。浥:湿润,沾湿。阳关:今甘肃敦煌西南。因在玉门关之南,故称阳关。该诗也称《渭城曲》、《阳关三叠》。
他谈到这首诗的诵读基调,前两句要读得沉稳,后两句是高潮,应该读得深沉感人。解读这首诗,首先是了解人物“元二”,以及对地名的了解,对于“渭城”、“阳关”学生脑海里没什么概念,那么在出示地图后,就比较好理解了,就能理解到王维这一送可能就生离死别了,是生死之别。还有另一层意思,当时诗人客居渭城,是客中送客,更是感伤。再看这句“渭城朝雨浥轻尘”,“朝雨”对于“渭城”这个西北地区的地方意味着什么?由于地理位置的缘故,“渭城”这个西北地区的地方自古就干旱少雨,所以,这里“朝雨”对于“渭城”来说是多么的令人爽朗、令人喜悦呀!“客舍青青柳色新”,诗人为什么选“柳色”? 古代有“折柳送别”的风俗,“柳”、“留”取其谐音,暗含送别之意,表示挽留。此外,还有一层意思,“柳”是从中国传统的语言原素流淌出来的,《诗经·采薇》中“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就可以感受到。陈教授认为在中国古典诗词里有三大传统:诗经、楚辞、汉乐府,当然也有不同说法,因人而异。所以,在这首诗里,柳色”已不再是简单意义上的柳树,是故园、家园的象征。《诗经·采薇》中的写法是先写喜,再写哀,这是因为古人有一种说法“以哀写乐,倍增其乐;以乐写哀,倍增其哀”。这首诗也是传承了这样一种风格,“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就是在这样一个背景下,他的朋友要离开了,到一个朝不保夕的地方,所以,他想说些什们,可是,又不知道说什么好,于是,就有了“劝君更尽一杯酒”。这样的表达,倍增其哀,也有着与诗经一样的表现手法。陈教授说,我们对古典诗词的理解不够是对文化的基因理解不够。有了这样的理解,再来诵读就容易把握了。陈教授即兴诵读了一遍。的确,有了深入理解的诵读充满了韵味,回味无穷。
例2、《出塞》(唐 王昌龄)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卢(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卢城:一作龙城,误。宋刊本作“卢”。汉代右北平,唐代北平郡,治卢龙县。飞将:汉将李广被匈奴号飞将军,避不敢入塞。胡马:胡,古代对少数民族的通称。马,这里指军队。阴山:在今内蒙古南、东北接内兴安岭。
陈教授说,解读这首诗歌,一定要给学生讲李广的故事。李广,最能打仗,善射;命运最坎坷。可以说武功是何其高强,命运何其坎坷。一次被擒,劝降不从。观察一小孩好马,趁其不备,飞身上马,脱险而去,能从千人之围脱险,于是被胡人称为“飞将军”。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自古以来,这里就是战争之地,而这里,作者却思念起汉代的李将军,“但使卢(龙)城飞将在”,实际上是对唐朝的一种讽刺,诵读时越深沉越好。
例3《诗经·秦风·蒹葭》
蒹葭(jiān
jiā)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sù huí)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阳部)
蒹葭凄凄,白露未晞(xī)。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jī);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chí)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涘(sì)。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yí);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zhǐ)。
(之部)
这是诗经中唯一一首抒情诗。抒情是从东汉末开始的,可以说东汉末是叙事与抒情诗的分水岭。“蒹葭苍苍,白露为霜。”写景,三句虽然重复,亦有变化。“蒹葭”是什么地方?“所谓伊人,在水一方。”“伊人”要从古代制度理解,古代男子15岁后,要集中起来学习,类似于野外特种兵训练,男女不能同校。显而易见,“伊人”指的是是位青年学子,跑来见他的是一位女子。就本意来说这首诗是一首爱情诗。从“为霜”“为晞”“未已”可见等了多久。
其次,解读古典诗词要“炼字炼句”。
王安石的《泊船瓜洲》:“春风又绿江南岸”,张先《天仙子》:“云破月来花弄影”,宋祁《木兰花》:“红杏枝头春意闹”,均有饱满的形象。
王安石《送和甫寄女子》:“除却春风沙洲绿,一如送汝过江时。”唐人:丘为《题农父庐舍》:“东风何时至?已绿湖上山。”李白《侍从宜春苑赋柳色听新莺百啭歌》:“东风已绿瀛洲草。”刘楨《公讌诗》:“芙蓉散其华,菡萏溢金塘。”以上是“推敲”之炼字。
王籍:“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王维:“野花丛发好,谷鸟一声幽。”是炼句。
最后,陈教授还讲了解读古典诗词还要从音律与修辞上去考虑。
例:《春望》(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biè)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簪 zān ,谮zèn,一读jiàn,说明簪有谮zèn古音。
古诗中黏对的问题。“对”指的是在同一联中平仄是相对应的。“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在五言中是“一三放宽,二四分明”。看这首诗,平仄和意思刚好是吻合的。“黏”指的是第二句的第二个字“春”是平声字,那么下一句的第二个字“时”一定是平声。古代的音律一般是两个字,称为长音节。注意到了平仄、音节就可以读律诗了。黏和对的问题直接关系到律诗的诵读准确与否。仅仅从字意上理解还不够,还要从黏对、平仄上考虑可能效果会更好。
例:《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王勃)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格律诗基本特点:上下句的平仄相对,上下联(主要指下联第二个字和下句的第二个字相黏)的相黏,句式的对仗,避免三平调等。如果有三平调,那就不叫律诗,只能叫古诗。每一首诗的理解要和前代的诗联系起来。
例:《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李白)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黄鹤楼:在今湖北武汉长江边。广陵:今江苏扬州市。扬州,即扬州郡,古代不专指今扬州,包括南京一带。烟花: 指农历三月的繁华景象,花繁如烟。失对的问题,古绝句。 叙事与抒情相结合。
此外,陈洪教授还介绍了古典诗词的文化解读。
1.物质、制度(风俗)层面的解读
例:元日 (王安石)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屠苏:古代春节时喝的用屠苏草或几种草药泡的酒。古代风俗,每年正月初一,全家老小喝屠苏酒,然后用红布把渣滓包起来,挂在门框上,用来“驱邪”和躲避瘟疫。“曈曈日”:指由暗转明的朝阳,象征着无限美好的前景。桃符:古代风俗,农历正月初一人们用桃木板写上“神荼”、“郁垒”两位神灵的名字,悬挂在门旁,用来避邪。桃符后来指春联。对这首诗的理解,就必须从物质、制度(风俗)层面去解读。
例;《诗经·芣苡fú
yǐ》
采采芣苡,薄言采之。采采芣苡,薄言有之。
采采芣苡,薄言掇之。采采芣苡,薄言捋之。
采采芣苡,薄言袺之。采采芣苡,薄言撷之。
芣苡:有两种解释,一说车前草,一说是易孕草药。我认为是表达一种生活的悲哀,古典诗词从物质层面理解是很有必要的。
2.思想层面的解读
例:题破山寺后禅院(唐·常建)
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竹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万籁此俱寂,但余钟磬声。
照(明),竹(曲、一),通(遇)
唐代,杜甫的诗并不入流,常建的诗入选最多。这与当时社会思想的层面有关。宋代以后,被称为诗祖。读诗要从其源点去读,承前启后,来路去处一目了然。
例:《饮酒》(其五,陶渊明)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还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例:《鸟鸣涧》(王维)
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例:《鹿柴》 (王维)
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例:《登幽州台歌》陈子昂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黄周星《唐诗快》卷二评曰:“胸中自有万古,眼底更无一人。古今诗人多矣,从未有道及此者。此二十二字,真可泣鬼。” 《远游》有云:“惟天地之无穷兮,哀人生之长勤。往者余弗及兮,来者吾不闻。”伟大的孤独,时代的呼唤。
古典诗词的解读还应从审美批评的层面进行。
1.抒情的境界
无我与有我之境。王国维《人间词话》:
“有有我之之境,有无我之境。‘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可堪孤馆碧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有我之境也。‘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寒波澹澹起,白鸟悠悠下。’无我之境也。有我之境,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无我之境,以物观物,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也。”
2.抒情的时空(时间)
①时间有历史性的、现实性的,有悠远的,也有短暂的。
曹操《短歌行》:“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张若虚《春江花月夜》:“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不知江月照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
②景象构成的空间有大小、远近等。
刘禹锡《春词》:“行到中庭数花朵,蜻蜓飞上玉搔头。”
宋诗:“小荷才露尖尖角,蜻蜓早已飞上头。”
谢脁《晚登三山还王京邑》:“余霞散成绮。澄江静如练。喧鸟覆春洲。杂英满芳甸。”
王湾《次北固山下》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王维《终南山》:“白云回望合,青霭入看无。”
李白《望天门山》:“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王维《汉江临泛》:“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
杜甫《望岳》:“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归园田居五首》 其一(陶渊明)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 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
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
方宅十馀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巅。
户庭无尘杂,虚室有馀闲。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时间的交替,空间的转移,自然地呈现。
③景象有疏、密之分。
杜甫《登高》: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李贺《梦天》:
老兔寒蟾泣天色,云楼半开壁斜白。
玉轮轧露湿团光,鸾珮相逢桂香陌。
黄尘清水三山下,更变千年如走马。
遥望齐州九点烟,一泓海水杯中泻。
3.情与景(1)
①情景交融。
例:宋之问《度大庾岭》:
度岭方辞国,停轺一望家。魂随南翥鸟,泪尽北枝花。
山雨初含霁,江云欲变霞。但令归有日,不敢恨长沙。
杜甫《春望》:“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②情景抵牾。
《诗经·采薇》:“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4.抒情的方式:
叙事抒情、说理抒情。
例:《诗经·氓》
“氓之蚩蚩,抱布贸丝。匪来贸丝,来即我谋(mí)。送子涉淇,至于顿丘。匪我愆期,子无良媒。将子无怒,秋以为期。
乘彼垝垣,以望复关。不见复关,泣涕涟涟。既见复关,载笑载言。尔卜尔筮,体无咎言。以尔车来,以我贿迁。”
5.多样的风格
自然与雕琢、隔与不隔、直率与含蓄、婉约与豪放、精致与通俗等等。
应该说,解读古典诗词是需要对古典诗词进行系统的学习和深入的研究,我们是无法企及的,但是,了解到对古典诗词文本的解读的相关知识后,可以拓宽我们的视野,同时,在今后的古典诗词教学中,我们至少知道要关注些什么内容,可以有所尝试,这一定会让我们更准确地解读古典诗词,在解读基础上的诵读也一定更有韵味,更能准确地传达诗词的内涵。
2012-11-7